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彧, 马 瑾
(沈阳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 辽宁 沈阳 110870)
英语成为传播学术知识的语言,学术英语能力与研究生学术生涯紧密相关,成为其拓展学术空间的有利工具。提升学术英语能力有利于研究生个人学术成长,有利于开拓学习的国际视野,有利于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目前,各高校举办不同途径的、多层次的国际学术与教学交流活动,如全英文的学术讲座、双语教学、国外访学、交换生项目等活动,凸显了英语作为学术交流工具的重要性。学术英语能力不足将制约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妨碍他们在文献查阅、论文撰写、对外交流及论文发表方面的国际化进程。从专业学习需求角度看,研究生有培养自身学术英语能力的内生动力[1]。在研究生学习英语动机的调查中发现,研究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从“学以应试型”转变为“学以致用型”。学生的主要学习动机是提高专业英语学术阅读、学术写作、学术交流等英语应用能力。
在很多院校,培养学术英语能力主要依托学校设置的学术英语课程。课程教学在研究生阶段开展已有相当长的时间,但是在以英语为工具进行学习交流的过程中,研究生仍然会遇到很多问题,如:英文专业文献的阅读速度慢;学位论文英文摘要的写作质量不高;对英文学术论文规范的了解不够;听讲座、参与交流互动有难度;在实际工作场所与国外同行、工程师、专家等进行专业英语的沟通存在困难等。学术英语教学注重语言的基础训练,对学术英语能力要素及内涵的体现还不突出,课堂教学中没有涉及与学术英语能力要素及内涵对应的教学内容和模式。
学术英语课程是教授如何听学术讲座、做笔记、参加学术讨论、进行学术陈述、学术阅读和学术写作等语言技能的课程[2],是旨在帮助学习者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或者进行专业研究的英语教学活动[3]。目前,学术英语能力的培养主要依托此类课程。
准确定位此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有必要厘清学术英语能力的构成。实际教学中,教师和导师们对于学术英语学习的重点有一致的看法,也有相矛盾的意见,各个学校的教学培养方案也各有千秋。将学术英语能力进行厘定,教学时能有依据、因地制宜地进行校本化教学。厘定的理论框架是语言学系统的概念。索绪尔指出:在语言状态中,一切都是以关系为基础的,其中核心是句段关系与联想关系,即横组合与纵聚合关系。所谓横组合关系是指在语言系统中,建立在线性基础上的各个语言单位间的横向关系;而聚合关系是指在语言系统中,出现在同一位置上,功能相同的单位之间的垂直关系[4]。系统是一系列关系的综合,一种潜势。学术英语能力也是一种能力潜势。学术能力是指从事学术研究活动所必需的相关素质,包括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收集与整理文献的能力、生成与厘定概念的能力、提出学术命题的能力、设计研究过程的能力和对学术前沿的敏感力等[5]。庞继贤和叶宁认为,学术英语能力并不等同于语言交际能力,而是一种具体的学术语类能力,即在约定俗成的社会情境下和在一定的专业学科文化相关的语篇实践中选择适当语类来“做事”,来达到交际目的的能力[6]。学术英语能力是分层级的,并且更趋向于一种系统的能力潜势。层级指学术英语能力的三个层次,低层是词汇、语法和句法等英语基础知识及听、说、读、写等英语基本技能;中层是构建学术语篇的能力。中层的能力涉及到“学术共同体”和 “话语共同体”的概念。“学术共同体”指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内在精神和具有特殊专业技能的人,为了共同的价值理念或兴趣目标,并且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而构成的一个群体[7]。在学术共同体内部,知识体系、理论架构等经过长期的发展、积累和沉淀,经语言表征于外部世界时,反映了学术共同体的学术文化。学术文化是学术语篇产生的文化语境。此种语境下,学术论文撰写、学术术语的使用、学术会议流程等都有高度约定俗成的或显性或隐形的规则。学术共同体的学术语篇有相对稳定的内部层次,有区别于非学术语篇的词汇语法特征,形成了学科独特的思维范式、研究理念、话语传统和话语表达方式。研究生是刚刚进入专业领域的话语共同体的成员,逐渐熟悉并遵守话语共同体的传统和规范,才能有进一步的学术对话及话语权。充分认识学术英语语篇的特征,在学术英语输入(如阅读英语专业学术文献,听学术讲座)及学术英语输出(如英语学术论文撰写、进行英语学术报告)等方面有的放矢,在实践中才有可能提高学术英语能力。学术英语能力的高层是较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是学术研究活动的精神核心,是一种无论思考什么内容,思考者都能通过分析、评估、重构自己的思维来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的思维模式。它是建立在良好判断基础上,使用恰当的评估标准对事物的真实价值进行判断和思考[8]。 在教育科研国际化的背景下,研究者的批判思维活动需要更多地通过英语来体现,如用英语发表学术论文、评价学术成果等。综上所述,学术英语能力的构成如图1所示。
图1 学术英语能力构成系统
在学术英语能力系统中,包括三个层次的子系统:英语基本技能子系统,英语语篇能力子系统和批判思维能力子系统。 在英语基本能力子系统中,听、读、说、写四项基本能力的体现可概括为英语输入和英语输出两方面。英语语篇能力子系统包括学术口语语篇能力与学术书面语篇能力。学术口语语篇能力一般体现为学术讲座能力和学术演讲能力;学术书面语篇能力体现为学术文献阅读能力和学术论文写作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子系统包括知识系统、认知能力和情感特质。知识系统是学生的专业知识系统和非专业知识系统的总成,它构成了对事物的真实价值进行学术判断和思辨的基础;认知能力是人类认识世界之异同并能有意识地借助语言认识并表达世界的能力[9]。
图2 学术口语语篇系统
如图2所示,学术口语语篇再进行细化,包括正式学术口语语篇和非正式学术口语语篇。图3为学术书面语篇的再细化。
图3 学术书面语篇系统
界定了学术英语能力构成,教师依据本校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需求可在学术英语能力构成系统中进行选择,依托学术英语课程,确定课程培养目标、教学模块,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模块教学是指由若干个不同但互相联系的功能部件组成的动态的教学过程。所谓模块是指组成知识的不同的功能部件,它反映了学习内容不同但相联系的知识内涵。每个模块体系有自己的主导思想。模块之间在知识体系上又是紧密相连的[10]。模块教学中各个模块的有机组合为教学者和学习者提供了选择。学术英语能力系统为学习者提供的是一种能力潜势,模块教学系统则为教师提供灵活的可供选择的教学模式潜势。如以国际学术交流英语课程为平台,依据对书面学术语篇和口头学术话语的体裁分析,确定教学内容;以讨论式、报告式的模式组织学生进行学术话语的输出练习,突出学术交流实践环节,并要求学生反馈体裁分析指导下的学术话语构建得体程度。
国际学术交流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块包含如下:①掌握获取有关专业领域国际学术会议信息的途径,了解国际学术会议的组织机构及个人申请程序;②撰写文体得体、语言规范的邀请函、申请信函、回执信函、论文摘要等;③清楚了解撰写学术论文的主要步骤:选择题目、搜集资料、编写提纲、撰写论文、注释及参考文献、终稿样张等;④模拟国际学术会议的基本程序:主持会议、大会发言、提问和回答、致开幕词与闭幕词等。上述内容形成四个教学模块,如图4所示。
图4 国际学术交流英语课程内容
图4基本呈现了硕士研究生语篇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块,基于体裁分析理论而进行的教学内容及环节。向上的空心箭头表示语言的输入,向下的空心箭头表示语言的输出,包括学术英语论文及学术会议信函交流(书面学术语篇)、学术英语演讲(口头学术话语)。基于体裁分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拘泥于课本,可拣选专业领域的论文或学术报告作为研读的内容。在对学术英语文本的分析中发现,学术英语有固定的内部结构和词汇语法特征,即“语言共核”,教学时可提取“语言共核”,夯实语言基本技能。学术英语明显的语言特点不是体现在专业内容上,而是在文本的体裁上。体裁的语篇图式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利用构建“支架教学”(scaffolding)揭示某一体裁的语言建构(linguistic constructs),为研究生提供相对稳定的学习内容,夯实语言基本功,培养体裁意识,使其逐步掌握多种学术语篇体裁。四个模块代表不同语境下不同的体裁,其中还可细分体裁类别。运用体裁分析指导学生区分书面语篇和口语语篇的不同特点,实现构建语篇得体性。
图5呈现了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学术批判思辨的教学内容及环节,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培养批判思辨能力的目标。阅读若干篇本专业英文文献,运用所学的体裁知识,实现大量语言输入,为批判思辨实现质的突破作语言的累积;修改或撰写英文摘要、英文论文,进行学术语篇的输出实践;观看学术报告,分析学术话语,进行学术话语的输出实践,培养研究生的语篇构建能力,也促使他们运用英语进行专业的学术思考,锻炼分析、思辨、批判能力。
图5 国际学术交流英语课程体现的中、高层能力
上述内容(图2~图5)构成了学术英语能力系统(图1)。
学术英语能力系统的纵聚合和横组合关系形成能力潜势,在其中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就会呈现培养相应层次能力的目标,其教学模式以模块化教学为宜。模块教学理论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将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照素质培养目标分成不同的教学模块,主要体现为以模块式技能培训和以能力本位教育模式两种方式。后者即能力本位教育,重视培养学习者从事工作时需要具备的素质能力和认知水平等,重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尊重其需求。模块化教学能够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操作技能同步,特别注重能力培养,是突破以往知识传授模式的重要途径[11]。基于本校研究生生源的实际情况,教师可分不同学期选择适合本校生的模块进行教学。依据学术语篇的分类(书面学术语篇和口头学术语篇),教师可以在学术英语能力系统中选择教学内容,如书面学术语篇包括学生的学术写作及毕业论文、已发表的论文、学术专著等,口头学术语篇包括师生课堂话语、专业课讲座、论文答辩、学术会议报告等。在本校生源较好的情况下,在英语基本技能子系统的横向项下,可以选择“英语输出”为主,“英语输入”为辅;在学术口语语篇项下可以选择学术讲座,进行语言输入的实践。基于体裁分析的培养途径是将不同体裁的语篇汇聚成不同内容的知识模块,模块间彼此关联,若干模块可以关联成课,满足不同层次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模块化教学适应研究生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益于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以语篇研究、学术话语研究为理论基础,将学术英语能力构成要素以系统的形式呈现,学术英语教学的内容有理论可依,教师的基本教学内容层次分明,选择项为教学的灵活性提供参考,使基于校本的研究生英语教学目标明确,并可依据生源变化和学习需求而灵活进行选择。
传统的学术英语教学中,诸如词汇、语法、句子写作等语言基本技能的练习融汇于学术英语的输入输出过程,体现在学术语篇及学术话语的构建过程中。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基于体裁分析,教学内容包括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学术文体中词汇、语法、句法特征、语步分析;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教学内容包括语篇微观的语言特征,如模糊限制语、引述动词、时态及语态的选择等;基于修辞分析,教学内容包括定义、描述、分类、概括、假设、定论等语言运用;基于语篇分析,教学内容包括篇章组织模式分析,如“问题—解决”类型、“一般—具体”类型等。上述一系列基于语篇理论的教学使研究生在学习中关注“话语共同体”语言使用特点,得体地应用学术英语。学术英语能力不是英语能力与学术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英语基本技能、学术语篇能力及批判思维能力纵聚合凝聚发展出来的英语学术能力潜势。在教学中,不能将三个方面割裂脱节,而应彼此融合促进,综合培养,偏重任何一方面都不利于学术英语能力的养成和持续发展。
依托学术英语课程进行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中,学术语篇的输入与输出形成了微观上的学术语言环境,为研究生提供了实际运用学术英语,发展学术英语能力的实践机会,有意识地培养研究生了解语篇理论、语篇概念,树立学术语篇意识。教师引导研究生结合学术语境,分析各种学术语篇体裁特征所蕴含的交际目的、使用者的心理依据及与之相对应的社会语境因素,使研究生对学术语篇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语言层面,而是准确理解各种语言特征在一定的学术话语共同体中如何表达观点、如何推进科学知识建构的作用。在培养学术批判思维方面,学生在英语学术报告、论文撰写等语言实践中锻炼思辨能力,分析论文的主要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研究意义和研究的局限性等。对研究生而言,这些教学内容和环节具有很好的互动性和挑战性,能较好地为学生营造分析、推理、评价等思维活动的学术氛围。
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专业领域内国际规则,并在各专业领域内利用英语直接参与国际交流的专业人才为目标。研究生英语教学不应与专业学习相脱节,应为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服务。学术英语能力系统纵向地聚合英语基本技能、英语语篇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依据研究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从该系统中三个层次能力的横组合方向选择教学内容,形成教学模块,依托学术英语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培养研究生从“学习英语”转向“用英语学习”,培养英语应用能力,拓展专业视野,提升学术研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