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宜兴市周铁小学 王 霄
四年级有一节课是《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我在上课时发现学生对于射线的特征掌握得还不够牢固,于是灵机一动,就拿出了一块红外线激光手表,开展了教学活动。
师:“这手表射出的光线可以看作是一条射线。(把手挡在前面)射线能拐弯之后射到墙上吗?”
生:“不能!”
师:“说明射线是……”
生:“直的!”
师:(继续展示手放在手表后面,没有红点呈现)“我们能看到射线从后面出来吗?”
生:“不能!”
师:“说明射线是……”
生:“朝着某一个方向射出的!”
师:(然后将激光照到墙上)“我们看,射线能照到这一堵墙,也能照到更远一点的,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再远一点的墙也能照到,说明射线的长度是……”
生:“无限的!”
……
拿着激光手表开展教学,这种新奇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个个的注意力十分集中。这样的演示不仅突出了射线的几个特征,还给教学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真可谓是事半功倍。
还有一次,我教《可能性》这一课时,在一个口袋中放入4 个黄球和1 个红球,让学生上来摸球感受一下摸到这两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谁大谁小。我原本想让多数同学摸出黄球,少数几个摸出红球,从而让学生理解摸出黄球可能性大。谁成想一下子叫上来五六个同学都没能摸出红球。这时候如果继续喊大堆学生上来摸球的话最终肯定会摸出红球,但是把大把的时间花在这上面就显得有些不值,于是我就安排一个学生摸放多次,每次都重新洗牌。经过多番波折,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了摸出红球和摸出黄球的可能性的大小。教学目标是达成了,所花的时间也并没有大大超出预设。
像这种课堂上的小概率突发事件往往会打乱老师最初的部署,只有老师冷静下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找到最合适的教学方式。
在一次课上,我让学生预习书上的“你知道吗”,这部分的内容是这样的:“ 放风筝比赛统一用30 米长的线。在测量高度时只要将风筝的一端固定在地面上,然后测量风筝线与地面的夹角,夹角越大,风筝越高。 ”学生在读完之后纷纷表示不解:当夹角从0°增加到90°时高度是越来越高的,但是90°往后却是越来越低。下面是附上的草图:
带着这个疑问,引发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换作是你,你觉得怎样表达更合适?”经全班交流之后,得出统一看法:夹角越接近90°,高度越高。
我对他们的观点给予肯定: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正确,书上的那种说法是当风筝线与地面所成角是钝角时,量的就是相邻的那个锐角了,所以风筝线与地面的夹角是始终不超过90°的。在这种情况下,两种说法就是表达的同一个意思了。
学生恍然大悟,我顺势开导:“咱们的教科书也是人编的,虽然多次审核,但是也不能保证一定就没有错误。当我们看书的时候,遇到有疑问的地方千万不能盲目地相信,而是要持有怀疑的态度,通过自己的知识去分析。将来某一天如果你们有能力去编写教科书,你就说风筝线与地面的夹角越接近90°,风筝越高也是可以的。”学生哗然,很是激动。
是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或许有的问题看起来是那么的幼稚,但是老师千万不能扼杀学生的这股质疑能力。在一次次的质疑声中,学生和老师才能有更长远的进步。
在这个时候,一个学生高高地举起了他的小手:“老师,我还有更加简单的方法。您不是一直让我们多画图去理解题意吗,这一题就可以通过画图解决。”这一位学生的回答完全出乎我的预料,因为这个问题的解题思路可以说是另辟蹊径了。对此,我给他大胆表现的机会,根据他的回答顺势给出了示意图:如图
原先长方形为ABDC,变化之后的长方形为AB’D’C’,可以从图中看出原先长方形是占4 份,变化后的长方形占9 份,变化后面积是变化前面积的 。
对于这位同学的表现,我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希望每一个同学遇到问题都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相信,这对于孩子们今后的学习成长或许会有一些影响吧!
课堂上的即时生成是宝贵的教学资源,也是整个课堂的闪光点所在之处。教师就应该好好珍惜这一份不被安排的感动,让课堂动起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态可说是千奇百怪绝不为过。这与他们的认知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的学生解题时倾向于深思熟虑,错误较少,但是解题速度很慢,属于沉思型的认知方式;有的学生一看到题目就开始动笔,解题速度很快但常常出错,属于冲动型的认知方式。这两种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针对不同的认知方式,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如:对待沉思型认知方式的学生,可以多对他进行限时测验,时刻提醒他对时间的紧迫感,使他的认知不过于深思熟虑,因为过分的深思熟虑就是犹豫;对待冲动型认知方式的学生,可以让他在每次解决问题时圈出已知信息中的关键字词,并且要养成验算的习惯。
以学定教,将课堂交给学生,让课堂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