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国平
摘 要:随着计算器和计算机等电子计算工具的普及,大数目的精确计算完全可以借助这些工具方便地完成。因而,我们现在使用的国标本教材中相应地减少了大数目的繁杂计算,降低了对计算熟练程度的过高要求,并且把计算教学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对于此,我们的计算教学要立足于解决问题的高度去审视,要自觉摒弃让学生机械模仿、反复操练,进而掌握算法使计算熟练的传统教学观念,而要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关键词:计算数学;机械模仿;生动活泼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3-092-2
国标新教材减少了大数目计算,降低了对学生计算过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何把计算教学有机融入问题解决的过程之中,从而使我们的计算教学更符合课程标准的理念?笔者结合一节计算课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教学片断】
师:你从情境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生1:夏天,西瓜每千克0.8元。
生2:冬天,习惯每千克2.35元。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1:冬天的西瓜比夏天的贵多少元?
生2:夏天买一个西瓜要多少元?
师:假如买一个3千克的西瓜要多少元?你会列式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0.8×3
师:你能估算一下,大约是多少元吗?
生:大约是3元。
师:怎么估算的?
生:0.8元接近1元,1乘3等于3。
师:你能精确地算出是多少元吗?
生1:0.8元就是8角,8角乘3等于24角,24角就是2.4元。
生2:0.8×3就是0.8+0.8+0.8,等于2.4元。
师:你会列竖式计算吗?请你尝试一下。
师:有不同的竖式吗?
老师展示另一个学生的竖式:
师:在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时,我们确实要小数看作整数列竖式,也就是看作8×3,所以这位同学的竖式是正确的。
师:那积的小数点为什么要点在2和4的中间呢?
生:因为小数点要对齐。
师:哦!与哪个数的小数点对齐?
生:与0.8的小数点对齐。
师:谁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那为什么积的小数点不与3的小数点对齐呢?
师:对啊!在加减法中,我们要求所有的小数点对齐。但在乘法中显然不是这样的,因为3的小数点就没有与0.8的小数点对齐。
生:因为因数中有一位小数,所以积也是一位小数。
师:是啊!因为0.8×3看作8×3,0.8扩大10倍,因为24要缩小10倍就是2.4。
师:刚才我看见一位同学计算时,开始的积是24。后来又改了,我想知道当时他怎么想的?
生:因为我想到开始估算时,积大约是3,而不可能是24,所以改成2.4。
师:好的。看来估算还可以帮助我们检验计算得是否正确呢!
师:当我们计算好了,应该怎么办?
生:验算。
师:怎么验算?
生:可以交换乘数的位置验算,也可以用除法验算。
师:现在还没有学习小数除法,所以请同学们用乘法验算。
【教学反思】
一是要突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指“对学生来说没有现成方法可以解决的情境状态”。“有没有现成方法可以解决”突出了问题本身的挑战性,这也是判断一个问题能否成为“问题”的关键。但是,所要解决的“问题”从何而来?是由教师指令性的给出问题,还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显然我们追求的应是后者。在教学中,我们期望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眼光”发现并提出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我在课的一开始出示了课本中的情境图,这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学生觉得真实而亲切,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验了计算的应用价值,充分体现计算教学的价值。
我出示了学生熟悉的情境,没有出示课本上的现成问题,而是给学生留下了自主提问的空间,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与思考,从而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冬天的西瓜比夏天的贵多少元?夏天买一个西瓜要多少元?这样的教学不仅较好地引导学生提出了问题,并且学生在提出问题时已经自觉地产生了主动探索计算方法的需要。这样的情境创设才不会为了情境而情境,这样的情境才有意义。
二是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额重要方式。因此自主探索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学习的过程性目标之一。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应建立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不能停留在记住所谓的“法则”,然后让学生搬硬套、重复练习。
情境本身提供的是现实生活的问题,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索计算方法的需要,这种内部驱动产生的热情是维持学生深入探索的“助推剂”。在学生面临0.8×3这个新的计算时,所有的探索活动都是建立在原有的认知发展水平(整数乘法和元角之间的转换)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日常生活购买东西的经验)基础之上的。当然这个知识的“脚手架”会随着学习经验的积累,他们会逐步学会建立适合自己的“脚手架”,而对于探索能力弱的学生,可能教师要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在经历探索的过程之后,我引导学生开展回顾、反思的活动,有条理地梳理思考的路线,深入认识自己成功的策略或失败的原因,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强化情感体验。成功的探索过程,会留给学生的是无比愉悦的情感体验和进一步探究的动力。
三是要突出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对于本课的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探索,不同的学生会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在小组内或班级内形成算法多样化的局面是一种必然现象。这时,学习同伴间的交流就非常有必要。当学生独立思考后我引导学生交流,在交流中学生深化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同时也认识、借鉴他人的合理方法,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当然,交流的重点既要关注探索的结果,更要关注探索的过程。当老师问“为什么积的小数点点在2和4的中间?”时,有学生认为是小数点对齐,但马上有学生反驳了对方“那积的小数点为什么不与3的小数点对齐呢?”这是多么有力的反驳啊!只有关注了过程,我们的教学才会变得睿智而灵动。这样的交流,有助于学生在独特体验的基础上建构合理的计算方法。
四是要突出培养学生的“验算意识”
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验算的意识,督促学生自觉“反思结果的合理性”。不少学生认为验算没有必要,验算是为了完成课本的要求或者应付教师的检查,自觉验算的意识非常薄弱。学生在紧张的计算后肯定关注结果是否正确,教师要把握学生此时的心理,引导学生自己进行验算。通过验算发现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错误,从而体会验算的价值。
验算还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学生在验算的时候,方法也是多样的。有的重新算一遍,有的根据运算之间的关系来验算,有的用估算来“监控”结果的范围,这些方法都是很好的再学习的过程。同时验算也是培养责任感的途径,具有良好验算习惯的学生都是责任心很强的学生。通过验算,培养学生做事有始有终,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良好态度,这也是不容忽视的。
问题意识、探索意识、交流意识、估算意识、验算意识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形成這些素养需要长期的过程,并且要和具体的教学过程水乳交融。如果脱离具体的情境,孤立地强化某方面的意识,期望毕其功于一役,教学的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松陵小学,江苏 苏州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