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法
复习课是针对教师在讲授新课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课型。教师往往以梳理教材知识要点、详解典型习题、训练解题思维方法为主,以教为中心,领着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有时,学生在课堂上看似都能听懂,然而在考试中遇到类似问题时仍会出错。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知识和方法,缺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迁移学习能力。
践行“学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即要求方法设计、情境构建、媒体运用都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在多年电子专业课复习教学工作中,笔者基于“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迁移学习能力为目标,积极探究教学策略,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设计“三单”导学,助力迁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单”指课前检测性诊学单、课中专题性助学单、课后巩固性拓学单。对于中职电子类专业而言,复习资料并不多,需要教师设计“三单”导学,助力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迁移学习能力。
(一)课前诊学,了解迁移基础
设计课前检测性诊学单,其目的是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奠定基础。针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可设计学单,检测上节课的要点和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温习旧知、预习新知。以“单相整流电路”专题复习为例,教师设计课前检测性诊学单,诊学单的设计内容包括前节课与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检测题目。教师通过学生的检测反馈,诊断和掌握其学习效果,以便设计课中专题性助学单及教学策略。同时,通过课前诊学单,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迁移学习能力。
(二)课中助学,注重迁移方法
教师根据课前诊学单的反馈,设计课中专题性助学单。助学单内容包括考纲引领、学习重难点、知识网络结构、诊学单反馈答疑、学习内容及过程等。其中,知识网络结构部分要求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反馈;反馈答疑环节用来展示学生作品,构建师生互动氛围;学习内容及过程又以任务化、问题化、图示化形式呈现。课中专题性助学单以思维训练为核心,注重对学生迁移方法的培养。
(三)课后拓学,锻炼迁移应用能力
课后巩固性拓学单往往与课中专题性助学单同步设计,主要内容包括任务小结、课后巩固和任务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总结与拓展。课后巩固分为基础练习、延伸拓展、历年考题等。拓学单以思考、练习为主,以小结评价为辅。有效设计课后拓学单,有助于强化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并锻炼学生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二、实施“三维”路径,训练迁移实践能力
在专题复习课教学中,采用横向、纵向及交错等“三维”迁移路径,通过适当的训练来强化知识的练习,锻炼学生的迁移实践能力,实现迁移学习目标。
(一)一题拓展,横向迁移
教师通过将一道题横向拓展为多道题,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训练学生发散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以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为例,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应“掌握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的计算”,即考核分压式电路估算法的公式应用,可出题型相当丰富,其中分析计算题如图1所示:
常规习题:
1.静态工作点IBQ、ICQ、UCEQ ;
2.电压放大倍数AV、输入电阻Ri和输出电阻Ro。
拓展习题:
3.已知静态工作点UCEQ值,求RB1或RB2?
4.若调节RB1值增大或减小,静态工作点如何变化?
5.若调节Rc值增大或减小,静态工作点如何变化?
6.更换三极管β从50变为100,则电压放大倍数如何变化?
7.故障分析,旁路电容Ce虚焊或RB1开路对放大电路有何影响?
(二)点线面结合,纵向迁移
教师要注重分析考点,挖掘教材内涵,以点为始,点线面结合,培养学生的纵向迁移思维。以二极管及其应用为例,针对考试大纲,教师要求学生“掌握PN结的单向导电性”考点,从填空题到分析应用题属于题型范围,即点(二极管的最主要特性)、线(理想二极管的开关电路)、面(二极管整流电路、二极管与门非门或门电路),跨章节设计相应考题,形成“点、线、面”纵向网络,实现纵向迁移路径。
(三)跨课程综合,交错迁移
电子电路分析往往是以数学、电工电路为基础进行。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跨学科知识引导学生,通过横向、纵向交错综合题目,训练学生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以集成运算放大器专题为例(如图2所示),依据大纲要求,学生要“掌握典型集成運算放大电路的组成、功能及应用,掌握典型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的输入输出波形关系”,从点(虚断、虚短)——线(典型反相、同相比例运放器)——面(典型加法器、减法器)纵向迁移;再从“典型运放器”到“非典型运放器”横向迁移;最后掌握“多个集成运放器综合应用”,设计相关练习题训练,形成纵横综合网络,实现交错迁移路径。
三、借力“三平台”信息化,提高迁移学习效率
目前,很多学校都基本具备了信息化教学条件。教师在复习课中同样可以借力信息化教学手段,通过建立云班、教学、题库三个平台,助力复习课教学,提高迁移学习效率。
(一)云班平台,及时反馈
通过班级云、QQ、微信、钉钉等平台,教师可建立一到两个师生联络群,方便沟通交流。同时,学校要建立群管理制度,并规范手机使用,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任务。教师准备的课前诊学单、课中助学单均可在平台提前上传,使教师了解学情,提高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媒体平台,提高效率
课堂一体化教学媒体平台包括多媒体课件播放、投影和网络云平台,可以为信息化教学提供必要条件。实践表明,课件平台特别适合专题性、单元性复习,投影平台特别适合学生作业展示,网络云平台适合学生课前、课后反馈与演练。教师恰当运用信息化媒体平台,有利于激发课堂活动并提高学生的迁移学习效率。
(三)题库平台,丰富资源
高三复习阶段,学生需要做大量习题。基于中职专业小学科的特點,试题资源有限,任课教师时常为练习、出卷问题所困扰。针对这种情况,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自主收藏、积累、改编等途径,与教研组人员一起开发试题库,并标注难度等级,为复习课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提供有利条件。
四、尝试“三题”训练,提升迁移学习能力
这里的“三题”指说题、出题和考题。教学实践中,教师可经常尝试“三题”训练,考查并提升学生迁移能力,体现“学为中心”的理念。
(一)说题展示,理清思路
进行习题教学时,教师不用急于演示“教”如何解题,而是要让学生先思考,然后对习题的解题思路进行“说题”:学生可以在自己座位上简要地“说”,也可以走上讲台向大家进行教学演示。当其他学生对“你说”有疑问或有不同意见时,可以“他说”,展示解题思路,最后由“师说”做总结与完善。通过说题展示,可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营造良好交流氛围,锻炼学生“说”的能力,考查学生的迁移学习能力。
(二) 出题互答,查漏补缺
善于提出问题是迁移学习能力的体现。教师在课前可组织学生出题,课中口头互答,课后互考,解疑释难,共同进步。出题的方式可以是个人和小组出题,内容可以是自编自创的习题或模拟高考试题。教师筛选组卷,作为单元练习或月考试题,对录用习题以个人和小组名义标注出题者名字并用星号评价优秀等级,以示激励。
(三) 试题分析,注重迁移
“考”是教师的法宝,能够检测教与学的成果。为了帮助学生适应高考节奏,教师可组织单元考、月考、模拟考,周周考、月月考是高三阶段常有之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每次考试,成绩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做好考试分析。在分析课上,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无论是答对的还是答错的题目,都可引导学生适当地“迁移”知识点,特别是典型题、重要考点题。通过考题分析和迁移训练,让学生尽量避免犯“二次错误”,并对类似题型做到触类旁通。
基于“学为中心”的迁移学习能力培养,教师应当通过学情研判,精准施策,防止出现“负迁移”作用。同时,在复习课教学实践中,教师也需对后进生和尖子生适时组织课后辅导,分类分层,把握进度,及时调整策略,优化教学成果。
(责编 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