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谌晗
而今,幸福里小区以乡镇、村寨扎堆抱团的现象少了,人们不再称“我是某某乡镇人”,取而代之的是“我是幸福里小区人”。小区的文体设施也不再“闲”,多了相约锻炼的老年人身影……从浓重的宗亲意识到由弱渐强的邻里意识,此消彼长,为成就感和归属感灌注时间力量,是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在基层的开花结果。
拔地而起的新家园,琳琅满目的生活超市、功能完备的文体设施……4月,行走在钟山区水月产业园区易地扶贫安置点,新路、新房、新广场,让人耳目一新。
这处24栋居民楼林立的安置点是六盘水市水城县北部5个乡镇602户2779人搬到钟山区的新家,这是六盘水开放式扶贫的亮点,也是六盘水在易地扶贫搬迁点创建“和谐社区”“活力社区”的最前沿。
这里,现在还有一个别致的称谓——幸福里小区。
“以前住破木房,现在不仅住进了楼房,还在家门口扶贫车间当起了上班族,真的是被幸福包围着。”从青林乡搬来的居民王俊琴坦言,搬迁带来的幸福感“稳稳的”。
这份幸福,不只在口头,更见诸于眼前。这两天,已是针车车间老师傅的王俊琴正捣鼓机器,一板一眼地教新入职的邻居如何操作。
生产线上的繁忙,带来的是看得见的收入。“去年年底,两个月发了8000多元工资,现在中午回家扒口饭,又回来继续干活。”计件的考核方式,让王俊琴铆足了劲。
“我们要照顾家里,没法去外地务工,但是在这里,赚点生活费总是没问题的。”说这话时,王俊琴手上的动作并未慢上半分,眼里难掩喜悦。
搬出世居的大山,作别眷恋的土地,王俊琴也曾犯过嘀咕,“搬出去,一粒米、一根葱都得买,怎么活?”生产、生活及社交方式上的改变,她也曾感觉格格不入。
“群众的疑点、难点,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着力点。”幸福里居委会党支部书记万必娥说,“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关键要以心换心、以情交情。”
时光往回推一年,居委会组建之初,居委会和居民也曾擦出过不少“火花”——居民随意晾晒衣物、占用公共空间等乱象频发,对居委会工作人员劝导充耳不闻,甚至破口大骂。
“刚开始,对于居委会工作,积极主动支持的少,消极抵触的有一部分,更多人选择观望和等待。”走东家、串西家,万必娥走访一圈下来,和工作人员一碰头,有了新盘算。
在传统乡土农耕社会和现代城市文明之间的碰撞,他们找准了症结,也给出了良策:搬迁,不仅是洗脚上楼,也是文明的一次更迭,落脚点在成就感和归属感。
“书记,这分到的房子是真不错,但是我找不到活干就没有收入。”面临熟悉的生产模式打碎与重建,居民张永康感慨良多,也让幸福里居委会一班人倍感心焦。
“生产,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基于这一认识,幸福里居委会建设扶贫车间、巧娘手工坊,与贵州旭驰鞋厂合作,承接鞋厂翻鞋面、粘鞋底、钉鞋扣等加工业务。
搬家搬产业,扶贫需扶技。他们通过开展制衣、苗族服饰、鞋帮加工、家政服务等职业技能培训,让贫困群众实现着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一技之长”的转变。
走出门,外出务工天地阔;留下来,家门口就业有作为。并行不悖的选择背后,潜藏着增收致富的现实逻辑:跳出土地依赖,从封闭走向开放,在分工协作间寻求新生计。
来自幸福里居委会的数据显示,现搬迁群众中有劳动力家庭542户1258人,已解决就业542户1226人,每户每月就业增收达2000元以上。有劳动力家庭达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基本实现有劳动力家庭就业动态清零。
从“新居梦”到“小康梦”,新生计见证奋斗,也带来丰厚回报。“今年过年,我们这新买小轿车开回来的都有20多人呢,购买冰箱这类家电的那是更多了。”万必娥语带自豪。
1. 钟山区水月产业园区易地扶贫安置点幸福里小区一角。(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刘定珲 摄)
2. 幸福里小区居民文艺表演现场。(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刘定珲 摄)
物质生活逐步丰盈,让成就感和归属感培养有了根基,就如何让这份幸福更有分量,幸福里居委会决意首先从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中寻找突破口。
居委会牵头,小区老年人、留守妇女等107人自发组建4支志愿者服务队,成立环境卫生治理小组,车辆管理自治小组等,让搬迁群众自身过得安心。
“让群众成为社区治理的主角,他们在自我管理中,熟悉了社区琐碎工作。”在万必娥看来,社区治理,既要“治”,也要“理”,要有绿叶意识,甘当配角。
为了扮演好配角,幸福里居委会着力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群众文艺文化活动提供场地。群众也分外给力,他们自发组建起山歌队、快板队、舞蹈队、小品表演队等多支队伍。
一次次精彩文艺表演,一次次收入节节攀升,让“各扫门前雪”的群众主动走出家门,适应变化的环境,跳出血缘和亲情这一乡土熟人社会的单一纽带,拥抱新生活。
而今,小区以乡镇、村寨扎堆抱团的现象少了,人们不再称“我是某某乡镇人”,取而代之的是“我是幸福里小区人”。小区的文体设施也不再“闲”,多了相约锻炼的老年人身影……
从浓重的宗亲意识到由弱渐强的邻里意识,此消彼长,为成就感和归属感灌注时间力量,是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在基层的开花结果,最终定格成感动的一幕幕——
罹患股骨头坏死的搬迁居民简远中生前,詹光贤等50余位百姓为他家送来洗衣机、电烤炉等,一男一女自发组合排班,每天热菜热饭做好送到床前,为其擦拭身体,无微不至;
去年6月,居委会组织搬迁居民参加钟山区文明城市创建启动仪式集会活动,居民们自掏腰包购买了白衬衣,“我们出去就是代表幸福里小区,不能丢脸!”心声成就这一默契行为;
…………
一点一滴,一言一语,浸润真情。
搬离大山,搬入幸福。穿行乌蒙,幸福里小区是六盘水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打造“和谐社区”“活力社区”的微观缩影,“和”与“活”带来的幸福感铭刻于这方山水间,也写在了群众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