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景
[摘 要] 以成果为导向,以实训推动专业教学是切实落实以学生为主体、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的有效途径。以软件技术专业为例,从IT行业就业岗位及职业能力分析入手,重构模块化课程体系,探索“1+X”证书与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融合途径,构建基于学习成果的多维度学业评价体系,开展成果导向课程改革实践,是成果导向教学改革的一次有力实践。
[关 键 詞] 成果导向;课程体系;软件技术;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52-0186-02
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在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且亟待改进。
一、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之痛
(一)学生对项目开发整体驾驭能力差,实践技能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软件开发行业自身特点,所需技术相对较为抽象、对从业人员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两极分化严重,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掌握不理想,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结合,虽然专业课程教学已经开展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程改革多年,但效果一直不十分理想。
(二)课程内容相对行业技术发展较为滞后
IT行业发展迅猛,新技术层出不穷,专业课程体系更迭及课程内容开发与技术发展速度相比出现滞后的现象。虽然在行业企业调研过程中,企业更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及技能基础的掌握情况,但部分已经被企业逐渐淘汰的课程内容仍然存在。
(三)课程体系中对职业习惯及素养养成的内容有待加强
目前,课程体系中针对软件行业的职业规范、常用工具的课程内容未能与现阶段行业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对接。
二、基于成果导向的课程体系重构
(一)确定专业三级能力
经过广泛的行业企业及毕业生调研,将软件技术专业面向岗位确定为软件开发、Web前后端开发、软件测试、软件技术支持及运维等,并据此确定专业基础、核心及拓展能力。其中,专业基础能力确定为程序设计能力、网页设计能力、数据库基础应用能力、操作系统使用能力及开发过程工具使用能力;核心能力确定为数据库设计与应用能力、Web前端开发能力、Web后端开发能力、移动应用开发能力;拓展能力确定为软件测试能力、系统运维能力、新技术运用能力等。
(二)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设置分类分层
软件技术专业涉及的技术多且更新快,在课程体系重构过程中,根据学生需培养的关键能力、技术的内在衔接关系及在能力培养中发挥的作用,将原有课程进行整合,形成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的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夯实程序设计、前端开发、Web开发基础;构建以数据库设计应用、Web前端开发、Web后端开发、移动端开发为四大核心的专业课模块;设置系统及工具应用、知识拓展、工程实践、拓展证书、新技术拓展等五大拓展模块,拓宽学生的知识及技术面,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了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在Web后端开发及移动端开发模块中设置不同的技术方向,根据学生的技术水平进行自主选择,进行课程层面的分层;在课程内部,实施学习成果分级,每个学习成果规定基本达成度,学生可以在完成学习成果过程中进行功能的添加或实现难度的提升;另外,通过实战项目、卓越工匠班、社团、大赛等多种形式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卓越开发人才。
(三)课证融通,“1+X”证书深度融合
为顺应IT行业对Web大前端人才的需求及威海及周边区域IT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结合“1+X”证书Web前端开发试点工作要求,在课程体系中加大Web前端课程的技术覆盖面及课时量,将Web前端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初中级内容有机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数据库设计应用课程涵盖Web前端开发中对于MySql数据库应用的要求;Web前端开发课程涵盖了标准中HTML5、JavaScript、JQuery、Bootstrap等前端开发技术;Web后端技术中的PHP方向课程针对标准中动态网页开发技术;移动端开发部分则针对HTML5移动端开发技术。同时,在专业拓展课程中开设证书拓展模块,以弥补Web后端技术及移动端开发分层次教学带来的证书考察内容覆盖不全的问题。
(四)课程内容技术衔接,学习成果链式递进
课程体系中,每门课程中包含的模块课程,在技术上相互衔接,递进展开,有着很强的前后续关联。在学习成果的设计上,采用了以完整的主项目载体,辅以其他项目载体为补充。
主项目载体选用具有行业代表性的电子商务系统,围绕着电子商务系统开发,针对每门课程所涉及的技术进行功能及达成目标拆解,前一门课程的学习成果是下一门课程学习成果达成的基础,形成学习成果链。经过课程学习的推进,不断进行项目迭代,最终形成完整的电子商务系统。通过这种成果链的方式,能够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技术的差异及优势,深刻体会技术之间相互关联。
(五)构建“四实”评价体系,形成学生能力闭环培养
评价与反馈是学生能力培养中的重要环节。项目组从“实理、实训、实战、实习”四个方面出发构建了专业学业评价体系,将课程体系中的所有课程分为理实一体类及实战实习类,理实一体类课程从实理和实训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分别关注学生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的掌握水平,实习实战类课程主要包括校内生产性实训及顶岗实习,主要对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在评价标准中,理实一体类课程根据课程的特点设置不同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过程性考核、学习成果考核、终期技能考核等,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学习成果达成、理论与技能兼顾,具体评价点及评价标准对接技能证书标准,突出代码调试能力、代码规范等企业关注的基本职业素养的考核;实战实训类课程考核则直接由企业参与评价,引入企业评价指标。通过开展行之有效的课程及学业综合评价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评价反馈机制,使人才培养过程形成从培养目标确立、课程体系构建、成果导向实施到评价、反馈、改进这一首尾相接、有始有终、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闭环培养过程。
三、成果导向课程改革实践
软件技术专业在2018级中开展成果导向课程改革实践,并在2017级开设相关课程的班级中进行了成果链式的项目衔接的尝试。
从实践情况来看,成果导向的课程改革使每门课程需要达成的学习成果明确,学生学习目标明确,也同时明确了课程评价的基本标准,有效解决了原来过程性考核随意性大,各班级之间考核结果不统一的问题。成果链式的项目衔接实践在前后端技术衔接中也发挥出了明显的优势,学生不断通过技术课程学习改进项目,在多次迭代后形成完整实现前后端功能模块的Web项目开发,在项目迭代过程中,明确了各种技术在开发中的实际应用场景及各自的优势,解决了原来课程教学中每门课程做一个并“不完整”的项目,对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不深入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结语
基于成果导向的课程体系重构,改善了目前课程体系中学科体系痕迹严重,课程之间相互衔接沟通不够的问题;从能力培养入手,关注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强化了学生实践技能培养。通过明确课程教学成果,将课程教学目标具体化,统一课程教学达成度,通过实践表明这是提升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邢红梅,李雷孝,王慧.基于OBE理念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智库时代,2019(48):225-227.
[2]贾凤利.成果导向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应用[J].南方农机,2019(22):102.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