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磊 朱金龙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专利文献的特点,针对省内很多企业不具备专利文献运用能力的现状,结合专利单行本详细介绍了专利文献的具体内容,供学习参考。
关键词:专利文献;著录项目;权利要求书;说明书
中图分类号:G306;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68(2020)12-0080-03
专利文献为实行专利制度的国家及组织在审批专利过程中产生的官方文件及其出版物的总称[1];通常所说的专利文献主要为专利单行本(曾称“专利说明书”)和专利公报两种;其中,专利公报为各国专利机构报导最新发明创造专利等信息的定期连续出版物。
1 专利文献的特点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统计,世界上95%的发明创造都能在专利文献中找到,其中80%仅在专利文献中记载[2]。与其他文献相比,专利文献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1 文献数量巨大,传播最新科技信息
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库查询,截至2019年底,收录的全球专利文献(不包含同族)为8 409万件,仅2019年公开的就达569万件之多。专利文献记载了发明创造的相关技术内容,其本身作为最新科技成果载体随着世界范围内的及时公开出版得以迅速传播。
1.2 技术领域覆盖全,技术信息较详实
专利文献基本涉及所有技术领域,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产品/方法均能够在专利文献中找到相应的记载。专利制度的本质在于公开换取保护,因而对专利申请文件记载的技术内容具有相对较高的要求,使得专利文献能够较为详实的记载相关技术信息。
1.3 集技术、法律、经济等信息于一体
专利文献不但记载了具体的技术内容,而且通过其权利要求书记载了申请人所主张的或所授予的与发明创造对应的独占权利,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申请人在创新研发、市场投放等方面的经济活动。
1.4 格式统一、数据规范,便于检索
各国专利文献采用统一的撰写格式,且其著录项目中特别设有按其技术领域分类的国际分类号,规范的数据加上全面的专利数据库,使得专利检索更为方便快捷。
对于企业而言,通过查阅专利文献,可以及时了解技术发展状况、避免重复研发,能够有效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及时掌握竞争对手技术发展方向、做好跟进部署;同时也能在生产经营决策前进行侵权风险评估、降低投资风险等;可以说,专利文献的诸多优势确立了其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无可比拟的战略情报来源地位。
然而,在笔者从业期间走访的省内大大小小数十家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均由技术或行政人员兼职负责,除个别人员了解少量专业知识外,基本均未经过专业方面的培训,不具备基本的专利文献查阅能力。有鉴于此,本文结合专利单行本重点介绍专利文献的内容,供大家学习参考。
2 专利文献的内容构成
专利单行本为记载单项专利申请的出版物,由各国工业产权局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包括扉页、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外观专利申请除外)。
2.1 扉页的具体构成
扉页是以著录项目形式揭示每件专利基本信息的文件部分;为了便于数据的加工存储、方便各国数据交流和用户检索,目前各国均采用國际统一的代码来标识各著录项目;常见著录项目由上至下简要介绍如下:
(19)文献公布机构:公开文献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或各国工业产权局。
(12)文献种类文字释义:该文献的具体类别,以中国大陆为例共有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以及发明专利申请四种类别,前三种类别为通过审批后授权公开的文献,第四种类别(见示例)为发明专利申请经过初步审查合格后进入公布阶段的公开文献。
(10)文献标志:该文献在公布或公告时给予的标记号码,即公布号或公告号,常称为公开号。以公开号“CN109219948A”为例,编号规则为:“CN”为国别代码,第1位数字表示专利类型,“1”“2”“3”分别代表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其余的数字为文献流水号,最后的字母为文献标识代码,“A”“B”分别表示发明专利的公布、授权公告文献,“U”“S”分别为实用新型、外观设计授权公告文献。
(43)公布日:未经实质审查尚未授权的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出版日期。
(45)授权公告日:经审查后授权专利的公开出版日期;该日期也为其专利权的生效之日。
(21)申请号:专利申请受理时给予的标记号码;前四位数字表示申请年份,第五位数字表示类型,“1”、“2”、“3”分别代表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申请,“8”、“9”分别代表PCT进入国家阶段(可理解为通过国际专利申请)的发明、实用新型专利申请。
(22)申请日:通常为专利局收到申请文件之日,如若材料未提交完整则为补全材料之日。申请日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审查时对现有技术的划界,只有申请日前未被公开的发明创造才有可能获得授权,相同的发明创造先申请的才有可能获得授权;此外,申请日也为专利保护期限的起始日。
(66)本国优先权数据:申请人在该专利申请之前一年内已经就相同的发明创造申请本国或国外专利,则可以要求要求享受国内或国外优先权;示例中2018年8月9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1880002119.9的专利申请,因为与2017年8月11日在国内提交的申请号为201710687513.8的专利申请内容实质相同且在12个月之内,则在后申请的专利在审查时享受2017年8月11日的申请日。
(85)PCT国际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根据PCT条约进行专利国际申请的程序为先向专利国际申请受理局(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PCT国际申请,进行国际公布后再根据要申请专利的国家、申请进入相应的国家阶段进行审查。该日期即为PCT国际专利申请进行国际公布后、进入中国阶段的日期。
(86)PCT国际申请的申请数据:PCT国际申请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规则重新确立申请号及其申请日。该申请号可以理解为国际专利申请的申请号。
(71)申请人:对发明创造依法享有专利申请权的主体,可理解为发明创造成果的实际拥有者;职务发明、委托发明的申请人通常为发明人所属的单位或委托人,如高校科研成果归学校则高校依法享有专利申请权,在有相应协议的情况下也可按约定来申请。
(72)发明人: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作出贡献的人,可理解为主要的发明创造者,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将发明人纳入著录项目更多的是为了保证发明创造者的署名权。
(73)专利权人:专利申请获得授权之后、享有专利权的主体;通常情况下与申请人相对应,专利申请授权之后申请人即为专利权人享受相应权利;专利审批过程中也可通过转让的方式变更申请人来实现专利权的转让。
(51)国际专利分类号:为便于对海量的专利文献进行分类与检索,国际上编制广泛实施了《国际专利分类表》,简称IPC。其通过自身完整、详细的专利分类体系,将专利技术内容根据其分类规则进行逐级分类,给出与该技术内容最为相关的分类号,海量专利文献依此分类确保相同技术的专利文献均分到对应的分类号下,通过检索相应的分类号,使得快速全面了解国内外该领域的专利文献成为可能。
IPC中一个完整的分类号由部、大类、小类和大组或小组的组合类号构成;依示例中的第一个分类号(即主分类号)“H04L27/26”为例,“H”表示电学部,大类“H04”表示电通信技术,小类“H04L”表示电通信技术中数字信息的传输技术,大组“H04L27”表示利用调制载波系统来实现数字信息传输的技术,小组“H04L27/26”则具体表示利用应用调制载波系统中的多频码技术来实现数字信息传输的技术。其他分类号为副分类号,表示该申请的相关技术内容还与其他几个分类号所属的技术领域密切相关。
(54)发明名称:用来表明专利申请要求保护的主题和类型。
(57)摘要:包括文字部分,用以简要介绍本发明创造的技术内容;有说明书附图的,通常指定最能反映发明创造内容的说明书附图作为摘要附图[3]。
2.2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为专利文献中记载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部分,通常所说的专利权即是由这部分内容限定的。权利要求书包含独立权利要求、从属权利要求;从属权利要求从属于独立权利要求,其包含所引用独立权利要求的全部技术特征。
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由其技术特征限定得到;如权利要求“一种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杯体与把手”,则所有具有杯体和把手的杯子均落入其保护范围。
通过检索专利文献并对其权利要求书进行分析,企业围绕自身产品可以开展产品侵权风险评估,在设计研发期间及时调整、规避,或是采取请求专利许可等措施,避免因侵权造成产品无法上市、投资无法收回。
2.3 说明书
说明书用来记载发明创造的具体内容,专利法要求说明书能够清楚、完整的记载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仅依据说明书的记载能够实现发明创造,因而其篇幅通常较长。
说明书文字通常包括技术领域、背景技术、发明内容、具体实施方式等部分,其中技术领域明确发明创造所属或直接应用的技术领域,背景技术主要用来记载背景技术现状以及发明创造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发明内容则用来重點介绍发明创造的具体内容以及其所能取得的技术效果[4],具体实施方式则用来详细阐述发明创造的具体内容、为技术方案提供支撑和补充。
说明书附图作为说明书的一部分,其通过图形补充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更直观地、形象化地理解发明创造。
通过以上的介绍,相信会使大家对于专利文献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帮助大家在工作中更好地查阅专利文献、运用专利文献;笔者后续也将围绕专利文献的运用实务陆续为大家展开介绍。
参考文献:
[1] 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专利文献[EB/OL].(2009-09-01).http://www.sipo.gov.cn/wxfw/zlwxxxggfw/zsyd/zlwxjczs/zlwxjczs_zlwxymcjs/1053676.htm
[2] 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专利文献的作用[EB/OL].(2009-08-13).http://www.cnipa.gov.cn/wxfw/zlwxxxggfw/zsyd/zlwxjczs/zlwxjczs_zlwxymcjs/1053673.htm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指南[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