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晓刚
摘 要:幼儿同伴交往是幼儿生活中的一种重要人际交往,是幼儿获得社会认知的重要方式。笔者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以某赣州某大学附属幼儿园中一班和大二班,两个班的60名4~6岁幼儿为研究对象,对幼儿同伴交往障碍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同伴交往障碍的幼儿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一是以自我为中心;二是性格孤僻、不合群;三是情绪不稳定,易怒,甚至存在攻击性行为。
关键词:同伴交往;自我中心;情绪不稳定
幼儿同伴交往指的是幼儿与同龄人通过接触所产生的相互影响的过程[1]。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逐步增强,幼儿便开始渴望走出家庭的圈子,与同龄的幼兒一起玩耍、交友。这种同伴交往,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成为幼儿社会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幼儿同伴交往是幼儿生活中的一种重要人际交往,是幼儿获得社会认知的重要方式。大部分幼儿能够与同伴融洽相处,但是也有一些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存在明显的困难,常常被同伴拒绝或忽视,或者同伴交往时表现出退缩或攻击等行为。笔者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对赣州市某大学附属幼儿园中一和大二班,两个班级的60名幼儿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幼儿同伴交往行为进行观察研究。研究发现同伴交往困难的幼儿存在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以自我为中心
笔者在观察中发现,尽管绝大多数幼儿能够与同伴友好交往,但是还有一些幼儿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以下是笔者在幼儿园观察到的一些情景。
情景一:每次在入园到做早操前的这段时间内,教师都会发一些玩具给小朋友玩,在玩的过程中,鹏鹏(化名)每次都会抢旁边同学的玩具,一点都不会顾及旁边同学的感受。当教师批评他时,都也不接受,还喜欢发脾气,喜欢争第一,因此,很不受同伴的欢迎。
情景二:笔者还观察到一名叫晨晨(化名)的幼儿,他经常是想到什么就要马上去做,有一次他感到肚子很饿,但是找不到老师,原来老师正在会客室和其他家长讲话。晨晨二话不说,打开门就喊:“老师!我跟你讲一件事情……”,也不管老师正在和别人讨论重要的事情。老师请他在外面等一等,洋洋并没有理会老师并开始大吵:“我要喝牛奶东西、我要喝牛奶……”,非要老师立刻中断正在处理的事情,回应他的要求。所以同伴也都不喜欢和他玩。
为什么鹏鹏和晨晨会表现出如此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呢,从而被同伴孤立,笔者认为幼儿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养方式是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有很重大的影响,父母溺爱、放纵幼儿容易使幼儿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交往行为。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的独生子女群体日益庞大,这些幼儿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要什么就有什么。独生子女主要与父母为伴,因此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往活动为幼儿学习如何与人交往提供了重要源泉。如果成人不以平等的方式与幼儿交往,容易使幼儿认为一切都是为他而存在的,并且在与他人交往时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并且表现出极强的利己性。放任型家长很少对自己的孩子提出一些要求或施加任何控制,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幼儿容易产生“清高孤傲,自命不凡”的品质[2]。这类幼儿在同伴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不受同伴的欢迎。笔者对部分家长的随机访谈中也印证了上述分析。
以下是笔者对家长的访谈内容:
笔者:请问你会满足孩子所有要求吗?
家长:由于家中就一个小孩,因此全家人都对孩子十分宠爱,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什么都迁就孩子。
笔者:请问你平时会教育孩子学会分享吗?
家长:由于怕孩子吃亏,平时教育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玩玩具的时候多拿一些玩具,平时并没有注重教育孩子学会分享。
笔者:请问孩子犯错了,你会如何处理?
家长:孩子犯错没什么大不了的,谁都会犯错的,更别说小孩子,小孩子还小,他们什么都不懂,所以犯错了没必要去管。如果犯错了说他几句就可以了。
家长溺爱孩子,放任孩子很容易导致幼儿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交往行为,与同伴交往过程中总是以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和为出发点,在幼儿园和其他幼儿交往过程中很少能顾及到其他小朋友的感受,喜欢发号施令,在活动中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干扰其他幼儿正在进行的活动,平时也不会关心他人。这类幼儿同伴交往类型属于被拒绝型[3],很多幼儿都不愿意同其交往,致使这些自我为中心的幼儿慢慢被孤立,缺少朋友。
二、性格孤僻,不合群
笔者在观察中发现有的幼儿不爱说话,喜欢一个人呆在角落,拒绝别人的邀请,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不敢主动加入其他幼儿的游戏活动,课堂上不爱发言,时常表现出不高兴的样子,有的甚至非常敏感,一些幼儿天生性格内向胆怯,不会主动与同伴交谈。笔者就观察到班上有个叫小锋(化名)的幼儿,就表现得很孤僻。小锋进入幼儿园的时间不短了,但是迟迟不能适应。早上来幼儿园的时候,虽然没有哭闹,但是一直一个人独处在角落里,不愿意加入到其他小朋友的活动中来,对老师组织的活动不感兴趣,对小朋友开展的游戏也不感兴趣。老师也经常鼓励他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可即使这样做,他也总是逃避甚至抗拒与他人交往。小锋不仅抗拒老师,也抗拒自己的小伙伴。除了吃饭、吃点心的时间,其它任何时候都不喜欢和大家在一起。每当闯了祸后,受老师批评时,他就变得更加沉闷、孤僻,对别人不理不睬,让家长和老师对他的状况更加的担心。
笔者认为幼儿同伴交往中出现孤僻、不合群问题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有着一定的联系,现代化的住宅都比较重视单元化,独门独户,自成一体,减少了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因此,有的幼儿不懂得如何与同伴交往,在同伴交往中表现退缩,不愿并且不敢与同伴交往。幼儿与同伴交往出现不合群的现象还与家庭教养方式有着重要的关系,热情、敏感和权威性的家长培养的幼儿易形成稳定的依恋,与同伴和成人都能建立良好关系[4],然而有的父母对孩子过分保护,害怕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限制孩子与别人交往,导致幼儿由于缺少与同伴交往的经验,不敢主动与同伴交往,有的幼儿甚至变得孤僻,对同伴发出的交往请求表现得冷漠退缩,因此,也经常被群体所孤立。
三、情绪不稳定,甚至存在攻击性行为
笔者在观察中发现,有的幼儿被同伴群体所孤立,主要是情绪管控能力低下,甚至出现了一些攻击性行为。
比如,笔者就发现今年5岁的俊俊,经常欺负班上其他的小朋友,有时,他故意扯班上女生的头发。自由活动时他用手用力地拍打他身边小朋友的背,旁边的小朋友被弄疼了,于是哭了起来。有时他还会模仿电视里的一些武打动作,将其他小朋友作为攻击的对象。因为他的这些行为,小朋友们都不喜欢他,没人愿意和他做朋友,于是他为了引起老师和其他同伴的注意,有时会故意侵犯一些比他弱小的孩子,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此外,教师对幼儿同伴交往也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大部分教师注重的是传授知识,忽视了幼儿社会性能力的发展[5],比如同伴交往的技能,没有为幼儿创设利于幼儿同伴交往的环境,当幼儿在活动中与同伴发生了冲突的时候,教师也只是走上前去,命令他们停止当前的冲突,简单、仓促地解决问题。在访谈中,一位教师谈到,幼儿攻击性行为时常发生,教师虽然及时阻止了,但是很少能及时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只是口头上批评幼儿,并没有耐心地教导幼儿,事后也没能向家长及时反映,没有为家长提供一些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建议,幼儿攻击性行为没能及时矫正,使幼儿不能及时意识到自己的错,导致部分幼儿没有形成适当的社会交往技能,社会化得不到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靳婷婷.不同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与教师互动的行为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4.
[2]李艳菊,姜勇.3-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结构与发展特点[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7):70-74.
[3]佘翠花.幼儿同伴冲突问题解决策略的发展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4]喻小琴.幼儿同伴关系问题及交往能力培养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6(7):49-51.
[5]张更立.异龄同伴交往:改善社交障碍儿童的一种有效方式[J].学前教育研究,2015(11):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