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怡聆 曾莎莎
(重庆市南岸区中医院耳鼻咽喉科,重庆 400060)
眩晕是人体与环境的空间关系的错觉,表现为对所处空间位置定向感觉和平衡感觉障碍,是临床常见的症状。有报道称,眩晕症状就诊患者约占内科门诊的5%和耳鼻喉科门诊的15%[1]。诱发眩晕的疾病涉及到内科、神经科、耳鼻喉科、眼科等,耳源性眩晕是常见的一种,表现为发作时眩晕、旋转感,可伴听力减退及耳鸣、恶心呕吐,包括突发性聋伴眩晕、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等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西医治疗以扩张血管和改善微循环为主,但耳源性眩晕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西医治疗效果欠佳。有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耳源性眩晕可提高临床疗效[3]。耳源性眩晕属中医学“眩晕”范畴,痰浊中阻型为其临床常见的中医证型,《丹溪心法·头眩》曰“无痰不作眩”,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2017-06—2019-03,我们采用眩平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痰浊中阻型耳源性眩晕患者51例,并与常规西药治疗51例对照,观察临床疗效及对前庭症状指数(VSI)评分、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及跌倒发生情况的影响,结果如下。
1.1 病例选择
1.1.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眩晕诊治专家共识》[4]中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Dandy综合征等耳源性眩晕的诊断标准。
1.1.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医耳鼻咽喉科学》[5]耳眩晕痰浊中阻辨证标准:眩晕而见头脑胀重,胸闷不舒,恶心,呕吐,痰涎多,心悸,纳呆,腹胀,倦怠乏力等症,舌淡胖,有齿痕,苔腻,脉濡或滑。
1.1.3 纳入标准 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诊断;年龄18~65岁,性别不限;患者可严格遵守医嘱且能积极配合复查和随访;患者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具有一定读写能力;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和家属对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1.4 排除标准 合并眼疾、肌无力等影响检查正常进行的基础疾病;同时患有中枢性眩晕、主观性眩晕、眼源性等非耳源性眩晕者;对研究药物过敏者;孕期、哺乳期、备孕期或有生育能力但拒绝避孕的女性;有颈部外伤史、听力和(或)视觉严重障碍者;合并脑肿瘤、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颈椎病、心律失常等疾病者;合并卒中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强直性脊柱炎、先天性脊柱畸形、膝骨关节炎等影响站立或行走的疾病者;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精神疾病、认知功能障碍、听力障碍、语言功能障碍、视力障碍等疾病者;平行参加其他临床研究者。
1.1.5 剔除脱落标准 研究过程出现其他疾病需要接受其他药物治疗,可能影响结果判定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需要中止药物治疗者;治疗过程中出现死亡、残疾、失访等情况者;患者强烈要求退出研究者。
1.2 一般资料 全部102例均为我院耳鼻咽喉科的耳源性眩晕住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51例,男19例,女32例;年龄28~65岁,平均(55.93±6.91)岁;病程5个月~7.3年,平均(2.85±1.46)年;突发性聋伴眩晕25例,梅尼埃病14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2例;Morse跌倒风险评估量表(MFS)评估跌倒风险分级[6]:高风险27例,中风险20例,低风险4例。对照组51例,男21例,女30例;年龄29~64岁,平均(55.47±7.24)岁;病程4个月~8.2年,平均(2.73±1.58)年;突发性聋伴眩晕24例,梅尼埃病13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4例;MFS评估跌倒风险分级:高风险25例,中风险21例,低风险5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予常规西药治疗。盐酸地芬尼多片(开封康诺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3260)25 mg,每日3次口服;谷维素片(河南前锋药业科技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3493)20 mg,每日3次口服;前列地尔注射液(蓬莱诺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179)10 μ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每日1次静脉滴注。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眩平汤治疗,药物组成:法半夏、白术、天麻、茯苓、陈皮、枳实、竹茹、蒺藜、菊花、荷叶各10 g,生龙骨、生牡蛎各15 g,炙甘草5 g。日1剂,水煎取汁200 mL,分早、晚2次口服。
1.3.3 疗程 2组均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①2组治疗前后采用VSI评估患者的平衡能力,VSI包括眩晕、恶心、头痛、平衡、头晕、视觉敏感6个维度,得分最低为0分,表示无不适,10分表示症状难以忍受,采用视觉模拟法进行评定,得分越高说明症状越严重[4]。②2组治疗前后采用DHI评估患者的眩晕障碍严重程度对生活的影响,包括DHI总指数和躯体、功能、情绪3个子指数,合计25个条目,每个条目按是、有时、否分别赋分4、2、0分,满分100分,0~30分为轻微障碍,31~60分为中度障碍,>60分为严重障碍[6]。③2组治疗前后采用MFS评估患者的跌倒风险[7],MFS由≥1个医学诊断、步态、跌倒史、认知状态、行走辅助、静脉输液/置管/使用特殊药物6个维度组成,总分125分,<25分为低风险,25~45分为中风险,>45分为高风险,得分越高说明跌倒风险越高。④统计2组治疗前后3个月内跌倒次数。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8]。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和工作;有效:头昏或眩晕减轻,仅伴有轻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无效:头昏沉及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2.1 2组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例
由表1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2组治疗前后VSI评分比较 见表2。
由表2可见,治疗后2组VSI各项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2组治疗前后VSI评分比较 分,
2.3 2组治疗前后DHI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DHI评分比较 分,
由表3可见,治疗后2组DHI各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
2.4 2组治疗前后MFS跌倒风险分级比较 见表4。
表4 2组治疗前后MFS跌倒风险分级比较 例
表4数据经秩和检验,治疗后2组MFS跌倒风险分级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
2.5 2组治疗前后3个月内跌倒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5。
表5 2组治疗前后3个月内跌倒发生情况比较
例
表5数据经秩和检验,2组治疗后3个月内跌倒发生次数较本组治疗前3个月内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
眩晕是机体对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常见的耳源性眩晕约占所有眩晕类疾病的70%左右,严重时伴有耳聋眩晕症、恶心呕吐、听力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9-10]。目前研究显示,常见的耳源性眩晕中,突发性耳源性眩晕与供血不足和病毒感染有关,病毒感染增加了血液高凝状态和供血不足。梅尼埃病则因为内耳淋巴液分泌较多导致患者自主神经紊乱,出现耳微循环障碍。内耳供血异常同样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耳石沉浸的重要因素。因此耳源性眩晕的常见病因为耳部微循环障碍,扩张血管、改善内耳循环是治疗的重要原则[11]。前列地尔是前列腺素E1制剂,可调节腺苷环化酶和磷酸二酯酶活性,激活依赖磷酸腺苷的系列蛋白酶,扩张血管,增加病变部位血流,改善微循环,用于治疗眩晕症[12]。谷维素可改善脑部血流和病变部微循环,盐酸地芬尼多可减弱前庭内部刺激,抑制内耳迷路功能,调节前庭系统功能,从而发挥抗眩晕的作用[13-14]。目前,耳源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西医对症治疗效果欠佳,研究显示,中医治疗各种类型眩晕均有良好效果[15-16]。
耳源性眩晕属中医学“头眩”“掉眩”“眩冒”“风眩”等范畴。中医学认为,眩晕是目眩和晕的总称,以眼花、视物不清和昏暗发黑为眩,以视物昏花旋转或如天旋地转不能站立为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称为眩晕,且眩晕常伴有发热头痛、耳聋耳鸣等症状。历代医家在眩晕的治疗中积累了大量经验,《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曰“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认为饮停心下,水湿中阻,脾胃运化失司,致清阳不能升,浊阴不能降,甚至浊阴上冒,头目不得清阳滋养,加之浊阴上逆扰乱清阳,致使患者苦于眩晕。《丹溪心法》云“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无痰不作眩”,认为肝阳上亢化为肝火,火灼津液,炼液为痰,或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水谷不化,酿生痰浊,痰浊中阻,蒙蔽清阳,发为眩晕。本研究针对痰浊中阻之病机,治以化痰熄风为主,辅以健脾祛湿,和胃利胆。眩平汤由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温胆汤而成,半夏白术天麻汤最早出自《脾胃论》,温胆汤出自《外台秘要》,方中二陈(法半夏、陈皮)为辛苦之药,祛除痰饮,以正本清源;白术甘温运脾化湿;天麻辛温入肝,疗虚风内作而平巅顶之眩晕;枳实、竹茹降火行痰,清胆胃之热;生龙骨、生牡蛎、蒺藜、菊花平肝熄风以镇潜;加荷叶使清阳得升、浊阴得降,使痰与热俱去,则诸症可消;茯苓健脾利湿;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平肝潜阳,化痰止眩之功效。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眩平汤联合西药治疗耳源性眩晕可提高疗效。
耳源性眩晕的治疗目标是通过合适的药物和康复手段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合理评估耳源性眩晕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VSI反映了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和症状改善情况。DHI是对功能、情感、躯体3个方面评估[17-1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VSI和DHI各条目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眩平汤联合西药治疗耳源性眩晕可改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眩晕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跌倒发作指行走或站立状态时,无任何先兆的情况下突然落地,发作后无并发症状即可马上爬起继续走路的现象。跌倒发作易导致耳源性眩晕患者头部或肢体受伤,老年患者因为身体功能减退,协调功能减弱,甚至可能导致颅脑损伤及骨折等严重并发症,多次跌倒发作则可导致患者焦虑、恐惧,影响其生活质量[19]。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MFS跌倒风险分级和3个月内跌倒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眩平汤可降低耳源性眩晕患者跌倒风险,减少跌倒发生次数。
综上所述,眩平汤联合西药治疗痰浊中阻型耳源性眩晕可减轻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跌倒风险,减少跌倒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