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润生 张保勇
【关键词】协同育人;家校联盟;育人范式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55-0025-02
【作者简介】1.顾润生,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南京,210013)德育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政治特级教师;2.张保勇,江苏省徐州市民富园小学(江苏徐州,221004)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江苏省师德先进个人,徐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徐州市优秀班主任。
顾润生:学校为什么以家校联盟的构建作为学生品格提升的抓手?
張保勇:家庭和学校是儿童教育的两支重要力量,尤其是家庭教育,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品格的塑造、身心健康的发展起到基石的作用。
我校的生源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些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方法缺失、教育能力有限,这些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家校分离甚至是家校教育力量相互抵消的情况。“融·浸”式家校联盟,是我们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主动走进家庭,指导家长的教育行为,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建立和谐融洽的家校关系的实践探索。家教联盟共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是儿童品格提升的新路径。我们借力家校联盟这一共育载体,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优势互补,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生态学习场域,拓展学生品格成长的空间。
顾润生:“融·浸”式家校联盟中的“融”和“浸”如何理解,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张保勇:“融·浸”具体指:家庭与学校的相互融汇、融通、融合;教师、家长、学生三方品格的相互浸润、浸染、浸透。“融·浸”式家校联盟倡导文以化人,突出潜移默化、环境濡染的在场德育生态的构建。“融·浸”式家校联盟是基于家校融通的“家长进学堂、教师访庭堂、亲子融社会”的一种主题式家校共育组织,是家校共同促进儿童品格提升的平行共长育人新路径,是家校共融、互浸的共建、共享、共育、共生、共润。
“融”与“浸”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融”是“浸”的基础,“浸”是“融”的发展。学生品格的浸润需要家校双方的资源融合,形成育人资源库;而家校育人资源融汇、融通、融合的过程,也是教师、家长、学生三方品格相互浸润、浸染、浸透的过程。
顾润生:“融·浸”式家校联盟的实施路径是什么?
张保勇:“融·浸”式家校联盟以“三进”为路径,即“家长进学堂、教师访庭堂、亲子融社会”。一是家长进学堂。我们成立智慧父母学堂,线上线下活动结合,聚焦儿童成长的热点话题、难点问题,传递先进的家教理念,提升家长育人素养,促进家长成长;我们与家庭共建蜂巢课程,激活家长资源,逐步构建指向六大领域的特色蜂巢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家长进课堂活动。二是教师访庭堂。我们组织教师开展系列家访活动,以基础家访摸学情、主题家访引方向、特殊家访聚难题、仪式家访带成长。三是亲子融社会。我们组建亲子实践部,倡导亲子携手融入社会,在实践中经历和感悟,促进儿童品格提升。我们构建了“金手指亲子实践活动课程”,制订学生六年五项成长计划,指向儿童品格的五大领域,即身心健康、行为习惯、实践创新、意志培养、个性塑造。
我们以“三进”为路径,建构生态学习场域,将社会、学校、家庭融为一体。家长进学堂,导师团引领家长成长进步,家长沙龙、研习工坊让家长在互动交流和反思研修中共生共长;教师进庭堂,家长收获了更为科学的育人方法,教师也进一步关注自己的育人状态,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亲子社会实践,教师、家长和学生三者相互作用,携手共生共长。为了实现家庭协同育人,我们在线上开设“E学堂”,速递育人良方;线下成立“智慧启航导师团”,提升家长育人素养。我们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共育,完善家校共育网络。家长进学堂丰盈课程内容,教师进庭堂精准指导;教师引领家长从研习到实践,家长带动家长从共商到共享,共同促进儿童品格的提升。
顾润生:“融·浸”式家校联盟的构建和实施取得了怎样的共育效果?
张保勇:“融·浸”式家校联盟让每一位家长有心也有力、有劲能使上、育儿有方法,让每一位教师更精深、擅引领、能筑梦。
一是通过“融·浸”式家校联盟,构建了“家长进学堂、教师访庭堂、亲子融社会”的家校共育运行新模式,提供家校共育可借鉴的成功经验。“融·浸”式家校联盟是一种创新的家校共育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作为家校共育的新载体,践行“家校共育、亲子共长”理念,将社会、学校、家庭融为一体;作为家校共育功能性组织,有效促进了儿童品格的提升。
二是形成“共建”“共享”“共育”“共生”“共润”的家校“五共”育人范式,是家校合作的新发展。通过多元的亲子活动,在生生互动、亲子互动中沟通感情,拓展儿童品格成长的空间,教师和家长一起为孩子编织美好的记忆。
三是通过“融·浸”式家校联盟构建与实施,提升家长育人素养,提高家庭教育能力,让家校关系更加和谐,持续增强家校育人合力,有效提升学生品格。
今后,我们将怀抱着“为每个孩子播下美善的种子”的美好期待,继续做强队伍支撑、做深专业领航、做亮蜂巢课程、做精主题实践、做实评价推动,在“教育统筹、社会参与、媒介服务、家庭联动”的格局下,实现家长优秀带动孩子成长、孩子优秀促进家长成长的共生状态,实现儿童品格的浸润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