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勤工助学为载体加强师范生劳动教育

2020-08-25 01:58牛美红
青年时代 2020年16期
关键词:勤工助学劳动教育师范生

牛美红

摘 要:勤工助学是加强师范生劳动教育的载体之一,本文分别从思想认识、实践过程、模式创新、精神领悟四个方面进行探析,通过勤工助学育人功能的优化,有效提高劳动教育的时效性。

关键词:勤工助学;劳动教育;师范生

勤工助学是指在学校的组织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合法劳动获得相应报酬,用于改善生活和学习条件的实践活动,是学生资助工作的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为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助力。高校师范生勤工助学是加强师范生综合素养提升的重要方式,是加强师范生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

一、加强师范生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一)劳动教育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原理之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并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可见,劳动教育的内涵丰富、地位重要,劳动教育对高校而言是打造“双一流”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客观需要。

(二)师范生劳动教育的意义

师范生大学毕业后基本从事教师职业,为人师者应为人师表、行为世范,对劳动精神和劳动实践的认识和践行应比对普通大学生的要求更为严格,师范生在职前培养方面须加强劳动教育的实施。

(三)加强师范生劳动教育是遵循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发展规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师范生既是学生未来又是教师,虽然在校学习但有着特殊的身份,要运行“两代师表一起抓”的劳动教育观念。高校教辅人员、管理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要做到全员育人,做好榜样示范,带领广大学生群体将劳动教育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四)加强師范生劳动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要求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2]。教师之于国家犹如民族复兴的希望,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依靠广大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和创造性劳动。因此,对师范生培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补齐师范生劳动教育短板是实现中国梦的客观要求。

(五)加强师范生劳动教育是培养“四有”好老师的必要途径

“四有”好老师是教师职业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公约,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劳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本着以德为先的育人理念,加强师范生劳动教育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六)加强师范生劳动教育是促进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备条件

当代大学生群体中不乏享乐主义者、佛系青年、拜金群体等,甚至流传“大学的课程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消极行为。缺乏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不珍惜劳动成果、不能够诚实劳动,这些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带来了十分恶劣的负面作用。加强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获得必备的劳动技能、塑造良好的心理抗压能力、锻炼顽强的意志力,养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品格,为其学习、生活、家庭、交往等方面增添积极品质。

二、勤工助学是加强师范生劳动教育重要载体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关于劳动教育的要求表述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师范生教育具有指导性功能,在高校中勤工助学是学生与劳动实践有效的契合点,加强勤工助学育人功能,有利于劳动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师范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育劳动起源论

教育是起源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劳动实践,正如陶行知老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中阐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从该理论的方法论——“教学做合一”出发可知“做”是“教和学”的中心。“做”是加强师范生劳动教育的抓手,必须要做中教和做中学,才能达到教育目的,勤工助学就是师范生“做”的实践表征,要发挥勤工助学的载体功能,增加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三、优化勤工助学育人功能,提升师范生劳动教育实效

(一)提高师范生勤工助学加强劳动教育的思想认识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和时代要求,教师的职前培养质量越发关键。勤工助学的功能不仅是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更重要的是锻炼大学生能力、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体现其劳动的价值。因此,加强师范生劳动教育可以从勤工助学这一载体入手,全面把握勤工助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着力培养实践能力强、道德水平高、知识技能优、理想信念远大的仁爱教师。

(二)扩大勤工助学覆盖面,开拓无偿岗位

1.优化岗位设置与管理

彻底摒弃“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本着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地位同样重要的理念,注重管理勤工助学的岗位申请与岗前培训环节,提高广大勤工助学同学的岗位适应能力,拓展新型、潜在的岗位,充分尊重高校学生主体地位,力求学生可以做的工作就学生来做,提高师范生自我管理、群体交流的能力。除了卫生劳动岗位、办公室助理岗位等事务性岗位,还可以开拓专业学习与勤工助学相结合、科研能力与勤工助学相结合、创新创业与勤工助学相结合、实习实践与勤工助学相结合等多方位、多层次的岗位。

2.提倡拓展勤工助学无偿岗位

勤工助学设置无偿岗位在不少高校已然存在,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提供锻炼和提高自我的平台。无偿性、志愿性质的勤工助学岗位不管是对高校还是学生发展都是有益的,一方面通过参与勤工助学可以增强师范生校园主人翁意识,获得归属感和成就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同时深化师范生对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理解和领悟。

(三)打造创新创业型勤工助学模式

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双创时代发展,高校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为勤工助学带来了新的形势。鼓励师范生开展创新创业型勤工助学,融合于高校创业孵化基地,学校通过校内外资源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指导,从前期项目市场调研、项目内容确定、运营方案与营销策略、财务资金运行、风险评估与对策等一系列的创业过程进行实践,对项目负责人与成员都是很好的创业机会和锻炼[3]。

通过创新创业型勤工助学模式的锻炼,不管创业成功与否,或者取得经济收入多少,这些都有助于师范生懂得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进入社会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四)领悟劳动精神,提高师德水平

践行劳动实践,领悟劳动精神是师范生劳动教育的目标之一,把劳动精神的内涵纳入师范生职前师德师风培育范畴,将“劳动”表现及成果纳入学年综合测评,建立动态的、科学的教育评价指标。

挖掘校内外优质资源,选树一批新时代教育楷模和优秀学生标兵,注重榜样教育作用,不断渗透劳动精神。致力于培养一批批有高尚师德师风、有理想信念、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好老师。

总之,加强师范生劳动教育是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勤工助学作为实践途径之一,仍需在日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不断深化,完善勤工助学的育人使命,提高师范生的劳动素养,加强劳动实践,学习劳动精神,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民教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全国教育大会上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8-9-11(01版).

[2]习近平.习近平眼中的好老师[N].人民日报.2019-9-10(客户端).

[3]严晓燕,陈瑞阳.创新创业型勤工助学资助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31-33.

猜你喜欢
勤工助学劳动教育师范生
创业视角下大学生勤工助学功能及其引导策略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来华留学生勤工助学、实习管理与就业指导工作探析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