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骏声:被周恩来和朱德赠与条幅的爱国华侨

2020-08-24 10:11洪少霖
福建党史月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泗水中南华侨

洪少霖

洪骏声

洪骏声,又名洪维珍。1901年出生于福建南安丰州镇南门村。在他5岁那年,其父过世。母亲以帮人洗衣得以微薄收入,和洪骏声一同艰难生活。12岁时,洪骏声前往洪濑镇一杂货店学做帮工。21岁时,洪骏声漂洋过海,至印尼继续从事店员工作。渐渐成熟后的洪骏声,其视野逐步扩大。他目睹了许许多多当地华侨被殖民者欺凌的景象,体会到祖国强弱与华侨有着紧密相连的纽带关系,开始立志拼搏奋斗,做一番有益华人有利祖国之事业。

在印尼的日子里,洪骏声有幸接触到三民主义思想,他如海绵般从书籍里汲取到许多相关知识,被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打动,从而投身于当地各种爱国运动中。

1927年,洪骏声由印尼回到祖国,回到南安丰州。在丰州期间,他与丰州籍同为印尼华侨的洪雪立(原名洪维良,为亲堂同辈关系,曾任泉州特委书记、中共中央内务部聋哑司司长)、福州人林仲(曾任中共福建省委机关报《红旗》主编,中共七大旁听人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东北空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兼任空军卫士报社社长)等人,在丰州武庙关帝宫创办了青年夜读,开始致力于革命思想的传播。时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下手,屠杀了大量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对此,洪骏声深切感到愤慨与痛心。

1928年,在青年夜读的基础上,洪骏声参与到创办中南学校中来。受当地思想先进人士委托,他返回印尼万隆、吧城、泗水等华人聚集地,向当地有爱国爱乡思想的华侨进行募资,用于办校。中南学校的作用,除了传播知识与先进理念,更起到团结革命群众、掩护地下党开展工作之功能。中南学校创办初期,分设小学、初中两部。时年,共产党人林汉杰在该校主持校务,并暗中开展活动,发展共产党员,建立党支部。中南学校为南安最早中共地下党活动据点之一。

在印尼期间,洪骏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继续与洪雪立、林仲等人利用各种公开身份从事爱国救亡运动。在印尼玛琅中学,他们建立了共产党支部,以他们位于泗水的店铺为依托开展各项革命工作。他们继而建立了“青年互助社”,组织了“革命互济会”,有力有效聚集组织起当地各阶层先进人士,同时出版革命刊物《赤潮》。这其中,洪骏声负责发行工作。

由于《赤潮》在华人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荷兰殖民主义统治者对之极为不满。1933年5月,《赤潮》被当地殖民者查封,洪骏声等人由此被驱逐回国。

1935年,洪骏声因身体有恙前往新加坡医治。在疗养期间,他仍然参与各种抗日救亡相关活动。他一次次说服当地华侨为支援新四军的革命斗争捐资捐物;一回回发动当地有志青年华侨及专业技术人员回到祖国投身抗战救亡运动。

而后,由于新加坡被日军占领,洪骏声在疾病还未完全康复的情况下返回印尼泗水,加入当地“民族抗日大同盟”,继续开展相关斗争。1945年,抗战胜利,印尼同年宣布独立。1946年,英荷联军侵略泗水,洪骏声继而加入“华侨战时服务团”,参与反抗英荷联军的武装斗争,并参与创办了进步侨报《南侨日报》,从中对侵略者的罪行进行多方报道。后因形势恶化,英荷联军全面控制印尼,《南侨日报》无奈只能销声匿迹,洪骏声被迫离开印尼。

辗转之后,洪骏声再至新加坡与安溪籍林降祥(曾任职于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等人一同创办经营商业公司,从中筹集资金支援祖国解放战争,同时负责接待、安排、护送由国内出走至新加坡等地开展工作的革命先进人士。

在国内解放战争及解放后的数年时间里,洪骏声受组织安排前往香港,先后担任南洋商业银行、澳门南通银行、香港金城银行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1956年,洪骏声曾一度随香港观光团到达北京,他为祖国的火热建设与焕然一新面貌感到自豪。离京时,他教导在国内读书的子女应“好好学习,跟着共产党走”。

1962年,洪骏声于香港病逝,享年62岁。

由于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洪骏声、洪雪立等为革命斗争作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周恩来、朱德的充分肯定。周恩来及朱德各写一条幅赠予他们。

中南小学遗址大门

周恩来抄录的是我国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主席沈钧儒的感事诗:“经年不放酒杯宽,雾压山城夜正寒。有客喜从天上至,感时惊向域中看。新阳共举葡萄盏,触角长惭獬豸冠。痛笑狂欢俱未足,河山杂沓试凭栏。”

朱德题词是:“生经百战饮倭头,不净胡尘剑不收。鸭绿江边期啸傲,何须九世报斯仇。”

此两条幅原稿被收藏于中国革命博物馆,其影印本存于南安丰州南门洪骏声家族中。

猜你喜欢
泗水中南华侨
我的华侨老师
泗水变迁与春秋晚期、战国时期泗水流域内外的大国趋势——兼论泗上十二诸侯之宋、薛、邳的灭亡
泗水流经这片土地
印尼·泗水
印尼·泗水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稿约(2019年)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稿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