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思政教育对消解大学生焦虑的反思与探索

2020-08-25 01:50张心怡
教师·中 2020年5期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大学生

张心怡

摘 要:在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中国大学生易滋生出非理性情绪倾向性的焦虑感。这样的焦虑感在其特有的历史背景下,有其复杂的特质。这对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文章基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焦虑感形成要素,结合新媒体时代特色与技术特征,探索思政教育在大学生网络空间发展中所承担的责任与使命,以及如何消解大学生的焦虑感。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2-10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4-0019-02

“互联网+”时代,中国新一代大学生不仅成长于此,更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中坚网络力量,他们积极活跃在微博、微信、抖音、知乎等网络平台,释放内心隐秘的情绪,发表看法,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与互通,成为无法忽略的网络意见。但是在中国时代快速变迁的大背景下,以及青年群体成长的特殊环境中,如果任由这种漫无边际的意见发展,就会使人产生非理性情绪倾向的焦虑感。排解这种焦虑感,或者说在焦虑感产生的初期便将其定向约束与消除,帮助大学生形成稳定的、有免疫力的社会价值观,塑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是目前学校思政教育的复杂和艰巨任务。

一、大学生焦虑感的形成原因

(一)社会发展不平衡焦虑风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社会转型期内无法避免的矛盾,矛盾的另一端则散落着因此而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当这种需要无法得到有效满足时,部分民众会因落差而滋生不满情绪,《人民日报》评论文章指出:“焦躁疑惧、迷茫失落、愤青思维、拜金主义……在急剧转型中社会心态的失衡之势,是我们正在面对的挑战。”社会中所蔓延的对地位和财富的渴望,极容易形成一种焦虑的风气,学生即使仍在校园内,也无法完全与其隔离开。而且学生作为相对稚嫩的社会群体,认知还未完全成熟,很容易落入负能量信息的裹胁中,由此在学习、求职工作过程中,焦虑情绪不断蔓延,甚至引起价值观的改变。

(二)网络文化繁荣的负面影响

中国网络文化发展极为快速,信息的海量化和驳杂化是其不能避免的特性,这极易导致学生对信息难以甄别、思考弱化,从而产生困惑感和焦虑感。

各个领域、层次、维度的信息混杂在一起,同一时间被不同立场的人通过各种角度解说,青年学生无法从中得到有效信息,容易在海量的信息中迷失自己,产生对自我发展的焦虑;虚假的网络信息、网络谣言由于管理的滞后性与时间的阶段性,不断充斥在青年学生接触的网络空间内,对大学生价值判断、实践造成了严重的干扰,让大学生更加无所适从,陷入自我价值的怀疑中。网络信息的碎片化代替了长篇幅阅读与深入思考,面对着几十秒的视频表达或者只言片语的博眼球的标题,或者快速易得的资料,学生放弃了深入思考,思维简单化后,十分容易被网络上的页面情绪挑拨。

(三)个体成长阶段的不安情绪

青年学生处于一个动荡的需要被保护的人生阶段,他们在成长、成熟的过程中会面临家庭压力,在融于社会的过程中会遭到一些的排斥和拒绝,这种不安定因素让青年学生处于一种“渴望成长与留恋童年的成长焦虑、角色承担与社会适应的现实焦虑”中。

中国大学生经历的一个特有阶段便是从被管束的严谨高中时代快速迈入充满着自由空气的大学时代,之前被压抑的各种诉求得到极大的满足。各类新媒体工具是他们表达诉求的主要阵地,但他们仍旧希望得到家长的保护与关注,当追求自由与渴望被关注的矛盾没有处理好时,学生产生了成长焦虑。另外,大学生强化自我认同的一个重要方式便是参与到成年人的生活中,但因缺乏生活经验,他们难以游刃有余地处理恋爱、生活、工作、学习等之间的关系。这种挫败感进一步将其推入网络世界,并加深了其在充满着不确定性的现实社会环境中的焦虑不安。

二、新媒体折射下大学生焦虑感特质

扩散性。大学生产生焦虑感无法排解,就会在网络上进行话语表达,寻找同类获得安抚。在不断的情绪刻意表达中,原本较轻的焦虑感会无限加深,加之网络信息资源的良莠不齐,大学生内心的安全感一再得不到确认,进一步助长了紧张情绪,造成焦虑叠加甚至扩散。

集体化。大学生在焦虑互相交换扩散的过程中,极容易形成一个因同一情绪集结的焦虑集体。在这个集体中,负面情绪占据主导地位,不断接受负面信息的大学生内心的焦虑感得到进一步深化,甚至会催生出某个意见领袖,左右集体焦虑情绪。

非理性化。叙事方式决定了意见的采纳程度,温和、循序渐进的叙事方式无法满足情绪的表达,理性的思考容易消解内在情绪的迸发。大学生极容易发表激烈、反驳性强的言论,采用夸张的比拟、嘲讽的语调,甚至直白的谩骂抒发情绪,这不仅加重了网络空间的暴戾之气,也使其无法缓解自身焦虑感。

三、新媒体时代下思政工作在消解焦虑上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思政课堂地位消解导致价值选择混乱

传统思政课堂教师作为信息的输入者,拥有课堂的绝对主导权,大学生对教师权威的信任让价值观的输入相对简单,有助于抚平社会焦虑。新媒体时代下,各种信息的便捷传送可以让大学生对比鉴照教师讲解的内容,了解不同立場的观点,获得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甚至对教师的观点提出异议,降低对教师的依赖性。“新媒体的平等互动、多向交流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对单向灌输式价值观教育模式形成冲击”。一部分学生通过特有路径进行思考形成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另一部分学生则丧失思考的主动性,被各种思维裹胁,导致价值观的复杂和混乱。

(二)新媒体信息无差别化导致的政治认知下降

虽然大学生身处校园,但新媒体的井喷式发展将复杂多维的社会信息毫无保留地传递给他们。真假不分、良莠不齐的信息通过各种吸引眼球的包装,歪曲事实、张冠李戴,制造关注热点,以达到轰动效应,增长流量。甚至有人在敌对势力的支持下,对国家和政府部门进行恶意诋毁,对一些正能量榜样和事物进行蓄意丑化,用“高级黑”“低级红”的方式去诋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缺失。学生在复杂的网络文化里宣泄焦虑情绪,却又被网络思维影响,而自身因缺乏思政教育又无法排解这种焦虑与不安,这对思政内容选择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猜你喜欢
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