【摘要】本文基于研究调查分析陀螺运动项目的特点价值,论述7—8岁儿童动作发展规律、认知发展规律、身体发展规律,以及陀螺运动教学实践经验,确定以二年级为陀螺运动技能学习的临界点。
【关键词】陀螺 运动技能 学习临界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6A-0155-02
陀螺运动起源于中国,是彝族、壮族、佤族、瑶族、傣族等少数民族群众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为了丰富学校体育课程资源,更好地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我国部分学校体育课堂引入陀螺运动。因此,寻找陀螺运动合适的学习临界点,对进一步发展陀螺运动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分析法等,调查并分析小学生学习陀螺运动技能的临界点。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广西南宁市邕武路学校和南宁市兴桂路小学1—3年级部分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网络媒体工具检索,借助现有的专业书本和网络信息,借鉴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可借鉴的科研成果和理论依据。
2.数理统计分析法
运用Excel软件对调查反馈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并转换成统计表进行分析。
3.访谈法
对广西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蒋东升教授,玉林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李远华副教授及其他教师、学生进行访谈,收集可靠的资料。
二、陀螺项目特点与价值
陀螺运动具有健身性、娱乐性、对抗性、合作性和观赏性,深受学生青睐。学生通过学习陀螺运动,可以了解陀螺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并掌握打陀螺各式各样的动作技术,为发展和弘扬中国少数民族运动奠定基础;学生通过陀螺运动,可以发展手臂力量、腰腹力量、瞬间爆发力、灵活性、柔韧性及身体协调性。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可以培养敢于拼搏、不畏困难、积极探索、机智灵敏、乐观向上、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打陀螺活动,使当地各民族形成了共同爱好,且赋予陀螺民族文化色彩,表现对当地民族文化的认同与传承,承载着民族凝聚力,以及传递民族精神力,培养一代又一代人对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当地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
三、以陀螺项目确定学生运动技能学习临界点
为试验陀螺的学习临界点,笔者从一至三年级的学生中,每个年级平均随机抽取30名学生,男女各15人;教师统一步骤进行教学,学生学习时间相同,均为40分钟。学习结束后,检验成功放陀的学生情况如下表。
从上表可知:一年级学生能成功放陀的人数比仅为37%,二年级学生能成功放陀的人数比为73%,三年级学生能成功放陀的人数比为87%。一年级与二年级成功放陀人数比相差较大,而二三年级成功放陀人数比相差不大,且二年级学生成功人数超过50%。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知,二年级开始学习放陀技术较为合适,由此应以二年级(7—8岁)学生为陀螺运动技能学习的临界点。
四、规律分析
(一)七至八岁儿童动作发展规律
学校体育课和课余活动形式,使小学生学习掌握一些体育锻炼和保护自身健康的基础常识,说出体育对身体健康的价值,在体育游戏和简单的比赛中,能够安全尝试和应用4至5项比较连贯的中级基本动作技能,能够初步评价和理解自己和同学的运动计划,逐步改善自己的动作和认知,能够活泼、开朗、愉快地与同学共同運动,初步具有敢于竞争、不怕挫折、守则、公正、负责和协作的优良品质。
(二)七至八岁儿童认知发展规律
1.信息加工能力:6岁以上儿童更有计划性,能系统收集和过滤信息。
2.语言能力:7—8岁儿童语言意识增强,即对自己使用语言的自我监控能力提高,大部分小学低年级学生不能理解反语,中年级只有1/3的学生真正理解反语。(盖晓松,2003)
3.思维能力:7—8岁儿童不能脱离具体的物理属性,不能理解真正抽象或假设的问题,或涉及形式逻辑的问题。
(三)七至八岁儿童身体发展规律
7—8岁儿童身体发展规律主要表现为:男女生身体发展指标无显著差异,身体部位比例基本相同;骨骼较软,容易变形;肌纤维薄而有弹性,但肌力弱,耐力差;动作协调性逐步提高,骨骼肌有了一定的发展,对简单动作有所控制,动作的准确性和灵活性逐渐提高;心脏小,胸腔又窄又小,呼吸肌不发达,肺活量小,呼吸频率高;力量发展缓慢,手臂和肩部力量特别差,反应时间相对较长。小肌肉及关节囊发展逐渐完善=>协调小肌肉控制准确(7—8岁)。
(四)七至八岁儿童身体素质敏感期
杨世勇认为,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是指:“每一种运动素质在儿童、少年时期有机体自然生长发育的基础上,在某些特定的年龄阶段发展较快,呈现出发展的最佳时期。”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自然增长阶段划分如下表所示。
从以上表格可知,7—8岁儿童处于柔韧素质、灵敏素质发展的敏感期,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抓好学生的柔韧素质和灵敏素质训练,可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五、教学实践
7—8岁二年级学生经过小学一年的系统训练,能系统观察事物,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为20分钟左右,好动、对任何运动都充满好奇心、敢于尝试挑战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天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教学的娱乐性和趣味性。根据教学经验可以判断,陀螺项目运动技能从7—8岁年龄段(小学二年级)开始学习比较适宜。
1.在实际教学中得出以下经验
①陀螺水平甩出,顶部向上,使陀螺垂直落地。
②正确运用动作技术,出陀螺时必须有力。如果甩出、抽回幅度太小,陀螺不能旋出,鞭子反而被缠住,不能旋转。
③必须使陀螺垂直落地,否则陀螺就会走动。
④在掌握正确的技术下,控制甩出与抽回力量,从而控制落点。
2.在教学中适合用直观教学法
直观教学法是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提出,是指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感官能力,通过直接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学习运动技术的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具有显明的形象性和直接性。学生通过听觉、视觉和肌肉感觉,获得对运动技术的基本感知,并积极使之与已有思维相结合,从而在思维中构建动作技术基本过程,发展思维能力,再通过后续阶段的实践练习,达到完全掌握技术动作的目标。而感知是认识的基础,在体育教学中正确运用直观教学法,对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陀螺教学经常使用的直观教学方式,有动作示范、动作录像、动作技术图片等。陀螺教学贯彻直观性原则,首先明确教学认知技能目标、素质目标、情感目标。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情况,有目的地使用直观教学方法。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技术教学时,宜多使用动作示范、动作技术图片分析等,可以将学生的动作进行录制后再播放,与正确的动作技术进行比较,以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陀螺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原则,还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肌肉本体感觉,通过直观学习,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动作技术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实际体育教学过程宜采用的教学步骤
第一阶段缠陀:陀螺底部朝上摆放,依陀螺尖长短缠绕二至三圈,再由陀螺尖往陀螺身由上而下缠绳,依序拉紧,约逾三分之一最佳。
第二阶段放陀:放陀前,两脚左右开立,稍宽于肩,两膝微屈,上体前倾,重心落在两脚之间(或稍偏左脚),左手持陀于左侧前方,右手持绳于腹前,以腰为轴转动上体,左手持陀做预摆动作,两膝随上体转动屈伸调整身体重心。左手持陀向左侧方引臂,右手持鞭随摆,重心随之移至左脚上,左膝稍屈,维持身体平衡。
综上所述,(7—8岁)学生在二年级开始学习放陀技术较为合适,以二年级作为陀螺运动技能学习的临界点,对进一步学习和发展陀螺运动至关重要。
作者简介:吴宛真(1994— ),女,广西柳州人,二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教育学学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