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培,张 薇,李 铭
(1.无锡市第八人民医院,江苏 无锡 214000;2泰州市中医院,江苏 泰州 214504)
白内障,为晶状体浑浊所致视觉障碍性疾病,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致使晶状体蛋白质变形、浑浊,所以患者易产生视力降低的表现。发病原因和遗传、局部营养障碍、外伤、辐射等因素存在联系[1]。临床症状:视力下降、屈光改变、视物模糊等。本文将我院收治的的白内障患者为主,分析采取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传统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的临床价值。
将我院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232例白内障患者,按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分组,分为研究组116例、参照组116例。研究组男(n=63)、女(n=53);年龄42~80岁,平均(61.5±4.6)岁;病程3~4年,平均(3.4±0.6)年。参照组男(n=62)、女(n=54);年龄43~79岁,平均(61.4±4.4)岁;病程3~5年,平均(4.1±0.7)年。两组临床相关资料情况对比中,没有发现较大差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接受裂隙灯检查确诊为白内障[2];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患者、患者家属签订知情协议。
排除标准:并发角膜变性;青光眼;眼外伤疾病;高度近视。
两组均接受手术前检查,主要对患者光定位、辨色力检查,然后采取眼用A型超声生物测量仪对患者眼轴长度测定。经SRK/T人工合成晶状体屈光度计算程序,计算两组植入人工合成晶状体屈光度,旨在选择适合患者的人工晶状体。
1.2.1 参照组
实行传统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作以同轴切口3 mm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
1.2.2 研究组
通过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实行同轴切口1.8 mm微切口,表麻后保证角膜散光轴垂直,使粘弹剂注入到前房中,垂直角膜隧道一侧作以连续环形撕囊处理、囊膜直径5.5 mm左右。最后,将残余皮质完全清除、植入人工晶状体,完成手术。
对比两组临床相关指标(裸眼视力、散光度数)、复发率(随访1个月)、并发症发生率(角膜水肿、虹膜脱出、后囊膜破裂、前房虹膜反应、后囊膜混浊)。
本文涉及的所有数据信息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 26.0中,计量资料两组在临床相关指标方面的对比,均数差±s体现、t检验。计数资料率%两组在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以x²方式检验;组间对比结果为P<0.05能评判有统计学的意义,如果对比结果显示为P>0.05则无法判定存在统计学意义。
两组病例在裸眼视力、散光度数方面组间比较差异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组间临床相关指标的比较[n=116(±s)]
表1 组间临床相关指标的比较[n=116(±s)]
组别 裸眼视力 散光度数研究组 0.99±0.23 0.41±0.18参照组 0.72±0.15 0.82±0.24 t 10.5902 14.7194 P<0.05 <0.05
随访1个月,研究组的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和参照组比较,前者比较不存在统计学的意义,后者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表2 组间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n=116,n(%)]
白内障为临床方面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上一般采取手术方式对患者治疗。本文采取的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切口为1.8 mm,利于患者术后尽快恢复视力情况。经同轴微切口手术治疗术中稳定性较好,角膜内皮细胞对维持角膜透明性作用较强,可确保正常生理功能[3]。同时,应用该种术式治疗不会对患者角膜内皮造成较大的损伤,有助于降低角膜内皮细胞流失,使得患者术后在最短时间恢复视力状况。手术过程能够合理使用超声乳化设备,和标准同轴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进行比较,操作没有非常大的差异,均可充分发挥出手术器械的应用价值,合理使用超声乳化针头、灌注针头/抽吸针头、套管等。相关需要注意事项:超声乳化过程针头热量增加容易对切口构成灼伤,所以可通过灌注液冲洗切口,以此带走部分热量防止发生切口被灼伤的状况[4-5]。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裸眼视力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参照组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参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采用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对白内障患者治疗,手术切口较小可降低手术散光程度,使得散光状态保持稳定,管径手术器械、切口为匹配状态,灌注套管保护情况下切口闭合良好,可加速切口恢复。此外,因切口较小切口溢出黏弹剂降低,利于确保前房的稳定,避免灌注液外流,严格控制术后复发情况、并发症情况的发生[6]。所以,在改善患者的视力及散光度数的同时,能降低疾病复发、并发症情况的发生,切实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在白内障患者治疗中运用,可改善患者裸眼视力、散光度数,同时在降低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优势突出,建议在白内障患者治疗中加以应用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