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艺术学习篇
包括音乐教育在内的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注重艺术学习篇技能学习转变为审美能力的提升,艺术教育将会成为组成孩子幸福人生的一部分。
曾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的周海宏教授的很多演讲视频,经常被刷爆朋友圈。因为他一直在回答一个特别受大众关注的问题:艺术学习,尤其是孩子的艺术学习,到底有什么用?
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周海宏教授认为,科学和艺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两大支柱。科学发展需要的是人的理性思维,可以帮助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艺术的作用就是创造美,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美好和诗意,它的发展需要感性思维。在当今社会不断的发展中,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如鸟之两翼,不可偏废。这“两翼”落实到教育上,就是既要重视孩子的理性思维如数学、自然科学的教育,也要重视帮助感性思维形成的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两者并重。可以说,没有接受过艺术教育的人,就像没有接受过科学教育的人一样,是素质结构不完整的人。周海宏说,那些对美缺乏感受能力的人,也是缺乏对幸福的感知能力的人。也就是说,艺术教育不仅可以让孩子感受美,有审美力,还可以让孩子有感知幸福的能力。
应该学乐器,但目标要阴确
提到音乐教育,很多孩子都在学钢琴或者小提琴等各种乐器,“学琴苦”似乎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很多孩子在学琴的过程中苦不堪言,很多父母因为孩子学琴疲惫不堪,很多家庭因为孩子学琴冲突不断……周海宏教授认为,这不仅背离了父母让孩子学琴的初衷,更让孩子学了一门技术,恨了一门艺术。
周海宏教授经常说,现在学琴的孩子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每个孩子都应该学习包括音乐在内的一门艺术。但是学琴要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琴为本,当孩子对学琴产生厌倦感的时候,他其实也对音乐、艺术产生了抵触的情绪,这和艺术学习的目标背道而驰。通过学琴热爱音乐,通过音乐热爱艺术,通过艺术热爱生活,通过生活体验幸福,让孩子在学琴中感受音乐之美,提升音乐审美力,这些才应该是父母时刻牢记的音乐学习的目标。
如何提升孩子的音乐审美力?
一个人的审美力与他的审美心智发展有关,而审美心智的发展需要过程,也需要环境和训练。以音乐审美力为例,周海宏教授给父母提供了很多具体的建议。这些做法能让不是音乐家的父母也培育出爱音乐、懂音乐的孩子。不仅如此,在提升孩子音乐审美力的同时,父母也有机会一起感受音乐之美。
遵循3个原则
适宜性
给孩子听的音乐一定是适宜他当下的心智发展水平的,比如孩子小的时候要听一些儿童凭自然的听知觉能力就容易接受的音乐,而不是一上来就听贝多芬交响乐,这种音乐太复杂,并不适合年龄太小的孩子。直接让孩子听,他可能会不喜欢,甚至抗拒。
多样性
要给孩子听各种各样的音乐,不仅要听管弦乐、交响乐,更要听民乐;不仅听平时我们熟悉的中国音乐,还要听非洲的、拉美的、东南亚等不同地区的音乐。多元的音乐输入,能增加孩子感性经验的丰富性,扩展孩子的审美视野,增加审美包容性。这一切恰恰是对孩子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提升性
当我们了解了什么样的音乐适合孩子之后,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难度略超过他当下欣赏水平的音乐,比如音响复杂度稍稍高一点的音乐。如果我们的音乐教育总能走在孩子的前面,他的音乐审美水平也就提升了。
温馨提醒
不要只给孩子听流行音乐
有两个原因:一是童年并没有流行、经典的概念,通常到10岁左右才会开始喜欢流行音乐,而孩子幼年时,家长给他听的“流行音乐”到那时已经不流行了;二是每日涌现的新流行音乐,还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与筛选,有的好,有的不好,而孩子从小一定要听好的艺术,才能有高的品位。小时候還是应该让孩子以听经典音乐为主,不用主动向孩子“推送”流行音乐,等孩子到喜欢听流行音乐的年龄时,也不必限制他,因为此时他的音乐审美品位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等他再长大一些时就会自动减少听比较简单、容易的流行音乐,继续去追求复杂的音乐,与童年时经典音乐的熏陶完美接轨。
多听经典音乐
孩子从小其实对音乐的接受并没有固定的偏好,听到什么样的音乐就会接受什么样的风格,所以父母一定要给孩子听经典乐曲,当然是选择适宜孩子的经典乐曲。为此,周海宏教授与国家大剧院合作出版了《周海宏.走进音乐的世界》光盘套装,在这套唱片中,他基于对作曲家们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对后世的影响、对行业的贡献等多维度标准,收录了100余位西方作曲家的作品,并在每首作品旁附上了推荐指数和难度指数。父母可以先陪着孩子欣赏难度较低、推荐指数较高的作品,这些音乐作品都是既经典,孩子又爱听的。而推荐指数和难度指数都高的作品,有可能就是那种孩子不爱听的经典音乐作品,因为欣赏起来确实很难。周海宏教授形容感受某些经典音乐作品就像是品一杯美酒,除非品酒行家,否则一般人可能难以接受这种“味道”,更别说让孩子爱听了。
不要让听音乐变成孩子的负担,更不必让孩子在家听音乐时正襟危坐,过于拘束,应该让音乐融入日常生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比如早晨起来打开音响,放上音乐,和孩子一起看书的时候放上音乐,等等。周海宏教授希望家庭尽量选择好一些的、入门级的HIFI音响设备,这对提升孩子听知觉分辨力很有帮助,提升孩子对音乐的敏感度。
用去餐馆品尝美食的心态去听音乐会
带孩子听音乐会,要选择孩子喜欢的音乐曲目,为孩子创造快乐、享受音乐的体验,而不要让听音乐会变成另一种上课。具体听哪些曲目的音乐会,可以参照刚才提到的《周海宏.走进音乐的世界》推荐的经典音乐入门曲目,选择那些欣赏难度较低、推荐指数较高的作品组成的音乐会。
父母要以带孩子去餐馆品尝美食的心态去听音乐会,不要抱着一定让孩子听懂、学到什么的心态。如果孩子觉得不好听或者不爱听,也不必批评或强迫,可以多次引导、鼓励孩子继续听,如果孩子执意要离开也没关系,下次还可以选择别的风格的音乐会让孩子尝试。
但是,周海宏教授特别提醒父母,带孩子听音乐会之前,要让孩子提前了解、学习音乐厅的相关规则,否则,音乐厅就会变成束缚孩子的环境,让孩子产生不愉快的情感体验。比如,父母可以在家里以做游戏的方式,教会孩子掌握在不同场合说话声音的大小,会控制自己的音量,教孩子学会用眼神和手势同爸爸妈妈交流等。做好这些准备,再带孩子去听音乐会,父母和孩子都会觉得更轻松,更能专注地感受音乐之美。
听音乐会的前后,父母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探究乐曲,培养孩子探究音乐背景知识的兴趣与习惯。
和孩子一起享受经典音乐
特别推荐:《周海宏·走进音乐的世界》光盘套装
这套光盘一共7张,按照“和平安静”“优美惬意”“提神明快”“活泼兴奋”“激昂振奋”“温柔抒情”“深沉感人”7种情绪功能进行准确分类,让每首曲目都能“声”入人心,以“知音模式”准确调动听众内心的喜怒哀乐,体验与音乐的共鸣。
光盘中精选的109首曲目都具有很强的可听性,同时又有别于其他“人云亦云”的经典音乐推荐,收纳了《行星组曲》等别具一格的曲目,即使是资深音乐爱好者,也能够有不同的体验和乐趣。
设计师在唱片包装上做了独具匠心的设计,整套唱片的“颜值”非常值得一提。唱片在设计上引入书籍形式,还在放置形式中使用了立体结构,打开外包装,唱片便会自动弹起,音乐在打开唱片的一瞬间便“跃然眼前”
除7张CD外,光盘套装附带的两本学习手册也特别值得珍藏!
《走进音乐的世界》
作为有着“经典音乐普及第一人”美誉的周海宏教授,在这本小册子中虽也是从理论入手,但却深入浅出,他提出的“音乐何需懂”“音乐理解没有标准答案”等理念为音乐欣赏“拨乱反正”,提出的“感受纯听觉之美”卸掉了很多人“听不懂经典音乐”的心理负担。
《你不可错过的西方作曲家100+》
周海宏教授费尽心力之作。在这本手册中,他基于对作曲家们历史地位、后世影响、行业贡献的判断,亲选100余位西方作曲家作品,并按对欣赏能力的要求分档,在每首作品旁附上作品的推荐指数和难度指数。对渴望走进音乐世界一探究竟的入门者来说,这本“指南”性质的小册子具有较强的参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