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恩
(山东省泰安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山东 泰安 271000)
本文对抗抑郁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供有关人士参考,现将最终的资料与数据整理如下。
本文所选取的样本均来源于我院2017年8月~2019年9月收治的84例抑郁患者,所有患者均与临床诊断标准相符,收录的所有患者资料均具有完整性,且在接受药物治疗之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所有患者都了解此次研究实验的目的与意义,且自愿加入到本文研究中。84例抑郁患者中,男43例、女41例,平均年龄(34.12±6.78)岁,选取的主要治疗药物有阿米替林、帕罗西汀、氟西汀、曲唑酮、舍曲林等,例数分别为25例、18例、13例、12例、10例、6例,此次研究的进行获得了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本文采用资料回顾性分析法,探究患者在使用抗抑郁药物时所出现的不良反应,将这些不良反应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统计抗抑郁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类型以及各种不良反应之间的相关特征,从而为抗抑郁药物的方案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1]。
将此次研究的资料数据输入到统计学软件SPSS 19中进行处理,不良反应在临床上显示为计数资料,选用卡方检验,最终以百分率的形式体现出来。
最终的实验结果表明,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体现在神经功能异常、心血管功能异常、泌尿功能异常、消化功能异常、血液循环功能异常、肌肉功能异常、皮肤损害等方面,具体的例数与占比如表1所示。
表1 抗抑郁药物不良反应分析[n(%)]
抑郁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精神类疾病,主要以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认知功能损坏、身体匮乏等临床症状为主诉,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同时一些患者会产生自杀的倾向,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所以应该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治疗。抗抑郁药物是改善患者病情,控制患者病情发展的重要举措,在临床上应用的抗抑郁药物主要有三环类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四环类抗抑郁药物,虽然患者在服药之后,病情会得到改善,但是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本文最终调查结果显示,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中枢神经功能异常:在抗抑郁药物不良反应中,占比最大的就是患者的中枢神经功能出现异常的情况,发病的初期阶段,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身体乏力等方面,并不会对患者的生活与学习造成影响,但是随着患者的病情加重,会引发意识障碍、癫痫等疾病,本文中有1例患者,在使用阿米替林治疗时,白天以抑郁状态的形式呈现,在晚上则会出现兴奋、自说自话的情况,在一段时间后,突然出现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紫癜等情况,并且患者烦躁不安,经常会出现行为异常的情况,攻击其它患者,针对这一副作用,对抗抑郁药物进行更换,给予患者丙戊酸纳以及降压补液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得到显著改善。针对于烦躁易怒的患者,应向其提供酒精以及咖啡因的治疗方案,以此来改善患者的烦躁情绪[2]。除此之外,将抗抑郁药物应用在青少年中,还会使患者出现自杀倾向,虽然临床上并没有相关研究对出现该现象的原因进行阐述,主要认为与患者的疾病性质有密切的联系,青少年在发病时极有可能为双相障碍,这时在进行临床确诊时,就会出现误诊现象,误以为患者患有抑郁症,从而选用抗抑郁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这就可能会使患者的病情恶化,使患者出现冲动、易怒等情绪,甚至会使患者出现自杀行为[3]。
心血管功能异常:在调查中有1例患者在用药之后,出现了心率失常情况,用心电图对患者进行检查,心电图中显示患者的窦性心动过缓,当患者出现心血管系统损害时,立即停用帕罗西汀这一抗抑郁药物,改为舍曲林。当前临床上选用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对心血管的危害作用极低,心血管的副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很难出现心电图的异常情况,所以提倡选用舍曲林对患者进行治疗。
泌尿功能异常:此次研究中1例26岁的男性患者在使用的阿米替林治疗后,阴茎一直处于勃起的状态,且伴随着一定的胀痛感,用麦普替林代替阿米替林,并且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向患者的体内输入地西泮,并结合冷敷针灸法,患者的临床症状好转[4]。另有5例患者选用舍曲林、帕罗西汀治疗后,出现了性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患者的性欲降低、勃起困难、射精延迟等方面,这时选用安非他酮、阿戈美拉汀、曲唑酮作为首选的抗抑郁药物。
消化功能异常:抗抑郁药物引起的消化系统副作用主要体现在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方面,引起不良反应的抗抑郁药物有很多,如三环类抗抑郁药、去甲肾上腺素抑制剂等均会出现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通常情况下,在患者发病14~21天后,不良反应就会消失,但是有将近32%的患者症状会一直存在,这时可以更改服药时间以及药物的服用方式,具体可以采用食物同服法,并且将大部分剂量安排在睡前服用。除此之外,在服用抗抑郁药物之外,有2例患者出现腹泻的情况,在治疗这一并发症时,首先考虑的是给予患者止泻药,但是患者的病情并没有得到改善,则要考虑换药。还有1例患者出现了便秘,这时主要以加强体育锻炼、饮食干预作为主要的疗法。
血液循环功能异常:抗抑郁药物在出现血液循环系统损害副作用时,主要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减少、再障性贫血、血清素综合征等,本文所示的患者主要是服用氟西汀后出现了血液功能异常的情况,1例48岁的男性患者在治疗的一个月时,出现头发脱落以及头晕的情况,由于临床症状不具有特异性,患者没有给予重视,在3个月后,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开始逐渐减少,在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后,立即停用氟西汀治疗方案,改为阿米替林进行治疗。
肌肉功能异常:抗抑郁药会损害患者的关节、肌肉,使得患者的无法进行正常的活动,出现运动障碍。1例20岁女性患者在服用抗抑郁药物之后,在小腿处出现强烈的不适感,酸麻、胀痛难忍,进行适当的活动训练,患者的病症会有所减轻,当再次休息时,仍然会出现上述症状,这主要是由抗抑郁药物导致的下肢不宁综合征,还有2例患者在服用抗抑郁药物后,出现了双脚疼痛、无法站立的情况,之后将药物替换成帕罗西汀,无上述症状出现。除此之外,1例46岁的男性患者选用最大剂量的阿米替林进行治疗,在治疗一段时间后,出现了头重脚轻、活动困难、肢无力的情况,在停药一周后,患者的症状消失。
皮肤损害:抗抑郁药物引发的皮肤损害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良性皮疹,此次研究中收录的1例33岁女性患者,抑郁病史为6年,在选用阿米替林对患者进行治疗时,患者不仅出现了头痛、发热等症状,同时在患者的躯干、下肢处也出现了皮疹,皮疹以小红点的形式分布,并且伴随着轻微的瘙痒感,在一周之后,患者的病情开始恶化,在患者的脸部、躯干、臀部处均出现大小不一的水泡,这时选用抗生素、维生素C等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在治疗1个月后,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且皮疹脱落。除了上述的不良反应之外,选用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也会出现代谢综合征、内分泌损害、全身系统损害等不良反应,表明抗抑郁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类型有很多,应该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如上文所述,抗抑郁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很多,为了减轻抗抑郁药物的副作用,可以采取逐渐增加药剂量、睡前与饭后服药的方法,在患者发病初期,可以给予患者小剂量的药物,然后逐渐增加药剂量,使得药物的副作用在患者的耐受范围之内,针对于容易引起患者的嗜睡的米氮平、帕罗西汀等药物,可以指导患者在睡前服用,为了降低患者的胃肠道反应,也可在饭后服药。如果抗抑郁的药物副作用大,医生应该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缩减药剂量或者是更换药物。患者在出现不良反应时,应与医生进行沟通,不可私自停药,否则血药浓度的突然下降,会使患者出现头晕、焦虑、心慌等不良反应,甚至有一些患者在停药之后,会出现疾病复发的情况。
综上所述,抗抑郁药物不良反应分布在患者的机体各个方面,对患者的多个系统都会造成损害,且不良反应发生的机制具有复杂性,一些不良反应在停药之后,可以得到治愈,但是有些不良反应则会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所以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做好不良反应的防治工作,在选取抗抑郁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需要询问患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并且要对患者用药之后的生命体征以及生理指标进行监测,一旦出现不良反应,需要更改药物治疗方案,并且选用相应的治疗措施对患者降低不良反应所造成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