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合 张宏宇
“生于非典,考于新冠,天降大任,注定不凡。”这是一句略带调侃的祝福语。今年的高考注定不平凡,也格外引人注目。高考既是一次人生大考,也是一次隆重的别样成人礼。很多商家自然不会放过这个营销机会。
高考前夕,国际著名奢侈品品牌宝格丽(BVLGARI)官微发布了由“爱情篇”“单独篇”“滑板篇”组成的主题为“花开那年”的系列广告,希望能借助致敬十八岁,推广DivasDream系列成人礼特别款。
宝格丽的这次“高考营销”,选择了短视频,借助讲述十八岁的青春故事,以期引发一波关注,顺便卖货。不过现实很骨感,几乎与卡地亚、蒂芙尼并列的第三大珠宝品牌宝格丽,却折戟沉沙,落得一身寂寞。其实原因很简单,今天的年轻人早已不是20年前的年轻人。
作为营销人,如果想用几个简单标签就去定义今天的年轻人,恐怕只能事与愿违,更遑论成功营销。这是因为,今天的年轻人(这里主要指18—25岁)已经变得格外复杂、多面。
本文作者之一就是年轻人中的一员,但为了更客观了解自身这个群体,特意做了一份以北京高校大学生为主要受访对象的小范围调研,让年轻人就自身的群体特质进行投票。虽然只有313份样本,但在面对18个针对该群体的描述中(或许18种描述也是不够的),竟然有9种特质获得了多数人认可,投票率几乎都在40%以上(如图1所示)。
可以看出,当下的年轻人,既是“佛系派”也是“野心努力派”,既是“乐天派”也是“个性独立派”,甚至连“拖延症患者”都获得了高度认可,他们也乐意接受“吃喝玩乐派”“宅家派”的群体描述,甚至也可以直面自己的“社恐”和“迷茫空想”。这是一个多么复杂甚至是矛盾的群体!
虽然我们对该群体特质的一些分类和描述未必严谨,但部分描述依然获得了较高的认可度。这多少可以说明一些问题。或许,复杂多面正是当下年轻人最真实的状态。就像独立个性与佛系,这两种态度未必是两类人身上的特质,或许就是一个人身上的。貌似互斥,却也融洽。你可以说这是当下年轻人的一种“任性”。这就意味着,不要轻易给这个群体贴标签。
在宝格丽的“滑板篇”中,似乎认为滑板女孩应该都是短发的,这显然是想当然了。若你看到每天晚上在校广场或林荫道上玩滑板的学生,就会发现,真的是什么样的人都有,他们只是因为爱好滑板而聚在一起,一转身,一些人可能直奔图书馆,一些人去讨论创业项目,一些人去网红店打卡。不聪明的标签化,也是一种“政治不正确”。
此外,除了9种“主流”特质外,还有9种群体特质竟也获得了不少年轻人的关注,我们暂且叫它们“非主流”特质吧。这种数据上的差异,也在提醒我们,与年轻人沟通时,最好瞄准主流特质,不建议“剑走偏锋”。
宝格丽创立于1884年,在中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在小范围的调查中,有近68%的年轻人表示听说过宝格丽)。之前的广告基本都有着一贯的风格—精炼的镜头,恰到好处的场景,闪烁的珠宝—尽显“宝格丽风”。
这一次,为了对话年轻人,宝格丽显然拿出了十二分的诚意,做出较大转变,开始尝试短视频,以软性植入的方式推介产品,展现品牌形象。其结果如何呢?为此,我们面向133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小范围测试。
结果显示,即使看了三支视频,很多年轻人眼中的宝格丽,依然停留在原有的品牌认知上,比如,对产品的价格档次、经典款的了解,受访者的正确率相对较高,分别有30%和68%,但对品牌發源地和产品特色的了解,正确率就比较低了,分别是27%和23%。事实上,宝格丽来自意大利,以色彩为设计精髓,“色彩绚丽、尊贵古典”是其一直标榜的产品特色。
有意思的是,很多年轻人对宝格丽的了解是有限的,即使看了广告,也没有大的改观,甚至还被误导了,比如30%的人认为它来自法国,显然是受了“爱情篇”的影响,产品特色也没有得到突出和强化。
相比于法式奢侈品的优雅浪漫,有人评价意式奢侈品为“浓厚苦涩却又回味无穷”,是世俗(现代)与古典的碰撞。本可以赋能品牌的发源地文化,不但没有在广告中得以凸显,而且还被误解了。
扔掉了色彩特质,忽略了意式风情,宝格丽的广告便失去了灵魂。
讲故事虽然难,但在互联网时代,这应该是品牌的基本功。宝格丽号称本次系列广告是微电影,实则离真正的微电影相差十万八千里,最多算是短视频广告。最基本的,作为微电影,要有连贯完整的故事情节,应该富有吸引力,甚至能感染人。但在宝格丽的三支片子中,只有脱离生活的片段拼凑,琐碎的回忆闪现,以及尴聊的旁白。
有网友表示:“毫无代入感,我那时候还在为高考忙碌。”我们的问卷,也证实了这一点。43%的人表示“没有共鸣,十八岁时还没有那么多觉悟”。如此低的认可度,不会讲故事是主要原因。
除了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还与人物形象塑造和群体认知不到位有关。故事的主角应该有血有肉,甚至是多面立体的,不该是刻板抽象的。可在宝格丽的三个故事中,主角甚至连开口说话的机会都没有。在“滑板篇”的独白中,甚至还刻意否定了世俗下长发、温柔、害羞的女孩形象。这完全没必要。认为短发与滑板才是个性,又何尝不是一种刻板?
宝格丽的新尝试之所以无疾而终,表面看是缺一个好剧本,本质上是用心不够。与年轻人成功沟通的密码是懂他们。
年轻人本质仍是孩子,做事随心,足够“任性”,甚至三观未定,故而复杂善变。面对这样一活力群体,品牌最好深入其中,成为他们的朋友,而不是说教的家长。
比如,在真正了解了群体特质后,不同定位的品牌,可以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走温情路线的品牌,可以试试“佛系派”的沟通姿态;激情阳光的品牌,不妨来次“野心努力风”的演绎方式;逗逼亲民的品牌,不妨来个“乐天派”的无厘头幽默。
总之,好广告源于生活。简单化的标签是无益的。要想成功沟通,营销人就要深入“群众”,捕捉纷繁生活中的细节,洞察浮华背后的深刻,真正做到懂他们。
作者单位:北方工业大学广告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