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藤野先生》学设置线索

2020-08-20 10:14何子芳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20年4期
关键词:仙台藤野胡同

何子芳

导言

刘白羽说:“生活五花八门,色彩斑斓,可是你要从中理不出个清晰的线索,得不出个明确的概念,也就无法概括,无法结构,也就不能用具体的形象把生活中真正深刻的东西表现出来。”一篇好的文章,除了用精美的语言打动人外,还需拥有清晰的思路,明晰的行文脉络,才能将纷繁芜杂的现实生活清晰地呈现给读者。而线索是记叙文、散文创作中经常涉及到的内容,也是贯穿多个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统一体的关键。今天,我们就以鲁迅的《藤野先生》为例,来学习写作中线索的设置技巧。

《藤野先生》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一篇叙事散文,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回忆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恩师,时间跨度长,地点跨度大,材料选择多,但因为作者巧用线索贯穿,整篇文章前后连贯,浑然一体,请看——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

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人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思路分析

在文章中,为了让材料有机结合,作者运用双线结构组织材料,即一明一暗。明线写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以“我”为线索人,写“我”在日本留学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在东京,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我”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我”的忧国之情,是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我”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是“我”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关系。这条线以“我”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所以线索明晰。抓住了这条线索,作者在日本的经历便一清二楚;抓住了这条线索分析材料,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换读者也都会一目了然。

暗线指潜藏在材料之中,贯穿材料的线索。在古代的文学评论中就有“草蛇灰線,伏脉千里”之说。作品开篇写作者对清国留学生以盘结辫子为荣、整天浑浑噩噩的失望、厌恶,再到旅途中记起“日暮里”“水户”两个地名,勾起了忧国忧民的忧伤,再到仙台时受到优待的感受,然后重点写了感激藤野先生的原因,是藤野先生正直、严谨,没有民族偏见,最后因为“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激发了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使他定下了立志报国的决心,最终离开了仙台,离开了藤野先生,文末还写了藤野先生对自己别后的鼓舞。这条线索作者在文中并没有直接点明,但阅读材料,我们却能感受到有一种情感潜藏,那就是强烈的爱国情感,也正是这种情感的潜藏,文章才会深深地感染着读过它的人们。

概而言之,整部作品中,作者明写见到藤野先生的前后过程,暗中隐藏着自己深深的爱国情感线。这两条线在最后交织,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化为爱国奋斗的勇气和力量。这样文中涉及地点虽多,材料虽杂,但多而不杂,杂而不乱,交叉、重合,相反却更好地实现了传情达意的目的。

技法讲解

所谓线索,就是贯穿于整篇文章的思路,脉络。一堆散乱的珍珠,只有用彩线穿起来,才能成为珍贵的项链。同样,叙事性文章也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或故事串联起来,这样,叙述才会条理明晰。写作中要运用线索贯穿,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文章线索:由于题材的差别和写作思路的不同,叙事性文章的线索是多种多样的。有以时间发展为线索的,如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有以空间转换为线索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以具体的“物”为线索的,如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还有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如鲁迅的《故乡》。更有像鲁迅《藤野先生》这样两线或三线交叉运用的。采用什么样的线索,要依据文章的内容和表达的主题而定。写作时要认真分析材料,把握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力求做到“用一根思想的红线穿起生活的珍珠”;也可以先确定线索,然后以此为基础向外发散思维,搜罗素材,这样选取的材料也会贯穿在线索之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要富有匠心地突出文章线索:文章的线索选定后,为进一步突出这条贯穿全文的“红线”,我们常要借助一些细节来凸显。如上文,作者开头写东京见闻,日暮里感悟,这些都是为写藤野先生作铺垫的。正是突出了对东京失望,所以才到仙台;到仙台才遇到了藤野先生,了解了这个人物;最后回到北京,在灯光中思念藤野先生,瞥见他的照片,便增加斗争的勇气。全文以“我”的经历贯穿,以地点的转化为转移,“我”是参与者、见证者和推动者,每一个事件中“我”都有感悟和思考,这样,文章便有条不紊地展开,形成有机整体。一般而言,写作中要铺设线索,可以在开头简明扼要点一笔,中间重点叙事交代,结尾处再点,以呼应开头,强调这条线索。有时为了进一步突出,文中可以进行多次反复强调,这样线索才会更彰显。

佳作示例

怀念那条胡同

宋丹丹

推开记忆的闸门,走进如烟的往事。眼前依旧是那条饱经岁月磨砺的胡同——那条承载着我快乐童年的胡同。

喜欢走在胡同里,嗅着泥土的芬芳;喜欢在胡同里奔跑,去追逐风儿的脚步;喜欢雨后在胡同里,让心情一直平静下去;喜欢胡同的甜蜜,温暖,热闹。

夏天,大家拿着扇子与板凳相约在胡同里。习习的晚风吹拂着沾染了青苔的檐角,传来了屋檐下熟悉的燕叫,大人们在石砌的路上下棋,打牌,唠家常。小孩子们则在一旁捉迷藏,踢毽子。有时,还会有情侣手牵手在胡同里漫步。置身在这样的环境里,你能感受到的只有温暖与甜蜜。

秋天,天气有些转凉了,街上的人也渐渐少了起来,可这条胡同依旧是热闹非凡。隔着很远就可以听见胡同里小商小贩的叫卖声,那婉转悠扬的叫卖声经胡同放大,贪吃的孩子们早已嗅到了胡同里弥漫着的瓜果的香味,这时都在蠢蠢欲动,拉着父母往胡同里跑。

冬天,小胡同又是另一番景象。一夜醒来,小胡同像披上洁白婚纱的新娘,又像是粗心的主妇泼洒的面粉,弄得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吱呀”一声打开大门,便撒开脚丫子,闯进这个美丽的童话世界。滚雪球、堆雪人、打雪仗,你一个,我一个,他一个,飞过来,掷过去,一张张冻得紫红而又写满兴奋快乐的脸庞,在冰天雪地的胡同绽放欢笑。孩子们追逐着,打闹着,雪团留在身上,落在头发上,掉在脖颈儿里……哪管远远地传来的家长的责骂,只是心不在焉地应付着说,不冷,不冷……

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胡同再也没有了往常的吸引力。夏天的人们宁愿窝在家里看电视,却再也不愿踏进胡同半步。秋天,小商小贩的叫卖声早已消失了,取而代之的两旁商店喧嚣的歌曲。冬天,孩子们缩着手,跺着脚板,心里骂着的该是这鬼天气了。

胡同,你到底怎么了?

沿着熟悉的路线我再次来到那条胡同,可是眼前却再也不是那熟悉的景致:胡同旁边那青砖的屋子没了,取而代之的是林立的商店和超市;那青石板的小路也没了,换成了一条用沥青铺成的沥青路;路旁停放着一辆辆高级轿车,氤氲着青苔香气的小草没了,代之的是随处可见的垃圾。这就是我熟悉的胡同?这就是曾留有我童年印记的小路?看看川流不息,忙忙碌碌的人们,我茫然若失,我的胡同还能再回来吗?

我垂头丧气的往回走着,忽然心底传来一阵声音:孩子,别灰心呀,回头看看!我缓缓转过身去,却惊奇地发现前面依旧是让我魂牵梦绕的胡同。“这是不久后的将来,你的胡同会回来的,一定会的——”声音再次响起。

“是的,我也坚信,我的胡同一定会回来的!”我朝天空大喊。

点评

本文是一篇借景生情的叙事性文章,小作者以胡同为载体,以过去和现在時间的变迁为线索展现小胡同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反映我对生活的发现和感悟,真切自然,富有责任心。一条胡同,串起了童年的记忆,将散乱的素材依照夏秋冬的顺序推出,条理清楚。另外,“胡同”

二字在文中出现达二十几次,在反复的出现和强调中,文章脉络更加清晰,线索更加明朗。

猜你喜欢
仙台藤野胡同
江铭鼎
鲁迅念念不忘的藤野先生,后来怎么样了?
三仙台
藤野先生谈鲁迅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
Preserving and Honoring Beijing’s Hutongs
胡同凶案
东明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