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疍民上岸》创作手记

2020-08-24 10:11郑彦民
福建党史月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船民福安闽东

郑彦民

雕塑:《疍民上岸》作者:郑彦民材质:青铜尺寸:205x127x85(cm)创作时间:2019年

“连家船民上岸”是全国精准扶贫的先进典型,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理论的重要实践。群像雕塑《疍民上岸》旨在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推动连家船民上岸、帮他们挖掉穷根、从而彻底改变其命运的惠民德政。

疍民是连家船民的旧时称谓,历史上疍民生活在水上,没有户籍,不能上岸,不能接受教育,不能与他族通婚,总之疍民是封建社会和旧中国的贱民,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和海南及港澳地区。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经历届政府努力,但仍有近十万人未能上岸,主体分布在福建的宁德沿海和福州闽江下游,被称为“中国最后的吉普赛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17年多时间里,对疍民的生活状况念兹在兹,一直在思考如何能使他们彻底摆脱贫困、安居乐业。1988年6月,习近平同志赴任宁德地委书记。一上任,他就频频下到基层,不到3个月时间,走遍闽东贫困村镇,其中,连家船民困窘的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95年习近平同志任福建省委副书记后,多次下基层调研连家船民的生活境遇。1997年6月,他带队到闽东(即宁德地区)调研,写下了《关于闽东农村扶贫开发与小康建设情况的报告》,特别指出闽东还有1.26万连家船民,建议尽快解决他们上岸定居问题。福建省委、省政府迅速把连家船民搬迁上岸纳入“造福工程”。同年,闽东多地连家船民安置点试点工程启动。

1998年4月,习近平同志来到福安下白石镇下岐村走访连家船民岸边船寮,要求一定要让所有连家船民都上岸,实现安居梦,解决上岸后的生活出路问题。同年12月,他在福安主持召开全省“造福工程”暨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现场会时强调:要把彻底解决连家船民上岸定居问题列为全省“造福工程”的重中之重。他说,没有连家船民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要让所有的连家船民都能跟上全省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实实在在地过上幸福生活。1999年4月20日至25日,习近平同志再次深入闽东调研,登上霞浦盐田渔民的连家船,了解生产生活情况。2000年11月初,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再次来到下岐村,在村委会办公室殷切叮嘱:不仅要让连家船民搬上来,住得下,还必须采取进一步措施使他们富起来,真正安居乐业过上好日子!

在习近平同志的亲力亲为推动下,到21世纪初,“连家船”现象在福建基本消灭了,连家船民的新生活拉开帷幕。数万“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连家船民告别了风雨飘摇的生活,并通过发展近海、滩涂养殖等产业有了稳定可靠的收入,实现了总书记当年提出的“搬上来、住下来、富起来”的脱贫目标,踏上安居乐业之路。

为了讲好新时代“三个故事”,推出“四个讴歌”精品,我对这段历史进行了主题性创作尝试。

作为创作者的我,生于福建,长于福建,从历史典籍和长辈口中听闻了疍民这一特殊族群,想通过雕塑作品记录他们的历史与现状,两年多来多次到闽东地区采风。令人惊讶的是,历史陈迹早已荡然无存,只能在文献、老照片中一窥旧貌。当地的连家船民已经上岸安居过上了小康生活,下岐村和溪邳村的居民年收入平均都超过两万元,成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典型。昔日连家船民的下一代出现众多的大学生,他们对党的扶贫政策由衷感激。我就决定把原来仅为记录历史的创作初衷,变为表现疍民这一特殊族群从贫贱绝望的悲惨过去,走到脱贫致富的今天,并且奔向充满希望与憧憬的明天的群像,藉以讴歌党的改革开放和脱贫攻坚的伟大进程。

自从2017年夏天萌发了创作雕塑《疍民上岸》的想法起,我就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前期准备,分别于2017年、2018年三次赴闽东(宁德霞浦、福安)考察调研。在福安溪尾镇溪邳村,62岁的村主任江宽全讲述了疍民的悲惨历史和当年“造福工程”的缘起与实施过程,并带我参观了村里保留的上世纪50年代以来历届政府为疍民上岸所建的民舍。众多资料与实物显示:新中国成立之初政府即投入大量资金建安置点,帮助疍民上岸。但由于闽东特殊的滩涂地理特点,潮涨潮落之间居民点离海(水)边很远,生产与生活分离,导致连家船民只能将岸上房屋作为堆放物品的仓库使用。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改革开放使得连家船民的经济极大的多元化,生活也与岸上的同胞有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教育、医疗、社会服务等多方面接入主流。正是在这种现实情况下,福建省委、省政府及时将连家船民搬迁上岸纳入“造福工程”,习近平同志多次指示并亲自召开现场会,决定性地推动了“连家船民上岸”这一历史大业的进程。

2018年8月上旬,我再次来到福安下白石镇下岐村,向村支书郑月娥了解习近平同志当年“搬上来、住下来、富起来”的指示在现时的成果体现。郑书记告诉我,下岐村近些年大力发展滩涂养殖和旅游产业,在岸边建设了一批标准化海鲜批发及美食市场,吸引了宁德、闽东乃至省内外的游客。居民收入也得到极大的提升,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脱贫致富示范村。在下岐村,我还与福安本地作家、《铁锭船帮》的作者林德发做了深入讨论。本身就是连家船民的林德发,以自己切身经历回忆了疍家子弟千百年来对于上岸、对于美好生活和平等尊严的渴望与追求。这是连家船民生命中的一个情结,但在过去,这是一个死结,只有在党和国家扶贫工作的伟力推动下,这一数十代人的历史宿命才得以真正改变。

在为期两年多的调研采风期间,我几下闽东,在现代化定居点、在村委会办公室、在传统船寮中、在茶桌食肆上,无数具体的人和事让历史变得鲜活,疍民们每一件日常用品、生产工具都有背后的故事,这一切无不打动着我。可以说,采风不仅是资料的收集整合,更是精神上的对接和融入。只有将自己深深地扎根于人民中,扎根于历史和当下,才能创作出有力量、有感情的作品。

在闽东采风期间,我多次听闻当地干部群众描述习近平同志对特殊贫困群体的深情,并获赠收录习近平同志在闽东工作期间所著文章的《摆脱贫困》一书。从书中,我深切感受到闽东地区脱贫工作特别是连家船民上岸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孕育全国性脱贫攻坚战略的起点,感受到领袖的情怀、政策的英明和人民的拥护。2019年4月末,来华访问的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本扬,专程来到下岐村参观,学习中国精准扶贫的经验,进一步使“中国方案”走向世界。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我感到有责任和义务以饱满的激情、鲜明的主题、精彩的艺术形式,记录下中国人民摆脱贫困的奋斗进程。

创作《疍民上岸》主题群像,我一开始就把重心放在“上”与“岸”两个关键字上,“上”意味着进步、发展和成长;“岸”寓意平等与稳定的生活。群像采取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并重的表现语言,从右至左像一幅画卷徐徐展开:过去、现在、未来;老年、成年、少年和婴儿……

作品分为船上和岸上两个区域,陈腐失修木板船和坚实稳定的石堤岸揭示了这一点。“船上”是历史与现在的现实主义:对传统不舍,怀抱牌位的老渔民;热烈迎接新生活的婆媳俩;欢乐活泼的小姑娘已经在岸上读书,她急不可待地想要和同学们一起结伴上学、放学。构图中央是作为一家支柱的成年男性,他的眼光里有憧憬,也有对未来的想象和不确定性而产生的忐忑、谨慎。整个船上部分呈现出创作者对疍民外在状态与内心世界的高度代入感。

“岸上”是当下与未来的象征主义:有力的臂膀高高托举起一个新的生命。岸边的系缆铁桩隐在作品的后部,绷紧的缆绳含蓄地体现了将船(疍民)拉上岸(新生活)是不可倒退的历史必然。整件作品从右下角至左上角在构图上形成一条由低往高、不断上升的斜线,将观众的视线缓缓推动到作品的高潮——(婴儿)新生。需要指出的是,抱着婴儿的男性是一个隐喻的象征,如同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的名作《自由引导人民》中那位被农民、士兵们簇拥在中间的代表“自由女神”,寓意着伟大人物对历史进程的推动。

泥稿(局部)

《疍民上岸》雕塑作品完成后,接连获得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建国70周年福建省美术书法精品展以及2020年度福建省文艺发展专项基金等众多荣誉与肯定。回顾创作历程,最为作为创作者的我所看重和欣慰的是,有幸在这个朝气蓬勃的新时代,能够通过以“连家船民上岸”这一历史成就为主题的群像雕塑艺术作品,展现过去和现在的鲜明对比,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走向世界的故事,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

猜你喜欢
船民福安闽东
张福安作品
闽东才女潘玉珂往事
传统木帆船闽东“复活”
连家船民的幸福生活
闽东古法制糖“老树发新芽”
福安花猪及福安野花猪开发利用前景
台湾“闽东新娘”:最想念妈妈的“味道”
福安廉村:不廉洁就不能葬在村里
全国茶叶标委会红茶工作组在福建福安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