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中华
摘 要:十九大明确指出,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治理创新是时代发展和实现“中国梦”、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
关键词: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对策研究;社会协同;法治化
社会治理指的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保证社会正常运转制定的秩序,对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协调,防止系统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社会治理的各个主体之间通过平等协作的关系,按照法律实现对系统的治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创新社会治理指的是以政府为主导,利用政府手中的资源实现的绿色和环保的治理,改善传统的治理思想和观念。
一、社会治理创新概述
(一)社会治理的基本含义
从运行意义上讲,“社会治理”实际是指“治理社会”。或者换言之,所谓“社会治理”,就是特定的治理主体对于社会实施的管理。社会治理理论是西方治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西方国家治理理论奉行社会中心主义和公民个人本位,因此,理性经济人的社会自我治理,在理论逻辑上构成了西方国家治理理论的核心理论内容。在特定意义上可以认为,西方国家的治理理论,本质上即是理性经济人为基础的社会自我治理理论。“如果说19世纪至20世纪之交的改革家们倡导建立最大限度的中央控制和高效率的组织机构的话,那么21世纪的改革家们则将今天的创新视为是一个以公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的复兴实验过程。”[1]
(二)社会治理创新的意义
一是维护社会秩序。经济全球化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及各种社会不安定因素出现,给政府維护社会秩序带来了困难。社会治理创新就是在政府的主导下,理清各种社会关系,沿着社会的基本矛盾出发,解决社会格局问题,提升人们的幸福感。二是解决社会问题。人与人之间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订立了隐形的社会契约,从而出现了社会。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解决了旧的社会问题,就有贫富差距拉大、房地产泡沫等各种问题出现,这些问题影响了社会正常的运转。通过社会治理创新,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为人们办实事提高政府在群众中的公信力,从而奠定了政府在群众中的基础;另一方面则是政府可以整合资源,实现政府的动态良性运转。三是改善公共服务。“为人民服务”是社会治理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治理的结果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2]。社会治理创新通过加强政府的民主意识,提倡政府治理“以人为本”,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公共服务。
二、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职能转变未到位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基本前提是政府职能转移,政府权力向社会回归。全国各地目前在简政放权等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从整体来看,政府职能转变刚刚开始,任重而道远。此外,在职能转变过程中,各级政府很多时候将社会组织当成自己的伙计,尚没有真正将社会组织当成自己的伙伴。
(二)社会治理干部思维理念比较陈旧
尽管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迅猛发展,城市功能大大增强,但一些干部特别是一些部门的领导干部仍然习惯于计划经济下传统的管理方式,许多事情习惯于老套路,一竿子插到底直接管理,有些权利习惯于自己揽着,怕放下去下边管不好、管不了。这种思想观念影响和制约着社区管理的发展。
(三)新型社会组织的监管制度与法律法规不完善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许多新型的社会组织不断产生,如网络社团、微信社团、微博社团等,但是政府对它们的监管缺失或存在漏洞,尤其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全国社会组织法人库已于2014年启动建设,但目前我国没有统一的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平台,相关法律法规与制度有限,对与信息公开有关的程序等实际操作涉及少,也缺乏相应的惩戒措施。
(四)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协同机制
一是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据x市调查问卷显示,社会组织明确提到政府有关文件看不到或很少看到、获取信息途径少,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机制。二是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之间缺乏有效协同机制。在提供公共物品、服务方面,没有建立与公办机构、事业单位相对等的经常性合作机制;在开展行业管理、行业自律方面,政府部门对行业协会相关权限缺乏明确界定与赋权。
三、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服务理念,依法治理
转变观念是实现社会治理创新的第一步,政府要转变传统的“管控”的社会治理观念。用观念的转变带动社会治理体制和方法的转变,从而实现对社会治理的全面治理。
一是服务为先理念。政府要准确定位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把服务为先作为社会治理的首要理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民服好务才是政府的首要责任,无论是在制定各项决策的时候,还是在规划重大项目时,都应该把人民的利益作为衡量决策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标准。二是共同治理理念。近年来,我国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其根本要义就是要政府转变大包大揽的治理观念,将手中的权力适当下放。一方面,可以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和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参与度,实现共同治理理念。三是依法治理理念。传统的社会治理下,政府的主要治理方式是重行政手段,这样的手段是“灭火式”治理,并没有从源头上治理。社会治理创新可以采用依法治理理念,培养民众的法律意识,同时采用社会舆论、媒体报道等多种道德手段,实现对社会的全面治理[3]。
(二)加快职能转变,搭建沟通共治
一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编制政府权力清单、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和承接社区服务的社会组织指导目录,让政府和社会组织真正做到合理分工,形成相互支撑、互为补充、环环相扣的科学体系。在合作层面,主要任务是搭建多元主体的协作平台,建立共治机制。二是要搭建政府与社会组织间的协作平台,建立共享、沟通与合作机制,推动社会组织领域内外的交流与合作。三是联动社区管理。第一,通过社区与业委会联治,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与小区业委会共同组织推选好楼院长、路段长和居民代表,共同商议提出具体的工作职责,共同负担楼院长、路段长和居民代表的补助资金和奖励资金,让业委会充分参与到社区管理中来,使其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第二,社区要与区级部门联管。主动加强与公安、城管、建设等相关区级部门联系沟通,对车辆停放、清扫保洁、路灯管理、违建管控等具体事宜,共同商议确定各自的管辖范围和具体工作责任。第三,社区与辖区单位联动。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法制宣传、帮贫助困等工作,社区党组织、居委会要积极联合驻社区单位、驻社区干部共同参与,让单位的党员干部带动居民除陋习、树新风。例如,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中,社区与学校联动,通过开展“小手牵大手”等活动,加强对学生教育的同时,也通过学生影响带动家长。
四、完善治理机制,强化监管体系
基层社会治理的机制还存在很多漏洞,这些体制与社会发展的方向格格不入,因此完善社会治理机制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是要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政府在制定事关当地民生决策的时候,可以对其风险进行评估,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对决策的合理性、合法性和科学性进行评估,及时找到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从源头治理,尽量减少损失。二是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机制。社会治理创新必不可少的环节是要听到民众的声音,同时要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机制。三是要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社会治理创新要求及时就地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机制,社会治理中重要一环节不能积压矛盾,防止矛盾升级。同时,政府还要注重改革信访制度,完善网上信箱的构建,发现问题,及时调查解决问题[4]。四是要完善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监管体系。首先要加强对直接登记注册后,社会组织监管体系的配套制度建设;其次对深入对新型社会组织特征的研究,加快相关监管法律法规的建设;再次加快制定社会组织信息公开细则,通过年检、评估和督查等手段加大对社会组织信息公开的促进力度;最后要加快全国社会组织法人库及各级各类监管平台建设,加强信息技术应用,鼓励社会监督。
五、坚持智慧监管,运用科技手段
坚持智慧监管,着力运用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科技手段。加快推进全市社会公共信息资源整合与运用工作,建成全市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统一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为智慧监管提供大数据支撑。完善全市市场监管平台,提升市场监管效能,实现空间立体可视化监管、大数据集成化监管、风险预警化监管、智能分类化监管。在工商登记、质量安全监管、竞争执法、消费维权等领域率先开展大数据示范应用,充分运用地理空间与大数据分析技术,深度挖掘市场主体经营行为和运行规律,建立高风险领域市场风险监测预警机制,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参考文献:
[1]蒋源.社会精细化治理新路径探索[J].人民论坛,2015(2):47-49.
[2]赵孟营.推进宏观领域社会治理的精细化[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5,325(12):68-69.
[3]傅小随.加强社会建设 推进社会管理創新——以深圳的实践为例[J].桂海论丛,2011,27(5):68-72.
[4]龚维斌.2015年社会治理的变迁和进步[J].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28日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