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练、赛”一体化视角下的体育课例研究

2020-08-24 12:53张梦真刘晋向苏龙
体育教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课例分析

张梦真 刘晋 向苏龙

摘 要:以全国第八届中小学优秀体育课教学观摩展示交流活动中高中四节课课堂教学实例为测量样本,并着重分析了高一年级的足球课,对其“学、练、赛”一体化教学实施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证明:本体育课堂通过优化体育场地器材、有效践行“学、练、赛”等,增强课的密度和强度,对加强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技能、提高学生体能、提升课堂效果方面有好的影响,值得学习与借鉴。

关键词:学;赛;练;分析;课例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0)07-00-02

2019年10月18日-21日,第八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课和健康教育课教学观摩展示交流活动在四川省德阳市举办,这是《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于2019年9月1日正式实施后,首次在体育课程与教学领域召开如此大规模的教学观摩研讨会。在全国各省市教研部门的共同推动和各省市专家团队的协作配合下,本次全国展示课中,大部分教师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向全国各地体育教育专家与同仁呈现了体育学科发展的丰硕成果。

一、对高中四节课的测量与分析

我们用智能穿戴设备对四节高中体育课进行了测量和评价(表1),四位教师按照《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精神要求,以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为基础,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和“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要求,紧扣“运动负荷、体能练习、运动技能”三个关键点展开教学,运动密度大部分达到75%以上、班平均心率都在150次/分钟左右(图1)。其中,武汉市吴家山中学周志成老师执教的高一年级课《足球—脚内侧踢球(射门)》,得到现场点评专家和同行的一致好评。本节体育课,周老师为来自全国各地的体育教师展示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学会、勤练、常赛”模式,对新课标如何落地、核心素养如何培养等亟待回答的问题进行了实践,对解决“中国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持续下降”的问题和课程必须关注“运动负荷、体能练习、运动技能”三大关键要素做出了解答[1]。

二、对高一年级课《足球—脚内侧踢球(射门)》的分析

(一)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运动技能:了解脚内侧踢球(射门)的基本技术和规则;掌握和提高单一技术及组合技术运用能力;80%的学生熟练掌握脚内侧踢球(射门)技术和运用,20%的学生基本掌握脚内侧踢球(射门)技术。

2.健康行为:培养激发足球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发展的意识。

3.体育品德:培养团队合作、敢于挑战的体育精神,养成积极进取、果敢机智的体育品格。

这节课的重点是加速助跑,快速摆腿;难点是支撑脚的支撑方向;动作要点是加速助跑后支撑蹬地,爆发式摆腿击球,并安排了以下学习内容:1.增加条件的行进间(原地)传球练习;2.推射斜线球或推射“球门”练习;3.结合战术的脚内侧射门练习;4.结合技术运用,结合分边传球—包抄推射的战术练习;5.分四个小场地进行5对5比赛,加强对重难点的突破。这些内容的安排,结构合理,循序渐进,有助学习目标的达成。

(二)大密度适强度,重乐趣强体质

这节课的运动密度达到85%,心率图显示:大部分学生心率曲线保持在150次左右,没有出现大起大落,说明学生练习次数多,没有出现长时间排队等待练习的现象,班平均心率达到152次/分钟(图2)。从课的开始至结束,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虽然他们出了好多汗,但是都在快乐地坚持,就连平时没有足球基础的女生都在比赛中“停不下来”,意犹未尽。这是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魅力,让孩子开始喜欢体育课,在不知不觉中出大汗。大密度的心率图的特点是心率大部分时间保持在绿色和橙色区间,即149~190次/分钟,说明课堂中学生对技战术练习的体验时间长,练习中断的次数少、时间短,等待时间少,这对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和体能的提高方面有显著的效果,体现了体育学科的本质是健身育人。

每分钟152次的班平均心率说明这节体育课达到了中等强度。中等强度运动时,人体会吸入比平常多几十倍的氧气,使全身器官更好地动员运作,促进和增强免疫系统的机能。世界卫生组织在《关于身体活动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议》中指出:“5~17岁儿童青少年应每天累计至少60分钟中等到高强度身体活动;大于60分钟的身体活动可以提供更多的健康效益;大多数日常身体活动应该是有氧活动。同时,每周至少应进行3次高强度身体活动,包括强壮肌肉和骨骼的活动等。”提高学生体能的主渠道在于课堂[2],如果学生在每堂体育课上都能坚持适宜的运动强度,则对解决当前学生的体质下滑问题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优化场地器材,践行学练赛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布置是体育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其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3]。本节足球课,周老师对运动器材进行了创新,使用自制架子将高密度海绵垫立起来当足球墙使用,既能够分隔场地,也能够起到足球墙的作用,还可以瞬间将足球场变成四个小场地进行分组比赛,在同样长的时间里,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练习中,有效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体育场地器材的合理有效运用,既增加了体育场地的使用率,又提高了学生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和强度,达到了“多练习、强技能、增密度、保安全”的效果。

本节课,运动技能学习以组合技术、战术基础配合和比赛为主,强调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复杂和真实运动情境中的问题,保证了技战术学习和比赛在20分钟左右,提升了学生运动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能力,有效践行了“学、练、赛”。10分钟体能练习,教师安排了上肢、下肢、腹肌、背肌的循环练习,大运动量使学生身体各个部位得到锻炼,促进了个体身体控制能力、健康维护水平、健全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事实证明,大密度和适宜强度、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复杂和真实运动情境教学才能够解决“中国学生学了12~14年的体育课却一项运动技能也未掌握”的问题,真正达到促进青少年心肺功能、速度、柔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灵敏性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发展,改变“不出汗”的体育课和“四无”体育课(无运动、无战术、无比赛、无评价)的现状[4]。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是依据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三个关键点进行设计,教学过程中体现“精讲多练”的原则,减少不必要的队形组织调动,没有出现学生排队等待练习的情况,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多种体能练习和开展适宜运动负荷的技能学练和比赛活动[5]。运动技能的学习体现结构化技能教学,结合完整教学,难度从低到高,层层递进,分组学练,让学生体验完整的足球结构化技战术学习,值得所有同行学习与借鉴。

参考文献:

[1]季瀏.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思考与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09).

[2]刘晋.大密度大强度体育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学校体育,2015,12.

[3]张伟. 精细体育场地器材, 助力体育课堂教学--高中体育课堂场地器材实例分析[J].体育教学,2018,38(12).

[4]季浏.增进青少年健康既要政策也要对策[N].中国教育报,2017-06-30(08).

[5]季浏.对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再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6).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大密度适宜强度体育课对我区学生体能发展的研究”(课题批准号:2017YQJK 352)。

猜你喜欢
课例分析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结合课例谈地理核心素养提升的几个着眼点
“简单多面体外接球”微专题教学课例有感
民航甚高频通信同频复用干扰分析
分析:是谁要过节
回头潮
课例
课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基于均衡分析的我国房地产泡沫度分析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