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娥,曾海燕,莫惠如
(广东省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东莞市儿童医院),广东 东莞 523325)
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导致的肺部细小支气管炎症,好发于2岁以下婴幼儿,其病原菌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及肺炎支原体等,其中以呼吸道合胞病毒最为常见[1]。临床研究发现多数毛细支管炎在发生上呼吸道感染3天后,发病初期主要以打喷嚏、咳嗽为主,随着咳嗽加重,开始出现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喘憋、口唇发绀,早期肺部出现喘鸣音,随后出现湿啰音,严重者可发生电解质紊乱、充血性心力衰竭、缺氧性脑病甚至呼吸衰竭[2-3]。由于此类患者年龄较小,无法积极配合治疗,患儿家长大多缺乏相关疾病护理知识,造成其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及时有效地护理对于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治疗意义重大[4]。本研究选取东莞市儿童医院儿内科收治的共928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对464例毛细支气管炎患者进行了综合性护理干预,显示效果显著,现将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患儿家长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儿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选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东莞市儿童医院儿内科收治的共928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患儿双盲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464例患儿中男251例,女213例;年龄0.5~2.7岁,平均(1.86±0.51)岁;对照组464例患儿中男244例,女220例;年龄0.4~2.8岁,平均(1.93±0.55)岁,患儿均发病时间均为2~3天,咳喘、肺部哮鸣音合并发热。纳入标准:所有患儿均符合2014版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标准[5];年龄不超过3岁。排除标准: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缺陷、营养不良等;合并严重脏器功能损害;合并癫痫或其他精神系统功能障碍。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可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家长均知情同意。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实施针对性的治疗,包括控制感染、止咳祛痰、解痉、中药治疗等方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主要是对患儿进行常规药物护理,嘱咐家长注意患儿日常饮食等。研究组均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1)注意保暖:毛细支气管炎在冬春季节发病率较高,外界寒冷的空气容易刺激支气管黏膜,造成其抵抗力降低,容易导致病情加重。因此,患儿需要根据气温变化增减衣物,特别是患儿睡觉时容易翻身,需盖好被褥,保持体温在36.5℃以上。(2)补充水分:毛细支气管炎发病时大多合并发热症状,其体内水分容易蒸发导致机体缺水,因此及时补充水分对于患儿康复意义重大。此外,患儿生病期间容易食欲不振,因此可利用糖水进行水分补充,亦可在一日三餐中通过鸡蛋汤、米汤等方式进行水分补给,饮食主要流质为主,以满足机体水分需要。(3)补充营养: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发病期间机体为抵抗疾病对于营养物质出现交的消耗,同时患儿因发热以及服用药物等因素抑制胃肠功能,造成消化吸收不良,导致患儿缺乏营养。因此,需要为患儿制定相应的饮食计划,通过给与患儿少食多餐,每餐补充足够的稀饭、蛋羹、水果汁以及新鲜蔬菜等容易消化、富有营养半流质食物。(4)翻身拍背:大多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发病时伴有咳痰、咳嗽等临床症状,其支气管内大量分泌粘稠痰液,很难自主排出。因此,护理过程中乐意通过轻拍患儿背部可帮助其顺利排出分泌,具体翻身拍背频次为3次/天,早午晚各一次,30 min/次。若患儿年龄过小,还需要定时帮助患儿翻身,2h/次,使其保持更利于痰液排出的头低位。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喘息、咳嗽以及肺部哮鸣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和护理效果。其中护理效果中无效:治疗1周内患儿的咳喘、肺部哮鸣音等症状并未好转,甚至加重,X线检查亦未发现好转;好转:治疗1周内患儿的咳喘、肺部哮鸣音等症状明显缓解,X线检查亦发现明显好转,体温下降;治愈:治疗1周内患儿的咳喘、肺部哮鸣音等症状消失,体温正常,X线检查亦发现恢复正常。
采用SPSS 19.0 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复合正态分布用±s表示,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者,2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否则采用U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患儿喘息、咳嗽以及肺部哮鸣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临床症状对比(±s)
表1 临床症状对比(±s)
住院时间(d)对照组 464 6.9±1.5 3.1±0.7 4.5±0.9 10.1±2.1研究组 464 5.1±1.1 2.2±0.4 3.3±0.6 8.5±1.5 t 20.845 240.46 23.897 13.355 P<0.001 <0.001 <0.001 <0.001组别 n 咳嗽(d)喘息(d)肺部哮鸣音(d)
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9 5.4 7%)低于研究组(98.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临床疗效对比[n(%)]
毛细支气管炎主要发病群体为2岁以下婴幼儿,我国主要大部分地区冬季为高发季节。该病作为儿科临床中最为常见的急重症之一,目前并没有特效治疗方式,仅以补液、氧疗、控制喘息等对症治疗方式为主[6]。患儿在发生毛细支气管炎后多表现出咳嗽、呼吸困难、喘憋等,若不及时对症治疗极有可能造成呼吸衰竭、心衰,甚至死亡等情况发生。因此,优质的护理对于提高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治疗效果必不可少[7]。
过往,临床上对于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采取的常规护理并不能有效提高其治疗效果,而综合性护理干预通过注意患儿治疗过程中的保暖,让其保持体温在36.5℃以上;及时给予水分,避免机体机体缺水;充分的为其补充营养,加强机体抵抗力;同时,为患者翻身拍背,保证支气管内粘稠痰液及时排出,从而大大加快患儿的康复。本研究显示,研究组组患儿喘息、咳嗽以及肺部哮鸣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总有效率(98.49%)高于对照组(95.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综合性护理能够提高患儿治疗效果,缩短患儿发病时间。其原因可能是综合性护理干预通过保持患儿体温在36.5℃以上,避免其病情加重;及时为患儿补充水分,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为其补充营养,少食多餐,每餐补充足够的稀饭、蛋羹、水果汁以及新鲜蔬菜等容易消化、富有营养半流质食物,减少因发热以及服用药物等因素抑制胃肠功能,造成消化吸收不良,提高免疫力;此外,通过为患儿翻身拍背,促进其支气管内粘稠痰液排出,改善其临床症状,促进康复[8,9]。
综上所述,综合性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提高其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