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启娟 甘 恬 李雅玲 刘 滢 苏裕静
(广西桂林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桂林市 541002,电子邮箱:269230251@qq.com)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好发于早产儿,临床表现为出生后12 h内发生进行性呼吸窘迫,甚至呼吸衰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1]。NRDS主要是因患儿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不足所致[2],故给予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成为临床治疗NRDS的重要手段。有研究报告,采用呼吸机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可改善NRDS患儿的临床症状[3]。以往机械通气方式主要是常频机械通气,但由于该通气方式潮气量较大,易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严重影响患儿预后[4]。高频震荡通气是目前高频通气中频率最高的一种通气方式,具有潮气量小、通气频率高等特点[5]。我院采用牛肺表面活性剂联合高频震荡通气治疗NRDS患儿,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NRDS患儿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6]中NRDS的诊断标准;患儿出生后12 h内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需机械通气维持呼吸。排除标准:合并心力衰竭、先天性呼吸道畸形、先天性心脏病、鼻狭窄、气胸、宫内感染性肺炎、肺出血、颅内出血、胎粪吸入综合征等病例。机械通气指征参照《 新生儿机械通气常规》[7]中的相关标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自然分娩19例,剖宫产41例;胎龄29~36(32.94±3.76)周;出生体质量为1 294~2 769(1 983.51±529.83)g;出生后5 min Apgar评分为5~8(7.46±0.94)分。对照组中,男性31例,女性29例;自然分娩22例,剖宫产38例;胎龄为28~35(32.05±4.13)周;出生体质量为1 351~2 824(1 995.91±532.46)g;出生后5 min Apgar评分为5~8(7.22±1.15)分。两组患儿性别、分娩方式、出生时胎龄、出生体质量、出生后5 min Apgar评分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入组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抗感染、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常规治疗。同时给予高频震荡通气治疗,应用德国Stephanie公司生产的SERVO-1型高频震荡呼吸机,初始参数设置:频率10~15 Hz,振幅35~40 cmH2O,吸入氧体积分数0.5~0.8,平均气道压15~20 cmH2O。通气后缓慢调整振幅至肉眼可见患儿胸廓震动,同时保证PaCO2维持在40~50 mmHg,PaO2维持在60~90 mmHg,pH值维持在7.4左右。待患儿病情好转稳定后,逐渐降低振幅、吸氧浓度及平均气道压,待患儿呼吸恢复正常后撤机。观察组患儿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剂(北京双鹤现代医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52128 )50~100 mg/kg,将药品预热至室温后,采用无菌注射器吸取药物,连接5Fr硅胶管,经气道内导管一次性给药,给药后6 h内不得吸痰,1次/d,疗程3 d。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30 min、12 h、24 h的pH值、PaCO2、PaO2及氧合指数的变化情况。(2)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 d,采集患儿外周静脉血3 mL,经离心(3 000 r/min,4 min)处理后取血清送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介细胞素6(interleukin 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mobility group box 1 protein,HMGB-1)水平。(3)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治疗3 d后,患儿呼吸平稳,临床症状消失,血气指标恢复正常,肺部X线片检查结果正常。好转:治疗3 d后,患儿呼吸困难症状减轻,血气指标优于治疗前,肺部X线片透亮度增强。无效或死亡:治疗3 d后患儿临床症状无缓解甚至加重而死亡。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重复测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60例患儿中,治愈41例(68.33%),好转16例(26.67%),死亡3例(5.00%),其中因脑室内出血患儿家属放弃治疗死亡1例,多器官衰竭死亡1例,严重肺出血死亡1例。对照组60例患儿中,治愈22例(36.67%),好转31例(51.67%),死亡7例(11.67%),其中因脑室内出血患儿家属放弃治疗死亡3例,严重肺出血死亡2例,并发弥散性血管凝血死亡1例,多器官衰竭死亡1例。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χ2=12.063,P=0.001)。
2.2 两组血气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后,两组pH值、PaCO2、PaO2、氧合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4.691、4.323、5.398、3.988,P组间=0.022、0.027、0.017、0.031),pH值 、PaCO2、PaO2、氧合指数均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F时间=3.455、3.687、4.577、5.142,P时间=0.042、0.038、0.026、0.019),分组与时间均有交互作用(F交互=4.612、3.748、3.962、3.488,P交互=0.021、0.030、0.024、0.040)。治疗后30 min,观察组pH值高于对照组;治疗后12 h、24 h,观察组pH值、PaO2、氧合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比较(x±s)
组别nPaO2(mmHg)治疗前治疗后30 min治疗后12 h治疗后24 h氧合指数治疗前治疗后30 min治疗后12 h治疗后24 h观察组6071.39±6.0573.41±5.6385.56±6.4788.94±7.48131.17±4.62135.02±8.73184.97±11.43192.03±13.24对照组6071.82±4.7272.98±5.7681.73±5.5985.94±6.57132.54±5.68134.23±7.49164.52±9.84186.74±12.38
2.3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IL-6、TNF-α及HMGB-1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3 d,两组患儿血清IL-6、TNF-α及HMGB-1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并且观察组血清IL-6、TNF-α及HMGB-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炎性指标水平比较(x±s)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在治疗过程中, 观察组中有4例(6.67%)患儿出现并发症,对照组中有10例(16.67%)患儿出现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22,P=0.15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并发症比较[ n(%)]
NRDS若治疗不及时,可能诱发多脏器功能衰竭,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健康[8]。临床研究表明,NRDS的发生机制主要为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分泌不足而导致肺泡出现进行性萎陷,影响通气及换气功能[9]。因此,给予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可改善患儿临床症状。高晓燕等[10]研究发现,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 NRDS可提高临床疗效,且不增加并发生发生风险。高频震荡通气因具有潮气量小、通气频率高等优势,在获得较好通气质量的同时,可有效地降低高氧损伤、肺容量伤、气压伤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11]。黄向阳等[12]报告,高频震荡通气治疗可迅速改善重症NRDS患儿氧合功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本研究采用牛肺表面活性剂联合高频震荡通气治疗NRDS,结果显示,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采用牛肺表面活性剂联合高频震荡通气治疗NRDS的临床效果优于仅采用单纯高频震荡通气治疗,与其他研究结果[13-14]相似。黄方等[15]报告,高频震荡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NRDS,可改善患儿肺部氧合功能,降低肺损伤发生风险。本研究结果也显示,治疗后,随治疗时间延长两组pH值、PaCO2、PaO2、氧合指数均得到改善;治疗后30 min,观察组pH值高于对照组;治疗后12 h、24 h,观察组pH值、PaO2、氧合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P<0.05)。这提示采用牛肺表面活性剂联合高频震荡通气治疗可更有效地提高NRDS患儿的通气效率,利于血气交换及提高氧合水平。其原因可能为:一方面是由于高频震荡通气时吸气、呼气均为主动过程,可减少动态过度充气,加速气体运动,完成机体供养;另一方面是由于牛肺表面活性剂有利于维持气体交换,提高肺氧合能力,从而改善肺顺应性[16]。此外,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IL-6、TNF-α及HMGB-1均明显降低,并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这提示高频震荡通气联合牛肺表面活性剂治疗可更好地减轻NRDS患儿机体炎症反应,从而减轻肺损伤。
综上所述,与单纯高频震荡通气比较,牛肺表面活性剂联合高频震荡通气治疗NRDS疗效更好,可更有效地改善患儿氧合状态并减轻炎症反应,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