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包容性设计”在英国首先出现标准,作为概念引入中国内地是2010年。本文对包容性设计的渊源、含义、分类等做英中两国比较。结合《包容性设计:中国档案》的出版,对2010-2020年间中国的包容性设计研究成果从六个维度进行了梳理,即6P:理论(Principles)、过程(Processes)、案例(Projects)、教育(Pedagogy)、发表(Publication)、人员(People)并总结了成果。经过分析将包容性设计研究用1.0-4.0進行分类,归纳出研究的四种模式。中国的包容性设计研究已经从“学习借鉴”英国经验的阶段开始形成自己的一些特色;但同时,理念的跟进与普及、行业的标准与英国相比还有差距,跨学科合作还有待形成合力。
关键词:包容性设计 ;中国档案 ;中英比较 理论; 过程 ;案例 ;教育
中图分类号:TU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0)08-0056-03
一、包容性设计的渊源与含义
包容性设计(inclusivedesign)的概念起源于西方,该名词第一次出现是1994年。
(一)包容性设计作为方法和过程:英国制定了国际上第一份关于包容性设计的标准BS7000-6[1],按该标准的定义,包容性设计是“一种不需适应或特别设计,而使主流产品和服务能为尽可能多的用户所使用的设计方法和过程”。该定义强调包容性设计是一种方法和过程。
(二)包容性设计作为一种哲学观点:包容性设计也体现了一种哲学观点,可以从“设计致残”(designdisables)的角度去理解,把人技术世界间的障碍看作是设计失败,从而设计师的任务就是减少“设计致残”的频率,或者反向思维,让“设计赋能”。不包容的设计处处设障;而包容的设计人人受益。图1卡通图中的大伞就意味着“包容性设计”,是笔者在英国的博士生2008年对“包容性设计”作出的诠释。
(三)包容性设计的价值观与方法论:在价值观方面,包容性设计强调平等,尊重多样性。在方法论层面,通过多种方法工具以及利益相关者参与等手段,包容性设计在最大程度上扩大设计受益人群。图2是笔者在中国的学生于2014年对包容性设计做出的漫画诠释,体现了对多样化的尊重。
(四)包容性设计作为理想化的理念和批判式的观点:包容性设计存在的前提是产品或服务的设计可能排除或区别对待了社会中的某一群体。这意味着包容性设计不仅是一种理想化的理念(为尽可能多的人设计),还是一种批评式的观点(反对设计的排斥性)。设计排除(Design exclusion)是包容性设计的一个重要概念,由剑桥大学工程设计中心提出21,其意义在于可以通过量化的方法衡量“包容度”(或者“排斥度”)。
二、包容性设计的宏观、中观、微观层面
在中国内地第一篇介绍包容性设计的期刊论文国中,用Policy(政策),Practice(实践),Prototype(原型)对英国包容性设计研究十多年的成果进行了总结概括,基本上可以反映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
(一)宏观层面:在宏观“政策”层面,英国除了出台相关标准(例如BS7000-6),还针对城市规划、交通、大型活动(例如奥运会)制定了详细的包容性设计策略和实施细则。2019年五月更新的包容性设计标准“中提出,“关于建成环境,‘可及和‘包容之间有所差别。前者在许多情况下都比较容易做到,但真正的包容需要更多思考,更多参与,更多创新和更多为所有目标用户提供最好设计的意愿”。包容性设计考虑人们都有所不同,在各自生命过程中有不同的需求,不仅与能力、年龄和背景相关,还与信仰以及“隐形”残疾(例如病痛)相关。包容性设计的这些考量“帮助创造更好的设计,更直观的设计,更好用的设计,以服务于所有人和我们不同生命阶段的需求”。
(二)中观层面:在中观“实践”方面,英国政府2012年1月正式发布了GOV.UK网站,把25个政府机构和405个公共组织各自的网站归于一处,使用同一模版提供信息,方便公众查询所有相关服务,例如工作、教育、福利、税收、住房、驾照、签证等。其首页清晰表达了该网站包容性设计的目的,“查询政府服务和信息的最佳去处,更简单、更清晰、更迅速”。GOV.UK由于包容性设计出色曾获多项设计大奖。
(三)微观层面:在微观“原型”层面则有无数案例,例如英国设计委员会(DesignCouncil)和国家基金委员会EPSRC都资助过许多包容性设计项目,产出了产品、软件、服务的原型。EPSRC2019年资助的一个项目就以产出一套包容性沉浸设计工具包原型为目标,将包容性设计从产品、建筑设计领域延伸到数字游戏领域。
三、包容性设计引入中国
(一)研究中心与相关课程:在中国,第一个包容性设计研究中心于2010年在同济大学成立。其创办人剑桥大学博士董华同年开始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开设“包容性设计”课程(当时的课名为“和合设计”)。
(二)期刊与专刊论文:2011年《工程研究》发表了《包容性设计:英国跨学科工程研究的新实践》一文目,对英国包容性设计研究进展作了较系统的介绍。同年董华作为《大设计》特邀主编编写“包容性设计特刊”[5],对包容性设计在多个国家(英国、美国、挪威、丹麦、印度、西班牙、意大利、中国一包括台湾和香港)的发展作了介绍,以中英文双语出版,是国内早期介绍包容性设计的专门读物,如图4。
(三)相关会议与报告:2012年董华应邀到挪威、日本“通用设计大会”做中国包容性设计发展的主旨报告,并在2014年4月组织了中国第一届包容性设计国际研讨会,此后每年都在同济大学组织包容性设计研讨会。2015-2018年间,又先后在上海的北欧设计周、上海市现代设计法研究会、复旦大学(健康传播大会)、河海大学(百年校庆)、重庆大学(管理工效学年会)、江南大学(设计教育再设计国际会议)、东北大学(管理工效学年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工效学年会)以及中国工程院主办的2018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国际会议上做“包容性设计”相关报告。自2016年起,董华每年带领数十名研究生到英国,在剑桥大学组织研究生国际学术会议,研讨包容性设计相关议题。
(四)书籍:2019年5月,,《包容性设计:中国档案》正式出版(同济大学出版社)61。该书对中国近十年包容性设计发展从理论、过程、项目、教育等方面作了总结,并罗列了包容性设计中文主要文献和相关研究人员,成为了解中国包容性设计发展的一本重要参考书,如图5。四、包容性设计研究的六维度
下文结合《包容性设计:中国档案》提出的六维度(概括为6P)简要总结中国包容性设计近十年的发展和成果。
(一)理论(Principles):谈到“包容性设计”理论,人们通常会联想到“通用设计”七原则(后来被进一步改进为“八原则”),事实上现在国际上已经有很多版本的包容性设计原则,如微软版本、英国设计委员会版本,后者列出了五条原则,即:
·包容性设计的过程以人为中心
·包容性设计承认多样性和差别
·包容性设计可以在一件产品无法满足众多用户时提供选择
·包容性设计提供使用的灵活性
·包容性设计让每个人都能方便愉悦地使用建筑和环境。
但,原则仅构成理论的一部分。在《包容性设计:中国档案》一书“包容性设计九问九答”[6]中,董华将包容性设计的现有核心理论概括为:
1.关于“反设计排除”的理论(包容性设计的批判性理论)
2.关于“老”与“残障”的理论(“老”与“残疾”的相对性)
3.关于“用户金字塔”的理论(用户金字塔模型可以解释包容性设计是“逐步包容更多”用户的过程)
4.关于“人本设计”的理论(以人为本,包容用户、利益相关者、多学科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过程(Processes):过程通常涉及两个方面:设计过程和评估过程。包容性设计过程强调用户的参与,设计师和用户在各阶段分别扮演什么角色,如何配合?同济大学包容性设计研究中心袁姝的博土论文就此展开了探讨,并提出了设计师一用户的配合模型[7]:从前期的倾听用户,到中间的合作设计,到后期设计师获得共情后的决策执行。
李婉莹将该模型应用于儿童用户,提出了儿童参与的服务设计流程模型[8]。姜冬其则结合移动互联产品的开发流程,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包容性设计的评估框架[9]。
(三)项目(Projects):在中国内地,无论是产品、环境还是服务设计,观念总体还停留在“无障碍设计”阶段。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以及上海政府网站均采用无障碍设计的思路。图6为点开上海市人民政府网站“无障碍”图标(右上角)出现的页面(顶端灰色条提供了“无障碍选项”:例如对页面大小的调整,对字体与背景色彩对比的选择和辅助线的关启选项)。中国残联的“网站无障碍”声明也指出其遵循国际标准WCAG2.0及国内标准《网站设计无障碍技術要求》,“为视力残疾人,认知能力有障碍人士和老年人提供获取网上信息的渠道”。
中国目前移动互联的一些产品由于用户广泛,已开始重视包容性设计,出现了良好势头。例如蚂蚁金融服务集团与同济大学包容性设计研究中心合作于2019年发布了中国第一份企业“包容性设计手册”(http://love.alipaydesign.com/InclusiveDesign.html),并在“蚂蚁设计”网站上创建了包容性设计专栏。
(四)教育(Pedagogy):根据笔者多年在英国、中国的教学实践效果及反思总结,包容性设计教育在本科层面可以强调用户研究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例如引入课程项目、组织短期工作坊、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等),在硕士层面可以强调多学科、多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而在博士层面可以探讨哲学、理论和方法论。对设计师、建筑师还可以进行包容性设计的专题学习。
这里需要强调一下用户研究伦理,在中国这方面还未受到重视,但在英国等国家,任何邀请用户参与的研究均需要经过相关研究伦理审查以确保流程合理、风险最小、用户利益不受损失。李佳对中国设计师用户伦理研究作了初步探索"10。
(五)发表(Publication):和国际趋势相仿,中国近十年来“包容性设计”发表呈上升趋势。在《包容性设计:中国档案》一书中,按照“老龄化应对”、“视觉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方法论”及“其他”各推荐了10篇文献,并推荐了15篇硕士、博士论文。最近两年,一些宣传无障碍设计、包容性设计的文章开始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表,尤其是在交互设计领域。
(六)人员(People):中国从事包容性设计研究的人员主要来自于设计相关领域(包括建筑),还有少量来自传媒、哲学领域。工程、计算机、社会学、教育学、公共政策的相关研究者目前还非常缺乏,而英国这些领域都有研究者从事包容性设计研究。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英国的包容性设计理念已经得到了较广泛普及,而中国的包容性设计还主要局限在“设计圈”内讨论。
五、包容性设计研究分类
十年来,中国的包容性设计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以同济大学包容性设计研究中心的工作为例,可以分为1.0,2.0,3.0,4.0四种模式,1.0至4.0并不代表层级的递进,只是区分研究对象和焦点的不同。
(一)包容性设计1.0(BetterDesign):包容性设计1.0聚焦用户能力,主要目标在于使产品更好地匹配用户的能力(包括运动能力、感知能力、认知能力),可以用英国早期包容性设计常用的BetterDesign来描述。
笔者用包容性设计1.0特指聚焦用户能力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宁维宁等对中国老龄人群的能力收集、分析”。
(二)包容性设计2.0(Thoughtful Design):包容性设计2.0的提法在2009年皇家艺术学院“Include”会议上第一次出现[12],该文章作者用ThoughtfulDesign来描述,并提出以下转变建议:从user-centred(单个用户为中心)转变为people-centred(多样化人群为中心);从single designer(单个设计师)转变为acommunity(社区参与),从niche practice(小众实践)转变为part of thoughtful design(深思熟虑的设计),并强调了设计的社会作用和对全球变化的作用。
笔者用包容性设计2.0特指聚焦过程和方法的研究,例如[7][8][9]。
(三)包容性设计3.0(Just Design):包容性设计3.0聚焦系统,不再孤立地、静态地看问题,而是把包容性问题放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分析,看需求的动态变化和包容性设计的可持续边界。
代表性案例有[13]。国际上相关的提法是JustDesign[14]。
(四)包容性设计4.0(ResponsibleDesign):包容性设计4.0聚焦真正的需求,从人类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我们的设计行为及其后果和长远影响,将人本设计和可持续设计结合起来思考,以作出有责任的回应。可以用Responsible Design来概括。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15]。这种将包容性设计与可持续设计更紧密结合在一起考虑的设计研究也代表了一种新趋势。
英中比较与总结
文章从介绍包容性设计的渊源和其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实践入手,简述了近十年包容性设计引入中国后的发展,从六个方面总结了成果,并归纳出包容性设计研究的四种模式。以下从六个方面对英中进行简要比较:
理论(Principles):理论方面英国原创的有“反设计排除”的理论[2];该理论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例如对排除原因的更深入分析),中国正在发展的相关理论还涉及到动态需求、技术伦理、设计赋能等。
过程(Processes):英国、中国都发展了包容性设计的设计过程和评估过程。在应用领域各有侧重。
案例(Projects):英国的案例比较多,也有很多相关奖项;中国的案例目前还比较少。在移动互联领域有望产生好的案例。其他领域还需要突破“无障碍设计”的思路。例如上海市政府网页(图6)提供给残疾人(主要是视力残障者)以特殊浏览功能,而GOV.UK(图3)从页面上看不出任何区别对待的痕迹,但却考虑了视觉障碍、运动障碍(例如需要特殊鼠标操作)和智力障碍等不同人群的需求,使他们能够平等地使用同一网站的信息。
教育(Pedagogy):包容性设计的教育在英国从中小学到大学、职业继续教育(例如建筑师的继续教育)都有覆盖,中国目前只有极少数大学开设相关课程。
发表(Publication):英国有25年的积累,发表了上百篇期刊论文与书籍章节,包容性设计期刊专刊有三册;中国有10年积累,发表了几十篇期刊、会议论文和书籍章节;专刊已出版一册[5]。
人员(People):英国的包容性设计研究人员散布在多个机构和领域,中国的相对集中在设计领域。
按照包容性设计的种类来看,文章提出了四种模式,但3.0和4.0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大量发表的文章为1.0和2.0的研究。前五年中国的包容性设计研究很大程度上还在“学习借鉴”英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经验,近五年已经开始形成一些自己的特色:新的理论已具雏形(例如包容性设计3.0,4.0的新研究),新的实践正在开展(例如大学与企业合作在包容性设计领域的新举措),新生力量已经出现(几十位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但理念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无障碍设计”阶段,缺乏行业包容性设计标准,尚未形成跨学科包容性设计研究的氛围,包容性设计多学科合作尚待形成气候。
本文獲得英国文化委员会牛顿基金支持(Newton Fund Research Environment Links ID 527748119)。
[1] BSI.BS 7000-6: 2005. 2005. Design management systems Part 6: Managing inclusive design - Guide. London: 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e[S] .London, 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e, 2005.
[2] Keates, S. and Clarkson, J. Countering Design Exclusion [M] . London, Springer. 2003.
[3]董华包容性设计:英国跨学科工程研究的新实践[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1,3(1):19-25.
[4] London Legac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Inclusive Design Standards, May 2019.https: //edn.disabilityinnovation. com/documents/Inclusive -Design -Standards.pdf?mtime =20191105162129 (accessed on the 9th June 2020).
[5]董华:包容性设计特刊.大设计[J].2011(March-April)
[6]董华包容性设计:中国档案.[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9.5.
[7]袁姝.合作设计中的设计师用户共情关系研究[J].同济大学博士论文2017.
[8]李婉莹,袁姝,董华儿童参与的服务共创设计模型[J].设计:2020(08):082-84.
[9]姜冬其,刘颖,黎昉等移动支付应用的包容性设计评估[J].设计:2020(08):078081.
[10]李佳中国设计师用户研究伦理框架初探同济大学硕士论文[J].2013.
[11] Ning, WN and Dong H. Towards design inclusion: insights from a user data collection study in China. In
Proceedings of DRS2016 Conference[C] , Brighton, 27-30 June 2016.
[12] Donahue, H. and Gheerawo, R. Inclusive Design 2.0-evolving the approach and meeting new challenges. In Proceedings of Include 2009[C] , Royal College of Art, London. 5-8 April 2009
[13]Li, F. and Dong, H. (2019) 'The Economic Explanation of Inclusive Design in Different Stages of Product Life Time' , In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Design ICED19[C] , Delft, the Netherlands, 5-8 August 2019, doi: 10.1017/dsi.2019.244
[14] Heylighen, A. and Bianchin, M. Just Design [J]. Design Studies (2018) , 54, 1-22.
[15]姜颖,董华设计师提升“关怀”能力之探究[J].设计.2020(08):065-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