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勇
俗话说:“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有些作文读起来味同嚼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考生选材陈旧、呆板。而我们知道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只有血肉丰满,文章才能够光彩照人。一篇文章的选材是否得当,直接决定文章的成功与否。
真题回放
2019年福建中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成长路上,我们不断迎接挑战,努力完成各式各样的作品。这些作品或有形或无形,都是我们成长的印迹,也许其中就有自己心中最好的作品,也许最好的作品还在追寻的路上。
以上文字给你什么联想和感悟,请以“最好的作品”为标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符合文体;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考题透视
2019年福建中考作文采用“材料+命题”的命题形式,关注考生的成长与发展,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的题材,学生不会无话可说、无情可陈。
命题作文的审题非常重要。先要审读标题。“最好”指“最佳”“好到极点”,强调了“作品”的价值。而最关键的字眼是“作品”,“作品”指什么?“作品”本义指“文学艺术创作的成品”,它可以是有形的,一幅画、一篇文章、一次小制作均可,作文可以围绕一次有形的“作品”展开叙述;除了有形的“作品”,我们还可以写“无形”的作品,比如成长过程中养成的优良品质,或成长过程中的某种收获或体验……所以在下笔前,先问自己几个问题:“最好的作品”是什么;“最好”的原因有哪些;要认真琢磨“如何完成最好的作品”;这作品承载了自己怎样的人生体验等。
要怎样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最好作品”?如果选择有形的“作品”,可以将一次创作作品的过程写得跌宕起伏,以一波三折的文势吸引读者;如果选择无形的作品,则要凸显出自己的独特感悟,比如童年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梦想,自己执着追求,不畏艰险,虽然愿望没有实现,但前行的路上,收获了比结果更重要的东西——成长的历练,这样的感悟,因为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往往会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至于文体,写作要求中有明确的限制,只可以写记叙文或议论文,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特长来决定。如果考生长于议论、说理,且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写一篇议论性文章也是不错的选择。如可以阐述“世界上没有最好的作品”“最好的作品,永远是下一个”“奉献,依旧是时代最好的作品”等等。
技法点拨
材料的新颖和独特能让人感觉耳目一新,这样的文章理所当然招人喜欢。那么作文选材如何尽可能新颖、独特、别致呢?
一、与时俱进,撷取时代“浪花”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除了要从自己日常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还应该学会从社会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要紧跟时代步伐,倾听时代的呼声,把握时代的脉搏,用全新的眼光去审视生活,做到与现实生活息息相通,才能有新的感受、新的发现。如满分作文《这才是青春》,就取材了年度特别火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以冠军得主武亦姝的事例来表现火热的青春。而除了列举武亦姝的事例,文章还写到清华大学的颜宁、奉献西北建设的华裔女孩姜吉榕,以现实中的鲜活人物,增强文章的新鲜感和时代感。
二、巧用课本,宝库里寻奇珍
有些考生没有广泛阅读的习惯,平时也缺乏对生活素材的收集和整理,写作时因为无素材可写而烦恼。其实,课本就是一座极为丰富的素材宝藏。可以从课本中选择曾经让我们深深震撼、感动过的精彩事例或熟知的旧材料,从独特的角度切入,在别人意想不到之处挖掘出新意,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例如2017年浙江湖州中考作文《有资格哭的孩子更强壮》,考生选材于课文《再塑生命的人》,开篇点出自己“聋哑人”的身份,接着用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展现了自己从孤寂无奈到恐惧愤怒再到清醒豁然的心路历程,篇末点明身份。课文素材的巧妙化用,让人有豁然开朗而又熟悉亲切之感。
三、转换视角,选材推陈出新
生活中素材的内涵往往是丰富多彩的,有的材料看似陈旧,但如果能从新的角度来点化、引申,用来表现新的主题,也能出奇制胜。
如2018年河南卷满分作文《最懂我的那个人》,大多考生从生活中选材,有位考生另辟蹊径,将史铁生和地坛变换了角色,将“地坛”人格化,从地坛的角度来写人,将二者融为一体,写出了对生命的思考这个宏大的主题。因为变化了角色,读来亲切自然,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可见,写作文,同学们不应该单单局限于从主角的角度進行记述,还可以从配角的角度来展开描绘;不单单可以站在人的角度展开评论,还可以站在物的角度抒发感想。
四、移花接木,旧瓶子装新酒
读与写是紧密相连的,在平常的阅读过程中,我们一定积累了一些诸如名人名言、逸闻趣事、民间传说等素材,如果对自己熟悉的几个素材进行压缩,然后将其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表达某种新的思想。这种写作迁移的方式,我们就叫它“移花接木法”。例如优秀习作《任性,不仅仅是享受》:
任性,如陶渊明。
是否还记得那“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五柳先生?……你本可享官场的俸禄,博得个封妻荫子,可任性的你最终还是选择了辞官回乡……
任性,如太白。
是否还记得那“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的任性诗仙?……你怀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壮志,任性地走进了大自然……
任性,如朱自清不吃美国的救济粮;任性,如闻一多拍案而起;任性,如钱学森决然回国……
这位考生运用了素材移花接木的方法,巧妙地使用手中的素材有序地“嫁接”,让旧素材重发新芽,长出新枝,有效地表达“任性,不仅仅是享乐”这一主旨。
五、反弹琵琶,化腐朽为神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待同样的事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行文写作中,同样的事物,不妨运用逆向思维,对素材的内涵加以延伸发掘,从反面的角度对素材进行重新使用。如满分作文《向东施学习》的精彩片段:
故事的结尾并没有人知道你的结局,或许压根就不会有人在意。可我相信拥有无限勇气的你肯定不会丧失信心,还是会保留你那份勇气,过你想过的生活,即使不被人认同。
也许有人会说,你是因为忌妒才去模仿的,而我想替你说句公道话,因为即使是忌妒,你也勇敢去做了,不是吗?而每个人做事只要不危害他人,那样有勇气就值得肯定。
现实生活中总有人缺少勇气,一直畏手畏脚,终是随波逐流。而且这种人往往一直观察着别人的行为,等到别人出手了,表现了,勇敢以后,他才仰天长叹,抱怨自己怎么不再勇敢一点。
“东施效颦”是一个被用来做反面教材的老故事。但这位考生逆向思维,反而肯定东施效颦的勇气,要向东施学习。这种反弹琵琶的写法,收获了阅卷老师的青睐。
佳作工坊
最好的作品
一考生
什么样的作品,才算得上最好的作品呢?恐怕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生在世,总要留下自己最好的作品。不过,这个最好的作品究竟什么时候能够完成,恐怕没有几个人能提前预料到。
“你退后,让我来!”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中士杜富国说。早些年,父亲想让他去学一门技术,但他一心想当一名保家卫国的军人。2010年,19岁的杜富国如愿成了一名扫雷兵。2018年10月11日下午,杜富国带着战士艾岩在扫雷作业时发现一个加重手榴弹弹体,他一边冲上前去,一边招呼同伴撤退。这一句话语没有预演,而是内心世界最直接的表达。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人们见识了杜富国所交出的最好的作品。
“保民,保民,就要保人民群众的平安。”同样令人钦佩的还有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县无极镇东中铺村退伍军人吕保民。2018年9月8日,无极镇东中铺村菜市场早市上发生了一起持刀抢劫行凶案件,人如其名的吕保民身在市井,未曾放下心中豪情;曾经军旅,岂容兇残歹徒闹事横行?尽管在与歹徒搏斗过程中身中5刀,但他表示:“以后遇到这种事,我还会挺身而出!”面对持刀歹徒,人们见识了吕保民所交出的最好的作品。
“只要人类需要、国家需要,再艰苦的科研也要去做。”秉承着这种认识,在别人眼里早已功成名就的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钟扬无惧高原反应,16年来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行路50万千米,为国家种子库收集了4000万颗植物种子,最终将生命献给了自己最热爱的事业。“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你喜爱的藏波罗花,不求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它让人们见识了钟扬所交出的最好的作品。
可以说,失去了双眼与双手的杜富国,身中5刀后经紧急抢救脱离生命危险的吕保民,将生命定格在53岁的钟扬,他们都在关键时刻,用自己的行动交出了最好的作品。在这些人的心目中,最好的作品就在于为了他人,为了民众,为了国家,理应竭尽全力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而依然无怨无悔!
在很多考生将“作品”表现为自己的成长故事时,该文章将“作品”定义为“为了他人,为了民众,为了国家,理应竭尽全力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能有此立意,可谓深远可贵。更可贵的是,考生能娴熟地运用事实论据来论证观点,而且所选事例均是时新素材。杜富国、吕保民、钟扬这些时代先锋的事例,很好地阐述了观点,因为时新,文章更有时代气息。以此看出小作者平常素材积累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