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眩晕宁片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020-08-25 02:53贾志强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45期
关键词:颈性椎动脉动脉血

贾志强

(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北院)神经内科,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颈性眩晕是常见的一种骨科疾病,主要是因颈椎病变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眩晕,临床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以及头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针刺以及眩晕宁片为目前临床用于治疗颈性眩晕的主要方式,二者单独使用时均取得良好疗效[1]。但目前医学界关于二者联合使用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针刺联合眩晕宁片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选取2 0 1 6 年 10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50例颈性眩晕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各25例。对照组男11例,女14例;年龄23~57岁,平均年龄(42.25±7.42)岁;病程3~10 d,平均病程(6.01±1.15)d。观察组男12例,女13例;年龄23~57岁,平均年龄(42.25±7.42)岁;病程3~10 d,平均病程(6.01±1.15)d。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①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颈性眩晕相关诊断标准;②均经临床诊断确诊为颈性眩晕;③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 除标准:①合并全身性感染系统疾病以及血液系统疾病患者;②合并全身性免疫系统及精神系统功能异常患者; ③合并恶性肿瘤患者;④合并心、肝、肺功能障碍患者;⑤中途退出本研究或未完成随访统计患者;⑥对本次实验有干扰性疾病患者;⑦治疗依从性不高。

1.3 方法

1.3.1 常规治疗: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常规颈性眩晕治疗,包括颈部按摩、颈椎牵引以及理疗等。

1.3.2 对照组:予以眩晕宁片(三金集团桂林三金生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Z45020605,规格: 0.38 g/片)口服治疗,2~3片/次,3~4次/d。

1.3.3 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再加用针刺治疗,取两侧风池穴、天牖穴及天柱穴;指导患者采取俯卧位,对所选穴位进行常规消毒后采用0.3*40 mm毫针刺入风池穴30 mm左右,刺入天牖穴、天柱穴约25 mm左右,实际刺入深度依据以患者感觉到酸胀为宜,捻转得气后进行小幅度提插,提插频率约为200次/min,上下幅度2 mm左右,三个穴位各行针15 s左右并留针0.5 h,各穴位1次/d,连续针刺5 d后隔2 d再行针刺。所有患者疗程均为1个月。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分别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杭州远想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型号:TCC-01)检测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基底动脉(BA)、左椎动脉(LVA)及右椎动脉(RVA)。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比两组治疗前BA、LVA及RVA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BA、LVA及RVA指标均上升,且观察组上升幅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s,cm/s)

表1 两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s,cm/s)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aP<0.05。

时间 组别 BA LVA RVA治疗前对照组(n=25) 28.36±4.62 25.17±3.42 25.38±3.56观察组(n=25) 28.43±4.26 25.52±2.98 25.47±3.42 t 0.056 0.386 0.091 P 0.956 0.701 0.928对照组(n=25) 38.17±4.52a 33.61±4.92a 33.54±0.27a观察组(n=25) 49.56±5.23a 42.53±4.18a 42.67±4.35a t 8.239 6.908 10.474 P 0.000 0.000 0.000治疗1个月后

3 讨 论

颈性眩晕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是由颈椎病导致椎动脉受到压迫导致,发病后易导致患者产生发作性眩晕、头痛恶心等症状。既往临床常采用针刺与眩晕宁片治疗此疾病,但目前关于将二者联合用于治疗颈性眩晕相关研究较少。

为此本研究将二者联合用于治疗颈性眩晕,观察其对于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个月后两组BA、LVA及RVA指标均上升,且观察组上升幅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二者联合治疗效果确切,可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分析其原因在于,颈性眩晕在传统中医学中属于“眩晕”范畴,其主要病机为瘀血阻络、风寒湿邪入侵,故中医治疗颈性眩晕主要以祛风活血为主,而眩晕宁片中泽泻具有利水渗湿、化痰去咳功效;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功效;茯苓、半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功效;诸药联用共奏利水渗湿、祛风活血功效[3]。而针刺治疗中风池穴为足少阳经穴,针刺其可激发阳经之气;天牖穴为手少阳经穴,针刺其可起到祛风止眩功效;天柱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穴,是治疗颈部、脊椎等神经类疾病的首选穴位,针刺其可有效缓解肌肉酸痛;且现代医学证明针刺上述穴位可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并调节血管运动平衡,最终起到缓解颈性眩晕相关症状的效果[4]。但由于本研究纳入样本量有限及随访时间较短等因素导致结果存在一定局限性与偏差,加之尚无较多的询证学依据可作为理论支持,结果的真实性与结论的可靠性均需在未来进一步增加研究样本量,进一步行多中心、前瞻性的研究加以验证,旨在为临床提供更为合理的依据。

综上所述,颈性眩晕患者采用针刺联合眩晕宁片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颈性椎动脉动脉血
勘误声明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超声测定胎儿脐动脉血流诊断胎儿窘迫的临床研究
脐动脉血气对新生儿窒息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近况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