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艳红 孙倚娜
(苏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当前大学英语学生的思辨能力是否达到教育部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规定的相关要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1]本文对大学英语学生思辨能力进行了研究,以期为高校培养优秀人才、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我国外语界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对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进行研究,诸多学者对学生思辨能力的不足提出了批评。黄源深(1998)首次指出中国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缺席”问题;[2]高一虹(1999)用实证数据支撑了上述论点,她分析了选手在演讲比赛中失利的原因,指出该生最主要的“短板”是思辨水平低。[3]为培养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诸多学者还分别提出教学改革方案、进行教学实践(如:杨德祥、赵永平2011;孙有中 2015;高霄、文秋芳2017)。[4][5][6]相对于外语专业学生,外语界把非英语专业学生统称为大学英语学生。目前为止,对大学英语学生思辨能力的研究很少,相关研究主要涉及医学专业学生,如彭美慈等(2004)的研究以医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思维能力测量表的信效度;[7]许虹等(2006)的研究注重分析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征及影响其思维能力的一些因素。[8]上述两项研究并未研究大学英语学生的思辨能力状况。
相对于外语专业学生,其他专业学生是我国高校学生的大多数,研究其思辨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对大学英语学生思辨能力现状应进行全面的实证调查,这样的研究至少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第一,对思辨和思辨能力有界定,以此为理论框架进行调查研究;第二,有一个信度和效度较高的量具,同时测试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但又是同一年级的学生的思辨能力,结果才较有说服力;第三,测试对象所在院校级别和所学专业分布应较广,应涵盖不同层次高校,也应涉及不同专业;第四,测试应使用中文,以避免语言对不同外语水平学生造成障碍。上述第一个条件是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三、四个条件是研究的实践基础,笔者对两方面分别进行了研究。
不同学者和研究人员对思辨和思辨能力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德尔菲报告”中对思辨的解释是:思辨是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这种判断表现为解释、分析、评价、推断以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论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Facione 1990)。[9]笔者认同上述界定。
国内外学者对思辨能力理论框架也有不同研究设计,比较有影响的理论框架有 “德尔菲报告”中提出的双维结构批判性思维能力模型(即认知维度与情感维度)(见表1),[9]Paul & Elder(2006)的三元结构批判性思维能力模型(即思维元素、标准和智力特征),[10]林崇德(2006)的三菱结构思维能力模型(即思维目的、思维过程、思维材料、思维自我监控、思维品质、思维中的认知与非认知因素),[11]和文秋芳等(2009)的层级思辨能力模型(即第一层元思辨能力和第二层思辨能力)。[12]上述理论模型既重视情感特质(如:好奇、正义、执着等),也特别提出对分析、评估和推理这三项核心认知技能的考核。双维结构批判性思维能力模型经过130多位专家共同研究分析并最终确定,该研究成果说服力和应用价值较高,对实证研究有较好的理论指导作用。
表1 双维结构批判性思维能力模型
1.思辨能力测量工具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者们着手研究并制定思辨能力测量工具。剑桥思维能力测试(Cambridge Thinking Skills Assessment)由欧洲最大的评估公司剑桥评估集团研发,剑桥大学在2001年开始试用,此后该量具的信度和效度得到不断改进。2019年剑桥大学所有学院都把它作为入学测试的一部分。剑桥思辨能力测试题是研究思辨能力较好的量具。
2.研究对象分析
剑桥思维能力测试在申请剑桥大学入学时大规模使用,测试者年龄和学习经历与我国大一和大二学生相当,而剑桥大学是世界知名大学,申请该校的学生均为同龄人中佼佼者;我国大一学生首先要熟悉和适应与中学阶段截然不同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法,经过一年的大学基础课程学习后,已适应高等教育模式,但还未开始专业学习训练。因此,大学二年级开学时运用该量具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思辨能力测试是比较科学合理的。笔者选取482名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受试来自四所高校:一所本科一类高校、一所本科二类高校和两所大专学校。其中文科生253名,来自管理、艺术、法学、文学和教育学院;理工科生229名,来自计算机、数学、医学、物理和材料学院。对文科生和理工科生大一期末英语成绩进行数据分析,两者英语水平无显著差异。
3.测试题的确定及评分标准
为避免量具本身、测试时间较长等因素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应去除量具中涉及不同文化背景、语言表达有歧义的试题,还应去除社会生活差异对判断有影响的试题。量具被译成中文,使语言对受试影响最小。测试成绩60分以下者被认为缺乏思辨能力,60分及以上者则具有了相应的思辨能力。
2019年9月开学第一周,对受试进行了思辨能力测试。测试成绩被输入到数据分析软件SPSS (15.0)。运用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全体受试思辨能力测试平均分为50.8223分,没有达到60分的基本要求。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显著性达到0.000水平,研究结果具有统计意义, 表明大学生缺乏思辨能力,没有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相关的思辨能力要求。同时发现两组受试(文科生和理工科生)测试均分都未达到60分的基本要求,表明文科生和理工科生思辨能力均不理想。
笔者认为,大学英语学生思辨能力的缺乏是跟先前学习经历有直接关系的。首先,中学阶段以高考为目标,注重传授与高考相关考点知识,学生对教材以外知识关注较少,量具中很多问题超出受试知识面;学生习惯于接受知识,很少能主动对老师或教材提出质疑。其次,中学对思辨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受试缺乏思辨训练;到了大学最初阶段,受试主要忙于调整和适应高校教学模式。因此,受试普遍缺乏思辨能力的现状是可以理解的。而受试目前尚处于大二学习开始阶段,及早发现问题有利于自我反省,在专业学习阶段会有目标地去发展思辨能力。
鉴于大学英语学生缺少思辨能力的现状,以及学生有提高思辨能力的强烈愿望,笔者就思辨能力的培养提出以下建议。
大学英语课上,教师可增加思辨教学,在提高学习者英语应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其思辨能力。教师可选择思辨能力培养教材,在课上对思辨进行相关理论讲解,并辅以相应课件;学习者可通过课前预习、课上参与讨论、课后完成思辨练习任务,来训练和提高思辨能力。设计的任务主要来自并结合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还要结合学习者的专业情况,讨论的话题应适合其专业特点和兴趣。大学英语诸多课程,如英语口语、跨文化交际等,均可结合思辨教学促进思辨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的共同发展。
今后可对大学英语学生思辨能力进行多方面的研究,研究样本规模更大、涵盖各级别高校更多、涉及专业更广泛,研究结果将更有普适性;应注重思辨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探索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思辨能力培养的切实有效的方法;因思辨能力的提高是个逐步而缓慢的过程,今后的研究可对受试进行数月甚至数年的干预研究,以了解学生不同阶段的思辨能力状况;也可对不同年级学生分别进行跟踪研究来探索和论证思辨教学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还可进行个案研究,对思辨能力的发展进行积极的探索,等等。研究结果将用于指导教学实践,对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大学英语学生专业分布广,涉及文、理、工、农、医等诸多领域,高校除了在大学英语课程等基础课程学习阶段中加强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外,还应在高年级的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加强专业课上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应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注重思辨能力不同方面的培养,如对理工科生加强思辨能力认知维度的培养,对文科生和艺术类学生注重思辨能力情感维度的培养,使其专业水平和思辨能力都能得到较好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