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禄生
这是一件品相普通的瓷盘,但它的底款文字“中华共和元年”令它变得十分特殊。它烧制于民国历史中的“福建事变”时期,见证了这一时期诞生的、仅维持了50多天的临时政权——中华共和国。
历史上的中华共和国所涉及到的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等诸方面的背景,十分庞杂,可谓枝节繁多。因此,笔者谨以概略法叙述之,以期描绘它的大概历史轮廓。要介绍“中华共和国”,需从它的主要缔造者——国民党十九路军说起。十九路军的前身是陈铭枢为团长的粤军第一师第四团,在北伐战争中屡有战果,大革命失败后,还曾追随共产党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但后来阴差阳错,又追随了蒋介石,被国民党军队收编为国民政府军第十九路军。为什么说“阴差阳错”呢?因为十九路军从来都不认同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路线,它跟错了对象。但既然在国民党军队的编制内,十九路军也不得不遵从蒋介石的指令,干了一些不得人心的事,譬如“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
1933年,临委会参与反蒋抗日的福建事变,并提出“联共”建议。11月20日,中国全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在福州召开,图为参加临时代表大会成员合影。前排右第五人起:李济深、蒋光鼐、黄琪翔、陈铭枢、蔡廷锴。
李济深、蒋光鼐、蔡廷锴、陈铭枢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本来就不想打内战的十九路军,冲破蒋介石的“不抵抗”禁令,在上海奋起抵抗日本侵略者。从那时候起,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红军领导人就意识到,十九路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
可以说,十九路军和红军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停止内战,枪口对外。双方即便在“围剿”和反“围剿”的对峙过程中,也有着共同的愿景默契。
1931年11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赣南、闽西的红军力量进一步增强,蒋介石“围剿”苏区红军的想法更为迫切了。1932年7月,他一声令下,把十九路军调入福建“剿共”。可面对领命前来“剿共”的十九路军,中共中央却发表了“欢迎”词:“欢迎十九路军抗日。”这让十九路军深受影响,更无心内战。
1933年1月,日本军队占领山海关,大张旗鼓入侵华北,抗战的形势一触即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了“共同抗日宣言”,呼吁停止一切内战,共同抗日。十九路军深以为然。但蒋介石一心“剿共”不肯止息,十九路军意识到:联共反蒋抗日,势在必行。这就是十九路军发动福建事变的最直接出发点。
1933年7月至8月,因抵不过蒋介石的再三电令,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被迫率军向苏区发起攻击,但遭彭德怀指挥的红三团等部迎头痛击,十九路军被歼灭三个团。至此,十九路军彻底认识到了:继续追随蒋介石没有任何出路,除了打内战消耗自身力量,对抗日无半点裨益。抗日必反蒋,而反蒋抗日必须要联共。
与此同时,都抱有反蒋抗日思想的重要人物——国民党元老李济深、陈铭枢等人,从香港奔赴福建,与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副总指挥(军长)蔡廷锴秘密商议反蒋事宜,并基本达成了共识。同年10月,十九路军又密派代表到中共中央所在地瑞金,向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共领导人表达了反蒋独立的意愿,双方签订了“反蒋抗日协定”。
1933年11月20日,李济深、蒋光鼐、蔡廷锴、陈铭枢等人联合各界反蒋人士,在福州成立生产人民党,陈铭枢为总书记。22日,该党作为执政党宣布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政府主席为李济深。这就是福建事变。
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成立的初衷是为了反蒋抗日,其主要军事力量支撑就是十九路军。它的出现,得到了社会各界诸多人士的支持,但亦有众多民众抱以观望的态度。
中华共和国的理论“辖区”版图基本等同于今天的福建省,在行政上划分为福州、厦门两个特别市,以及闽海省(今闽东及部分闽北地区)、延建省(今部分闽北、闽中地区)、兴泉省(今闽南及部分闽东地区)、龙汀省(今闽西及部分闽中闽南地区)。显然,这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实际管辖的版图上有重叠之处。为此,十九路军又派代表赶赴苏区,与中共方面签订了《闽西边界及交通条约》。
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存续期间,在反蒋抗日的大旗下,十九路军和工农红军有过一定程度的合作,譬如解除中央苏区的封锁,使大量物资得以运往苏区;共同呼吁全力抗日等。
然而,十九路军的实力毕竟有限,且中华共和国的版图也实在过于狭小,更重要的是,它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这就注定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长久不了。就在福建事变发生后的第二天,蒋介石即着手布置镇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的军事准备措施。国民党反动派大兵压境是早晚的事。而中华苏维埃方面也同样认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难成气候。中共中央发表声明指出,“福建政府”是“非人民的,仍是不革命的”“一切想在革命与反革命中间取第三条路者,必然失败”。
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看来,十九路军组建的“福建政府”虽然成不了气候,但却是可以通过合作与统战逐步争取过来的重要抗日力量。可在彼时的中央军委中,掌握实权的人物博古、李德等人均不同意跟十九路军有更深入的合作。
收藏于品藏天下艺术馆的瓷盘
1933年12月,国民党反动派调动军队约15万人,分三路入闽,对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形成“围剿”之势,蒋介石更是亲临建瓯指挥军事行动。相比之下,十九路军方面的军事力量实在难堪一击。原本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主张主动出击,打乱国民党军队的部署,此举既能增援十九路军,又能为工农红军在闽东北、浙南方向打开一个突破口,从而进军苏浙皖。可惜这一建议并未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内部获得通过。很快地,十九路军与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在国民党反动派大军的镇压下瓦解了。此间的军事过程,几乎没有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在压倒性的军事实力悬殊对比之中,结果可想而知。十九路军的番号从此消失于国民党军队编制体系。中华共和国从成立到消亡,只有短短50多天。
但就在这短暂的存续期间,中华共和国还是在历史上留下了一系列鲜明的社会印记,譬如该临时政权实行温和的土改政策,影响深远,如“一切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按照耕者有其田的原则,实行计口授田”“不分地主、富农、中农、贫农、佃农、雇农,一律都授予耕地”等。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共产党伟大领袖毛泽东,对十九路军发动的福建事变有着不低的评价:
“无论蔡廷锴们将来的事业是什么,无论当时福建人民政府还是怎样守着老一套不去发动民众斗争,但是他们把本来向着红军的火力掉转去向着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不能不说是有益于革命的行为,这是国民党营垒的破裂。”
新中国成立后,当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的核心人士,凡是健在的,都在新中国——真正的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中,担任了领导职务:
李济深,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陈铭枢,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蒋光鼐,历任中国纺织工业部部长、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务;
蔡廷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