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丽 杰
(沈阳大学 文法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4)
地域文化称谓是地域文化形态的外在标志,是标记地域文化形态的语言符号[1]。地域文化称谓使地域文化的蕴涵更为明晰,更能凸显地域文化的地域特征。洛特曼指出,孤立的文化无法存在,文化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进入文化空间,也就是特定的文化符号系统中[2]。地域文化不是孤立的存在,地域文化形态是多种多样、相互联系的,地域文化称谓也因此呈现出多样性和相关性。每个地域文化称谓都承载着属于它自己的所有文化记忆,这些记忆又与其他地域文化形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辽宁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辽宁地域文化资源丰富,地域文化形态复杂多样。基于对地域文化的整体化认识,对辽宁地域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深入的挖掘,准确把握地域文化特征,遴选提炼标志性的地域文化称谓,探寻其深层意义上的关联,弄清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构建科学的辽宁地域文化称谓体系,可以更好地诠释辽宁地域文化的内涵,增强辽宁地域文化的张力,促进辽宁地域经济和地域文化的发展。
文化的发生和发展往往是由中心逐渐向外辐射的,文化内部的各种形态也是围绕中心形成的层次结构。薛正昌由外及里用器物、行为、制度、理念4个层面来诠释文化的内容[3]。辽宁地域文化也涉及了以上各个层面的地域文化内容,辽宁地域文化称谓实际上就是指称不同层面的辽宁地域文化形态的语言符号。通过对辽宁地域文化称谓的考察分析,笔者认为辽宁地域文化称谓之间相互联系、彼此制约,是处在不同的层级的,体现为一种层级关系。但与语言符号的层级体系不同,这种层级关系主要体现在地域称谓符号建构过程中,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向心性。因此,基于语言符号系统性理论,同时结合洛特曼符号圈理论,把辽宁地域文化称谓体系设计为一个向心的划分不同扇区的层级体系,符合地域文化称谓选择和提炼的规律,能够客观地反映辽宁地域文化称谓之间的实际关系。
这个层级体系由中心层、中间层和边缘层3层称谓符号构成,中心外的2层又可以分为4个扇区,每个扇区按其与中心层的远近划分为不同的级。这个层级体系的中心也就是能够体现辽宁地域文化精髓的核心称谓。中间层围绕中心建构,是层级体系的主体部分,由地域文化的标志性称谓符号组成,在不同层级上显现中心的内涵、诠释中心的精神。一般来说,越是接近中心的称谓越能凸显中心精神,边缘层是处于中间层与地域文化边界之间的区域,这个区域内的称谓符号包括尚未能进入中间区域的普通地域文化符号,其地域文化标志性尚不确定,深层所指还有待检验[4]。
陈涴曾对“辽海”这一称谓从历史渊源和地理界域两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考察,认为“辽海”之称古已有之,是山海关外,辽河流域及渤海、黄海间的广大空间之泛称,涵盖了今天的辽宁省域,认为“辽海”作为辽宁地域文化名称是恰当的[5];王绵厚肯定了“辽海”之称的合理性,认为是辽宁地域文化称谓的最佳选择[6]。2008年以来,经过辽宁学界专家学者反复研讨,多数学者认为“辽海文化”能涵盖辽宁地域文化的界域范围,能够彰显辽宁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蕴,兼具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意义,“辽海”作为辽宁地域文化中心称谓和文化符号基本达成共识。
“辽海” 作为地域概念,古已有之,最早见于东汉与魏,涵盖地域广阔;以后历经变迁,至宋代,“辽海”含义已几等同于“辽东”;至近代,其含义则已演变为“辽”即辽河,“海”即黄海、渤海,故其地域即可视为“襟带辽河,地濒渤海”的辽宁[7]。“辽海文化”作为辽宁地域文化的最具概括性、最有代表性的标志,已获得本地域文化主体较为普遍的认同,因此,“辽海文化”就是辽宁地域文化称谓体系的中心。
辽宁地域的其他地域文化称谓,应该遵循并体现“辽海文化”这一中心称谓的精神实质,是这个中心称谓的在不同文化层面的具体表现,在各自层面标记辽宁地域文化的发展历程,辽宁地域文化的特征。“辽河文明”“三燕文化”“九门口水上长城”“兴城古城”“努尔哈赤”“皇太极”“雷锋”“郭明义”“东北大学”“钢都鞍山”“老边饺子”“柞蚕丝绸”“辽阳塔糖”等都处于中间区域层,在不同的意义范畴反映“辽海文化”的核心精神,具体解读“辽海文化”的丰富内涵。这些地域文化称谓都是属于中间区域层的称谓符号,是这个层级体系内比较稳定的部分。它们共处同一层,但并不是混沌一团,而是分布在不同的级上。
从地域文化称谓所指对应的文化形态来看,包括物质环境、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等;从其地域分布看,分属辽宁下辖14市,各有特色。如果中心以下按所指的地域归属来分级,地域文化的形态分布与行政区划并不一致,各市县之间存在很多交叉的所指成分,难分难解,很难划清归属,比如抚顺市、本溪市都有满族自治县,辽宁省域多个市县都积淀了许多满族文化文明,“满族文化”很难划归任何一个市县,类似情况还有很多。即使在这一级能够分清,那么下一级的划分必将面临越发难解的谜题,最终无解而终。
经综合考察分析,笔者认为,本层次内部首先应按照辽东、辽西、辽南、辽北(含中部)划分出4个扇区,每个扇区分划以下3级:第一级靠近中心,是与“辽海文化”这一地域文化中心精神密切相关的理念、价值观等精神文化概念类的称谓,第二级为在地域精神文化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习俗、节庆、礼仪等行为类称谓,第三级为辽宁省域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特色物产、民俗文化产品等物质类称谓。
由于辽宁地域文化标记性不够突出,或丧失标记辽宁地域文化的功能,或者尚不具备标记功能、其所指还具有不确定性的称谓符号,不能进入中间层,应该归入边缘层。边缘层的称谓符号在其使用过程中,如果其所指与辽海文化精神内涵趋同,地域文化标志性突出,获得地域文化主体的认同,就会进入中间区域层;如果其所指始终游离于辽宁地域文化中心精神边缘,没有形成确定的地域文化内涵,就仍会保留在边缘层;如果其所指偏离辽海文化这一中心,不具有辽宁地域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就会从边缘层剥离出去,不再是称谓体系中的组成成分。
历史上,辽宁处在华夏文化与东北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汇地带,与中原文化交流便利,是中原文化进入关外的必经之地,文化的交流、融合往往首先经由这一地域才能过渡到其他地区。近代大规模的移民潮推波助澜,更是把中原文化直接输入到这一地域,进一步强化了汉文化的主流模式。同时,生活在这片土地的满族、朝鲜族、蒙古族、锡伯族等各民族,他们的精神理念、思维模式,他们特有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在辽宁地域文化形成过程中,同样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不但影响该地域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甚至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们的精神生活、性格特征中。
辽宁地域生活的各个民族融合互通,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包容或学习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汉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相通,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多源多元一体融合的辽宁地域文化。辽宁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民族融合等因素共同雕琢和打造了辽宁人勇敢坚强、宽容豁达的性格品质,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雄浑大气、豪爽直率、但又不乏机敏、灵动的精神气质,濡养和孕育了开放、开拓、兼容的辽宁文化,也形成了辽宁地域文化善于学习、机敏应变,兼容并蓄的特征[8]。
地域文化称谓都有其物质的表现方面,构成地域文化语言符号的能指。任何物质的东西,要进入文化符号圈,就必须要获得文化意蕴,必须具有文化价值和文化品格,或者记录不同民族的生活轨迹,或者体现不同民族的生活特色,或者反映不同民族的精神内涵[9]。
“辽海文化”作为辽宁地域文化称谓体系的中心称谓,其表层所指为辽宁地域文化整体,其深层所指涵盖“辽河文明”和“海洋文化”。“辽海文化”兼容并蓄,其内涵不仅包含“辽河”所代表的“浑厚、纯朴、刚劲、雄健”,也容纳了 “黄海”所代表的“外向、机敏、灵动”。“辽海文化”反映了辽宁人雄浑刚健的开拓进取精神,机敏灵动的开放兼容价值理念,代表了辽宁人的精神风貌,承载了辽宁地域文化的特色和辽宁人的精神追求。
“辽海文化”作为辽宁称谓体系的中心,其深层所指也就是植根在辽宁地域文化深层的精神实质、文化理念,是辽宁地域文化的中心内容,是辽宁地域文化的核心特征,是辽宁人的共同的追求、共同的理想。
辽宁地域文化称谓体系的构建,就是围绕“辽海文化”这一中心所指把辽宁的其他地域文化称谓纳入到辽宁地域文化称谓的层级体系中,使辽宁地域文化内涵能够得到较为全面的解读,地域特色得以充分的展现。辽宁地域文化称谓体系构建的核心工作就是辽宁地域文化称谓的整合与规范,因此,辽宁地域文化称谓的整合与规范势在必行。
辽宁地域具有标志性的文化资源构成了辽宁地域文化称谓的所指。这些文化资源中地域特色更为突出,影响力更大的成分一般会成长为辽宁的文化品牌。撇开经济利益驱动或其他短期功利因素,就地域文化特色的追求方面,辽宁地域文化称谓的整合规范与文化资源整合,以及文化品牌的建设目标应该是一致的。辽宁地域文化称谓的整合规范应在地域文化资源整合的前提下才能进行,辽宁地域文化资源整合的龙头是文化品牌的建设。
地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就是从地域、主题、价值等方面对地域文化资源进行科学系统的优化组合与系统配置,实现地域文化资源的互补,做到利益共享。辽宁地域文化类型多样,文化资源丰富,对辽宁地域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可以发挥辽宁地域文化资源的优势,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突出地域文化资源的地域特征。
通过对辽宁地域文化资源情况的调研分析,笔者发现辽宁地域文化虽然表现出共同的地域文化特征,但省内不同片区,由于具体地域自然环境的不同,吸收的文化因素及文化的形成过程不同,其文化资源的构成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别。一般来说,相邻近地区在文化形成的影响因素和文化资源的构成方面往往会表现出更多的关联性和相似性。根据辽宁地域文化资源的特点,笔者认为从地域和主题两方面整合辽宁地域文化资源相对科学而且便于操作。文化资源的整合需要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根据文化资源的关联和相似程度进行地域分片系统配置;第二步,在已分出的片区内按主题优化整合文化资源。
(1) 文化资源的系统配置。通过对辽宁地域文化资源的关联和相似程度的考察和分析,不难发现,辽东、辽西、辽南、辽北(含中部)4个片区之间的文化差异,各个片区内部文化资源的趋同表现。因此,辽宁地域文化资源可以按这4个片区进行系统配置。辽东片区主要是丹东市辖区,辽西片区则包括锦州、朝阳、阜新、葫芦岛、盘锦等4市辖区,辽南片区包括大连、营口两市辖区,辽北(含中部)片区包括沈阳、辽阳、鞍山、本溪、抚顺、铁岭等6个市辖区。
辽东片区即丹东市辖区,地处辽东山地丘陵东南部,由长白山余脉和千山东延部分构成。东隔鸭绿江与朝鲜相望,西与鞍山市接壤,南临黄海,北与本溪毗连。片区内风景秀丽,民族风情浓郁,边境文化资源特色明显,该片区自然景观资源连成一体,民俗特色突出,方便系统配置。
辽西片区地处辽宁的西部,东与沈阳、鞍山相接,西与河北相邻、北与内蒙古接壤,南临渤海。该片区所属5个市,土地相接,山水相连,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佛教人文景观众多,地域文化资源类型相近,文化内涵趋同。5个市同处一个片区,同类型、同内涵的地域文化资源可以很好地进行系统整合配置。
辽南片区位于辽宁的南部,北有鞍山接壤,西与盘锦相邻,东濒黄海,南临渤海。片区所属二市,沿海自然景观众多,海洋文化特色突出,文化资源的系统配置易于操作。
辽北(含中部)片区位于辽宁中部和北部,所属6个市文化资源结构相似、内涵趋同,充分利用类型相似地域文化资源,进行系统配置,彼此相互补充、合理组合,有利于突出地域文化的特色,形成合力。
(2) 文化资源的主题优化。辽宁地域文化是以汉文化为主体,多源多元一体融合而成,多源又多元的文化资源可以凝聚为多种多样的文化主题。在文化资源系统配置的基础上,不同片区可以分别强化不同的主题,对地域文化资源进行优化。
辽西片区古代历史文化主题类资源分布比较密集,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达43处,其中41处为古代遗址、古代建筑、古代墓葬,这个片区内集中了近一半的辽宁省国家级重点保护的古代历史文物。该片区内,红山文化遗址、査海文化遗址代表的古代文化遗址影响巨大;兴城古城、九门口水上长城则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古代的建筑风貌。所以,古代历史文化主题当作为优化整合的重点,把该片区内古代遗址、古代建筑、古代墓葬按空间顺序、时间脉络整合提炼。该地域的景观文化主题则可以把锦州的笔架山、医巫闾山,朝阳的凤凰山,阜新的大青沟等优化组合。
辽北(含中部)片区可以在片区内部进行整体布局,着重在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工业文化、景观文化等4种主题文化上优化整合。沈阳的“一宫三陵”、桓仁的“五女山高句丽山城”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重点保护的古文化遗址建筑38处,近现代文物古迹11处,满族文化遗迹、高句丽文化遗迹、锡伯族历史遗迹丰富、特色明显,宜根据其内涵与民族民俗文化合理调配,优化整合。除此之外,该片区内民族文化特色突出,近现代工业文化底蕴丰厚,这两大主题文化更能体现该片区的特色。
辽南片区海洋文化特色突出,当以海洋景观文化主题为整合重心,优化组合大连、营口两市海岸沿线景观资源,同时结合大连市区海洋文化人文景观资源,海产、水果等物产资源,海岛景观资源,减少与辽宁域外地区同质化因素,突出辽宁海洋文化主题,强化辽宁地域特色。
辽东片区的丹东有中朝边境线,又有抗美援朝文化背景,这是该地域最为突出的特色,边境文化应该作为整合的重点。边境文化的整合重点建构具有辽宁地域特色的鸭绿江边境文化体系。其他景观文化主题整合重点是把该片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资源有机结合,建构自然风貌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景观资源系统。此外,在该片区还可以开发民族风情主题资源。
辽宁地域文化资源优化整合后的资源名称,也就是待整合与规范的辽宁地域文化称谓。辽宁地域文化称谓的整合与规范可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依照地域文化称谓的特征进行遴选;第二,按辽宁地域文化标志性进行体系构建,整合规范。
(1) 辽宁地域文化称谓的遴选。伴随着地域文化研究成为国内学术界的学术热点,辽宁地域文化研究也同步升温,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辽宁地域文化总体称谓,以及省内各地市文化称谓也陆续推出,比如: “辽河文化”“辽海文化”“关东文化”“红山文化”“湿地文化”“满清文化”“三燕文化”“萨满文化”“佛教文化”“流民文化”“移民文化”“温泉文化”,等等。这些地域文化称谓标准不一、侧重点不同。辽宁地域文化的总体称谓就既有“东北文化”“关东文化”这样的泛称,也有“辽河文化”“辽东文化”“辽宁文化”“辽海文化”等具体一些的称谓。为了辽宁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称谓不应是多元的,同一地域文化形态必须内涵明确,称谓统一。应该立足“辽海文化”的精神实质,从标记性、象征性、认同性、简洁性等几个方面去分析考察,最后遴选出辽宁地域文化称谓。
在辽宁地域文化的特色、内涵的研究及文化品牌建设方面,一些研究者及辽宁省各级政府作出了宏观上战略上的分析研究,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对辽宁地域文化资源实施整合,并对一些影响力比较大的文化资源成分进行了文化品牌的重点建设。
省市区县重点建设并已经获得广泛认同的文化品牌,辽宁域内各级重点保护文物、物质及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大都是辽宁地域文化的宝贵物质或精神财富,其称谓符号应该作为提炼遴选的重点。此外,辽宁地域文化相关研究资料中出现的其他辽宁地域文化称谓,以及正在成长或近期出现的一些新兴的地域文化形态的称谓也不应该被忽视,这些地域文化称谓都可以纳入遴选对象,进行分析提炼。
(2) 辽宁地域文化称谓的整合。对遴选出的称谓,首先要理清各种关系,即他们与其他地域文化的关系,以及这些称谓彼此之间的关联,进行初步整合,对那些与其他地域文化雷同的,或者偏离辽海文化中心的、或者偶然产生的个体性的称谓作出合理的安排。
省市区县重点建设并已经获得广泛认同的文化品牌,大多是辽宁地域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沉淀下来的精华,其内涵在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体现“辽海文化”这一中心称谓的精神实质,是这个层级体系中心“辽海文化”的间接性能指,可以纳入辽宁地域文化称谓体系中间层,但其中个别的只是经济效能推广,不能体现“辽海文化”精神实质的伪“文化品牌”应该放弃重点建设和推广,其称谓不能进入中间层,可以暂时归到边缘层,视其未来内涵发展情况再确定取舍。
辽宁域内国家级、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各级物质及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其称谓符号大多在申报过程中已经过提炼,应该作为整合的重点,充分挖掘其地域文化内涵,去除同质化重合部分,根据与中心称谓“辽海文化”关系的远近进行明确的层次划分,并服从地域文化资源分片区按主题整合的原则合理归入其所属的层级,其中大部分经整合规范后可以直接进入中间层。
虽有地域文化特色,但其能指缺乏独有的地域标记,内涵同质化明显的地域文化称谓,就需要整合重构。例如“佛教文化、温泉文化、湿地文化、海洋文化”等文化称谓,内涵同质化明显,缺乏明确的区别性地域标记成分,需要提炼具有地域特色的能指,重新建构其地域文化内涵,方可进入中间层。在辽宁域内孕育生长的地域文化形态称谓,只要与“辽海文化”中心内涵相悖,就不能进入中间层,可以暂时保留在边缘层。与其他地域文化雷同的,偏离辽海文化中心的,或者偶然产生的个体性的称谓应该划入边缘层,如果其内涵获得重新建构或阐释,能够突出“辽海文化”精神,就可以转入中间层,如果不能做到重新建构或阐释,就应该剥离出辽宁地域文化称谓体系。
辽宁地域文化称谓并不是孤立的个体,它们是密切联系、相互补充的一个整体,分别在不同的层面,以不同的方式展现辽宁地域文化的特征,丰富辽宁地域文化的内涵。在辽宁地域文化标志性称谓体系构建过程中,应该紧紧围绕中心称谓“辽海文化”的内涵,依据“地域文化特质、地域文化蕴含、被民众认同、明晰简洁”等4个条件,对辽宁地域文化称谓进行全面整合和规范,遴选出真正能够体现辽宁地域文化特色,能够从不同的层面来展现“辽海文化”核心内涵的地域文化称谓,使其进入中间层,重点挖掘,丰富其地域文化内涵。辽宁地域文化称谓体系的构建,可以最大程度地凝聚辽宁地域文化的精神,丰富辽宁地域文化的内涵,突出辽宁地域文化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