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得苗
(山东省沂南县辛集镇畜牧兽医工作站,山东 沂南 276300)
羊梭菌性疾病是由梭状芽孢杆菌属中的微生物引起的一类急性传染病,临床常见的有羊快疫、羊猝狙、羊肠毒血症、羊黑疫和羔羊痢疾等。
羊快疫是由腐败梭菌引起的主要发生于绵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羊以突然发病,病程短促,真胃有出血性炎症为特征。
1.1 诊断
1.1.1 流行特点 本病以6~18 月龄、营养较好的绵羊多发,山羊较少发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
腐败梭菌通常以芽孢形式散布于自然界,特别是潮湿、低洼或沼泽地带。羊只采食了被腐败梭菌芽孢污染的饲草或饮水,且抵抗力下降时,腐败梭菌芽孢可大量繁殖,同时产生外毒素,造成羊消化道黏膜损伤、发炎、坏死,进而引起羊休克死亡。本病以散发性流行为主,发病率低,但致死率高。
1.1.2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患羊往往不表现出临床症状即突然死亡,其常于放牧时死于牧场或早晨发现死于圈舍内。病程稍缓者不愿行走,运动失调,腹痛、腹泻,磨牙、抽搐,最后衰弱、昏迷,口流带血泡沫,于数分钟或几小时内死亡。
病死羊迅速腐败、膨胀,剖检可见黏膜充血,呈暗紫色,体腔多有积液,真胃有出血性炎症,胃底部及幽门部黏膜可见大小不等的出血斑及坏死区,黏膜下发生水肿。肠道内充满气体,肠充血、出血、坏死或有溃疡。心内、外膜可见点状出血,胆囊多肿胀。
1.2 防治
1.2.1 预防 常发病地区羊定期接种羊快疫、猝狙、羔羊痢疾、肠毒血症四联干粉灭活疫苗,疫苗肌注或皮下注射,按瓶签注明头份使用,用前以20%氢氧化铝胶生理盐水溶液溶解成1 mL/头份,不论羊只年龄、体重,每只注射1 mL,也可用羊快疫、猝狙、羔羊痢疾、肠毒血症三联四防灭活疫苗肌注或皮下注射,不论羊只年龄、体重,每只注射5 mL。
加强羊的饲养管理,禁止到低洼潮湿地放牧,禁喂霜冻草。羊舍加强保暖,防羊受凉感冒。
1.2.2 治疗 病程长者可肌注青霉素,每次80~100 万U,每日2次,连用2~3 d,内服磺胺嘧啶,1 次5~6 g,连服3~4 次,也可内服10%~20%石灰乳500~1 000 mL,连服1~2次。必要时可将10%安钠咖10 mL 加于5%~10%葡萄糖溶液500~1 000 mL中静脉滴注。
2.1 诊断
2.1.1 流行特点 本病以1~2岁绵羊多发,常见于低洼、沼泽地区,多发生于冬季,常呈地方性流行。
本病经消化道感染,主要侵害绵羊,也可感染山羊。被C 型荚膜梭菌污染的牧草、饲料和饮水都可传播本病。病菌随被污染的食物和饮水进入羊的消化道,在肠道中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致使羊因毒血症而亡。
2.1.2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本病程短,一般为3~6 h,羊往往不见症状即亡,有时可见患羊无神,痉挛,侧身卧地,咬牙,眼球突出,惊厥而死。病羊以出现腹膜炎、溃疡性肠炎和急性死亡为特征。
剖检可见病羊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严重充血、糜烂,个别肠段可见大小不等的溃疡灶。患羊体腔多有积液,积液暴露于空气中易形成纤维素絮块,浆膜上有小点出血。患羊死后8 h骨骼肌肌间积聚有血样液体。
2.2 防治 参照羊快疫防治措施。
羊肠毒血症是魏氏梭菌(产气荚膜梭菌D型)在羊肠道内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该病发病急,病羊死亡快,死后肾脏多软化。
3.1 诊断
3.1.1 流行特点 绵羊和山羊均可感染该病。D型产气荚膜梭菌为土壤常在菌,也存在于污水中。羊采食被病菌芽孢污染的饲料或饮水后,芽孢便进入消化道引起发病。
本病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条件性,一般多发于春末夏初青草萌发时和秋季牧草结籽后,常发于3~12月龄膘情较好的羊。
3.1.2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一类病羊以抽搐为特征,其倒毙前四肢划动,肌肉震颤,眼球转动,磨牙,2~4 h内死亡。另一类病羊以昏迷为特征,可见其步态不稳,卧地,感觉过敏,流涎,上下颌“咯咯”作响,继而昏迷,反射消失,有的腹泻,3~4 h内静静死去。
病变主要限于消化道、呼吸道和心血管系统。患羊真胃内有未消化的饲料,肠道特别是小肠充血、出血,严重者整个肠壁呈血红色或有溃疡。肺脏出血、水肿。肾脏软如泥,一般认为是死后的变化。体腔积液,心脏扩张,心内、外膜有出血点。
3.2 防治 参照羊快疫防治措施。
羊黑疫又名传染性坏死性肝炎,是由B 型诺维氏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毒血症。病羊发病特征是肝实质有坏死灶。
4.1 诊断
4.1.1 流行特点 本菌能使1岁以上的绵羊感染,以2~4 岁绵羊发病较多,发病的多为营养良好的肥羊。山羊也可感染本病,牛偶可感染,实验动物中以豚鼠最敏感,家兔、小鼠易感性较低。本病主要在春夏发生于肝片吸虫流行的低洼潮湿地区。
4.1.2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本病临床症状与羊快疫、肠毒血症等类似,其病程急促,羊大多未见病状即突然死亡,少数病例病程稍长,但不超过3 d。病羊离群,不食,呼吸困难,体温41.5 ℃左右,俯卧、昏睡,并在这种状态下突然死去。
病羊皮下静脉显著充血,呈暗黑色。胸部皮下组织水肿。浆膜腔有液体渗出,渗出液暴露于空气易凝固,常呈黄色,腹腔液略带血色。左心室心内膜下常出血。幽门部和小肠充血和出血。肝脏充血、肿胀,可看到或摸到一个或多个凝固性的坏死灶,坏死灶界限清晰,呈灰黄色,近圆形,周围常有鲜红色的充血带,坏死灶直径可达2~3 cm,切面呈半圆形。
4.2 防治 参照羊快疫防治措施,同时注意防止羊肝片吸虫感染。
羔羊痢疾是由B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毒血症。病羊以剧烈腹泻,小肠出现溃疡,大批死亡为特征。
5.1 诊断
5.1.1 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危害7 日龄内的羔羊,以2~3 日龄的羊发病最多,7 日龄以上羊很少患病。
促发羔羊痢疾的诱因有母羊怀孕期营养不良,哺乳不当,羔羊饥饱不匀,气候寒冷,羔羊受冻。
羔羊痢疾的发生和流行有明显的规律,草差又没搞好补饲时,羔羊易发生痢疾,气候最冷和气温变化较大的月份发病较严重,纯种细毛羊的适应性差,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杂种羊发病介于纯种羊与土种羊之间,杂交代数越高,发病率和病死率也越高。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也可通过脐带或创伤传染。
5.1.2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1~2 d。患羊病初精神萎顿,低头拱背,不吃奶或少吃奶,以后腹痛、腹泻,所排粪便恶臭,有的稠如面糊,有的稀薄如水,后期便中带血甚至排血便。病羊逐渐虚弱,卧地不起,眼窝下陷,失禁,若不及时治疗,患羊常在1~2 d内死亡,少数轻症可能自愈。有的病羊呼吸迫促,腹胀,不腹泻或只排少量稀粪,四肢厥冷,角弓反张,卧地不起,口吐白沫,可视黏膜发绀,最后昏迷,头向后仰,体温降至常温以下,很快死亡。病情严重者,发病数小时内死亡。
患羊的显著病理变化在消化道,其真胃内有未消化的凝乳块,小肠(特别是回肠)黏膜充血、发红,可见直径为1~2 mm的溃疡,溃疡周围有出血带环绕,有的肠内容物呈血色,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充血,间或出血,心包积液,心内膜有时有出血点。
5.2 防治 病初羊口服5%硫酸镁溶液30~50 mL,6~8 h 后再口服1%高锰酸钾溶液10~20 mL,同时肌注青霉素、链霉素各40 万单位。腹痛、流涎的病羊皮下注射0.05%硫酸阿托品0.2 mL,便血病羊适当使用止血敏,脱水者静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100 mL。
中药治疗用大黄10 g,酒黄芩6 g,焦栀子6 g,甘草8 g,厚朴6 g,枳实8 g,青皮8 g 捣碎,加水400 mL 煎汁150 mL,然后加入朴硝12 g,灌服,一天一剂,连服2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