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论述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策略,强调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体验过程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进行建构知识、产生情感、发展能力的教学形式和教学观,通过生活体验、情境体验、活动体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将认识与情感有机融合,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体验式 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6A-0023-02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其根本宗旨在于满足儿童思想道德成长的需要,促进小学生文明素质的养成。在以往的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会灌输式地告诉学生什么是规则、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这样的教学其实违背了一般学习规律。孔子曾提出:“吾听吾忘,吾见吾记,吾做吾悟。”意思就是:我听到的就可能会忘记,我看到的有可能会记得,我做过的就会有所感悟。可见,亲身参与体验是我们最易于获得知识、经验和感悟的途径。体验式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具体体验过程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进行建构知识、产生情感、发展能力。笔者结合教学案例,从三个方面谈一谈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体验式教学。
一、生活体验,加强道德认知
道德与法治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强调生活体验对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性。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将课堂与儿童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回归生活,达到陶冶情操、启迪心灵、丰富情感、加深道德认知的目的。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二年级下册《坚持才会有收获》第一板块内容是“我们都坚持过”,教材栏目和“小主持人的对话”,旨在提示学生回顾以往生活中“坚持”的经历。为了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有所体验,感受坚持带来的变化,以及获得坚持的真实感受,唤醒学生对“坚持”的认知,笔者在课前两周就有意识地布置学生在生活中亲身体验,坚持去做一件事,给自己设定一个坚持的任务,比如天天练字、习舞、跳绳等,每天打卡、做好记录。课前生活体验,能够促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进行体验、反思,生活中经历过的事情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烙印,坚持的过程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遭遇艰辛、汗水和泪水等,这些体验和感受都是学生从中获得“坚持做事”的真情实感,丰富道德认知。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再现这些经历时,就会提升他们对“坚持”的良好品质的认识与了解。
四年级上册《低碳生活每一天》教学内容“算一算,家里一个月用多少电。全班每家每個月所用电的排放量又是多少”,旨在引导学生明白每个家庭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大量意想不到的碳排放。本环节教学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课前调查中,笔者发现班级里将近一半的学生不了解什么是温室气体,不知道碳排放与每个人、每个家庭有关。基于这样的学情,笔者制作“家庭用电情况统计表”,组织全班学生在课前一周开展家庭每日用电情况的调查和记录。学生在生活中亲身观察记录,对家庭用电情况有具体的了解,通过计算得出数据对比,学生获得比较直观的感受和认识,深刻地认识到地球变暖是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在思想上树立环保节能的意识,为下一步学习低碳生活、绿色生活打下基础。
二、情境体验,获得道德成长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通过创设多样化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情境体验是以情感调节为手段,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通过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情境,拉近学生与生活、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从中学习生活知识与技能,感悟做事、做人的道理。教学中运用情境体验,将法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获得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实现道德成长。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家是最温暖的地方》第三个主题“家庭的记忆”一课时,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并熟悉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称呼,了解自己家庭的故事,体会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思想。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出发,创设“亮亮”小朋友与家人生活的故事情境,将学生带入到亮亮这个角色中,引导学生回忆与家人过节的情形,进而体会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在故事情节的设置中,学生通过对亮亮调查家庭成员称呼、亮亮过年给家人送礼、亮亮和家人聊家常,以及亮亮和妈妈比童年这一系列故事为线索,站在亮亮的角度,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懂得尊老爱幼、长幼有序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巧用情境体验教学创建活力的课堂,实现了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又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正确认识广告》这一课时,笔者创设情境,以某虚假广告为切入点,让学生扮演商家、消费者、广告商等不同角色,围绕“诚信广告与虚假广告分别会让人获得什么、失去什么”这一主题谈见解。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换位体验,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从“旁人”的角色跳脱出来,切实体会“诚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再如教学二年级上册《这种情况怎么办》、三年级上册《安全记心上》等内容时,涉及现实生活中一些特殊的场景,如逃生、救护等,虽不能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有所体验,但可以通过现场模拟特定情境活动,以演习的方式学会妥善处理突发情况,让他们获得预备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的实践素养。可见,情境诱发情感,通过创设一个个鲜活的生活情境,学生走进课堂、自觉体验,实现道德情感的内化和升华。
三、活动体验,内化道德品质
品德的发展是知、情、意、行的整体发展,这涉及教学活动的多样性问题。有研究表明,当我们把教学内容活动化、游戏化,孩子的学习效果会大幅度提升。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实践,亲身参与其中,才能了解知识内涵、获得道德认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还要充分考虑教学实际条件和环境制约因素,以提升课堂活动体验的操作性。
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公共场所》第一课《我们小点儿声》时,教师通过开展游戏体验活动,引导学生明白“公共场合要小点声儿”这一教学目标。游戏开始之前,教师先布置游戏规则,全班分成四个大组,每个大组的任务各不相同:第一组学唱一首儿歌、第二组背一段课文、第三组听音乐记录狗叫的次数、第四组玩猜拳决胜游戏。第一次做这项任务时,四个大组的学生对“声音”毫无概念,各玩各的游戏,教室喧哗吵闹、声音嘈杂,导致第三组听音乐记录狗叫次数时,学生未能听清,完成不了任务。第一次游戏结束时,教师采访学生:“你们为什么没有完成任务?”“怎样做才能完成任务呢?”通过交流探讨,学生意识到不能互相影响,应该小点儿声。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教师再让他们重复玩一次游戏,学生的声音果然降低了,使得第三组顺利完成任务。这个案例中,教师用游戏激发学生参与体验和学习的欲望,以完成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机,运用游戏活动让学生去体验,以游戏结果反思存在的问题,以达成任务经验提升学生的认知,从而内化道德品质。
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知法守法,依法维权》这一课时,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开展模拟法庭的演练,让学生学会在权利受到侵害时,知道运用相关法律依法维权,习得法律知识。在课堂上开展师生辩论会,学生明白了应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合法权利,不能超越法律范围滥用职权,否则其诉求将得不到法律的支持。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小剧目表演、案例分析、擂台赛、合作设计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从而内化道德品质。
以上案例中,教师把学生置于活动的主体,学生在体验后分享感受和认识,这种体验不是由教师灌输给学生,而是学生走进生活、创设情境、开展活动主动参与体验获得,这样的教学才有意义、有实效。教师应善于抓住课堂教学这一重要途径,积极开展体验式教学,为学生的道德成长引航,做培育法治素养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作者简介:黄玲(1980— ),女,广西北流人,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