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 慧,崔 翔
(1.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广东 深圳 518107;2.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广东 深圳 518000)
突发性耳聋在临床耳鼻喉科发生率较高,其主要是指患者在不明原因下突然发生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发病后会导致患者出现单侧听力下降,因此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临床针对该病主要采取药物治疗,但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其临床治疗效果存在明显差异[1]。为更好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文详细分析对比了地塞米松与甲泼尼龙治疗突发性耳聋有效性,内容如下。
本文70例病例为2018年1月~2019年5月我院接收的突发性耳聋患者,共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患者,观察组男19例,女16例;平均年龄(46.5±2.2)岁;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龄(46.0±2.5)岁。组间患者资料数据对比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均给予营养神经、改善微循和缓解内耳水肿等药物进行基础治疗;同时给予对照组采取地塞米松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治疗,每次给药剂量为10 mg,每日治疗一次,连续治疗3天后改为每次5 mg,每日一次,再次治疗3天。观察组行甲泼尼龙进行治疗,将甲泼尼龙琥珀酸钠20 mg与1 mL氯化钠溶液混合后,在患者的耳后乳突区骨膜下进行注射,每日一次。治疗1周。
将用药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记录对比。
患者治疗后听力完全恢复正常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的听力改善明显为有效;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改善较小或无改善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统计学软件为SPSS 20.0,采用n(%)描述计数数据,用x²检验,组间数据差异显著时,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7.1%、5.7%与对照组相应指标的82.9%、22.9%相比均具备明显优势,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
突发性耳聋具有发病率高、起病急和病情发展快的特征,患者发病后可在短时间内导致患者听力降低,同时会伴有不同程度的耳鸣、耳闷堵感、眩晕以及恶心呕吐等症状,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地塞米松是目前临床治疗突发性耳聋常用药物之一,该药属于一种长效糖皮质激素,其抗感染及抗炎作用较强,通过静脉给药可达到缓解血管内皮水肿及改善耳内微循环的作用,从而使患者的听力得到改善。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发现,该药的应用效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用药后不良反应较多,因此治疗无法达到最佳理想效果[2-4]。而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属于一种皮质醇类药物,该药的抗炎作用更强,用药后可快速达到抗水肿及抗眩晕等作用,而且药效维持时间较长,药物可与相应受体结合,对患者机体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进行改善,同时甲泼尼龙能够对自身抗体与白介素生成进行有效阻断,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从而达到降低血管通透性、改善神经轴索传导及快速恢复听力的作用。而且通过耳后给药能够避免静脉给药所造成的全身不良反应,从而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5]。本篇文章研究结果中也再次证明,观察组患者通过采用耳后注射甲泼尼龙治疗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率明显提高,且发生的不良反应也较少[6-7]。其结果已明显优于采用地塞米松静脉治疗的对照组数据。
由上可知,采用耳后注射甲泼尼龙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均较高,能够使患者的耳聋症状得到尽早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