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桂坤
摘 要 创新教育以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宗旨,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贵在持之以恒。把学习兴趣的激发、把引导自主探究、把动手操作与实践、把诱发标新求异等长期渗透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融入每次课堂教学之中。
关键词 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4-0028-02
当今中国教育或多或少受“应试”的影响,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只装盛知识的“杯子”,求同思维多,求异思维少,文化知识确实比较扎实了,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差,尤其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明显不足的,创新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重视培养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中的一员更应该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在课堂上充分有效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努力营造课堂上良好的创新氛围
活泼好动、稳定性差是当今小学生的普遍特点。要使我们的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能始终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始终保持强烈的学习欲望,能积极主动去学习、开展创新思维活动。当中兴趣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的开始、在新知识的学习之前,必須要想方设法,采用新鲜多样的方式,如讲故事形式、引出数学魅力所在或者是创设学生遇到的数学问题的困惑等等,去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去唤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因情感的驱动而生趣。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笔者是这样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的:“同学们,我们见到的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等。它们的车轮都是什么形状的?”同学们肯定回答:“都是圆的。”“如果车轮是长方形、正方形或三角形会怎么样呢?”同学们都笑了,连连摇头。笔者接着说:“为什么一定是设计成圆形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解决这种问题的办法。”“一石激起千层浪”,短短几句话,一下子就把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动力调动起来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及时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
二、循循诱导、自主探究,培养创新潜能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数学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新的知识进行的一个自主探究实现知识质的飞跃过程。是最容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新知识时,要注重启发引导“授之以渔”,注重对学生各方面的引导,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勇于探究,敢于冒险、哪怕犯错,促使其在失败过程中学习总结经验,让学生在在课堂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而更好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创造潜能。例如,教学《梯形面积计算》,笔者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图形的面积计算有着广泛应用。前段的学习,大家都掌握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面积计算,那么梯形的面积又怎样计算呢?”自已动手,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拼好后观察思考:(1)拼成的图形是什么图形?(2)新拼成的图形的底与原梯形的上下底有什么关系?(3)新拼成图形的高与原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4)新拼成图形的面积与原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借助你拼好的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互相讨论交流推导的结果。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步推出了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公式。当中一些学生还用了把一个梯形直接剪成高相等的两个小梯形来拼成一个大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探究,有些直接剪成了高相等的三角形和长方形等。当学生看到自已的学习得出与课本一样的正确结论时,成功的喜悦油然而生,进一步增强了今后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和信心。这种形式的学习,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学得轻松愉快,是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创新潜能的。
三、加强动手操作与实践,悉心呵护学生创新热情
“数学源于生产生活,生活中处处需要数学”。数学教学要提高学习效果就必须呵护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创新的热情。其中动手操作尝试应用是主要的手段和途径之一。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思维是始于动作的。一方面动手操作容易使学生在动手中获得感性认识并且迅速上升为理性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上升后的理性认识也需要通过动手实践才能够巩固并有所创新。所以在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尽可能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尽量创造学生更多动手参与操作与实践的机会。例如,比例的应用题教学后,如何使学生在相对比较枯燥的学习中,有更多的乐趣。笔者专门安排了一节校外操作实践课程:“同学们,我们每天都活动在学校教学楼、旗杆的周围,每天都能看到我们村委砖厂一条高大的烟囱。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你能够把它们的高度算出来吗?”与生活和生产紧容结合,富有挑战性。同学们都迫切想知道它们的高度,情绪高涨。这时笔者因势利导组织他们到课堂外到校外去上课、去测量,利用正比例方法列式解决。这样同学们在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亲身感受所学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所在,学生的聪明才智与学习兴趣必将得到充分发挥,创新思维和能力也一定有所突破,更加热爱数学学习了。
四、重视发散点拨,提升创新能力
“教是为了不用教”。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创新思维能力。这其实就是核心素养教育理念追求的最高境界所在,也是全面开展落实素质教育的宗旨所在。因此,作为教师课堂上要时时处处从培养学生思维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标新求异,从不同角度去寻求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敢于对事物提出质疑、提出独特的解题见解,从而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创新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和提高。例如,教学六年级数学工程问题之后,有一道这样的实践题目:“学校买来一匹布给运动员做服装的,单独做裤子可以做15条,单独做上衣可以做10件,如果先做2套(即上衣和裤子),余下的布还可以做多少条裤子?”多数学生的列式是[1-(+)×2]÷。笔者肯定了这种解法的同时,进一步诱发学生发散思考:动动脑,再想想:还有别的办法吗?“从分数的意义想,1-(+)×2求出谁占单独做裤子条数的几分之几?”“是余下的布做裤子条数占单独做裤子条数的1-(+)×2”。“从分数的意义去想能不能有新的解法呢?”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了,陆续产生了多种不同解法。解法二:15×[1-(+)×2],解法三:15-(+)×2÷,解法四:15-15×[(+)×2],解法五:15-(×2+×2)÷,……通过一题多解,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多方位探讨不同的解题方法,思维得到多方结合,得到灵活运用变通,学生创造性思维,学生创造潜能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曹纺平.情境—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应用[J].广东教育,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