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浩 王金香 梁颖 卓菊
[摘 要] 近年来我国药品安全问题偶发,药品安全法制尚不完善,技术支撑体系不健全,专业技术人员配备不足,执法力量薄弱,药品监管能力相对滞后,在当今社会下,药品安全已经成为广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难题。结合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建设经验进行探究,提出以构建实践教学能力及理论教学能力等双能力融合为基础的教学标准策略。
[关 键 词] 双能力融合;药品质量;安全专业;教学标准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52-0168-02
由于我国药品安全问题偶发,药品安全已经从产业问题上升为民生福祉问题,社會公众和媒体舆论对药品安全问题提出“零容忍”。药品安全监管形势的严峻及行业门槛的提高带动了对受过正规药学专业教育,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药检人才的旺盛需求,也对行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学生不能在较短时间内胜任一线岗位的工作要求,企业往往还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时间对毕业生进行岗位培训,造成了时间和资金的浪费。这一形势对当今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令高等教育实现自规模追求向质量追求的转变,当今的高等职业院校需以药品质量和安全专业为出发点,打造与培养一个身兼双能力的教学团队,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标准简述
教学标准是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根本依据,教学标准在教学文件中主要体现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等。目前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教学基本条件(含师资、教学设施、教学资源及教学保障等内容)。其中,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结果,需要通过人才需求调研等进行确定,课程设置和教学条件等是实现结果的过程规定,需要对专业对应的岗位的职业能力、技能、知识要求等进行调研、分析,从而确定教学课程体系与具体内容,并对教学实施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才能达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目的。
二、现行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标准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专业名称的改变致使专业内涵发生了变更
2015年,我国教育部门针对药物安全问题将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目录内药物分析技术、药物质量检测技术专业正式更名为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名称的变更对该专业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其内涵范围要比过去药物分析技术专业更宽,涉及的知识范畴、技能范畴也更广泛[1]。原本该专业仅仅涉及对药原料与辅料以及制剂、中间品等方面的控制与检测,而名称改变,如今的新专业却涉及药品生产、运输、储存及合理使用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在原本“药品质量”的基础上增加了“安全”方面的内容。不难看出,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科技及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内的许多专业突破了以往的专业极限,在以往传统专业的基础上扩大了知识面,但专业内的教师队伍却并未得到扩充,直接导致专业教师需重新学习一门或几门新学科,不完整的教学团队对教学质量产生了影响,令专业难以达到培养专业人才的目的。
(二)教学标准中缺乏信息化教学内容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学领域正在发生变革,信息化教学已成为一种必需的教学方式。信息化教学技术如何体现在教学过程、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条件中,目前尚未在教学标准中有所规定,需要进行研究、实践[2]。
(三)教育仍缺乏实践性
在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中,实践的重要性远远高于理论知识,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实践能力本就是培养人才时需遵循的核心。当然,这也并不是说理论不重要,只是为了满足职业的需求,在对高职学生进行教学时,该专业应讲求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举例而言,在药品质量检测及其在库养护、用药等方面的知识都需“由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且由于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较快,若不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仅凭一个或几个教师的学习,难以保证高职院校内的教育紧跟当今企业的需求。而为解决这一问题,各大高职院校应当在校内实施校企共建的方案,吸引企业内的专业人员与学院内部教师组成教学团队,方才能够将新技术与校内原本的教学标准与内容进行融合,提升专业内学生的实践能力[3]。
(四)三二分段教学制度衔接问题
随着中高职三二分段制的实施,许多高职院校以针对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始招收三二分段学生(即由中职学生在校学习2年获得高职毕业证),但由于培养时间仓促,且许多在中职阶段已经学习过相关课程的学生理论不够扎实,如何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避免课程内容重复,同时又兼顾到不升学的中职学生的就业,但又能较好地进行中高职衔接,保证学生良好的培养效果,是当前难以解决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4]。
(五)教师团队中存在的问题
1.对主讲教师依赖性较强,技术的革新对教师本身的知识要求提高
专业建立后往往仅依靠核心课程的几位教师孤军奋战,其余教师积极性较差,不同课程间的教师交流较少,进而导致专业内学生理论知识“缺斤少两”,其中部分科目成绩较为优秀,其余科目成绩平平,最终在实际应用时出现了理论断层。且当今社会下药品检测领域检测技术、检测方法、检测要求方面均出现了革新,因而对专业内教师的个人知识储量要求也随之水涨船高,但人力始终有限,若不对教师进行划分,针对性地令教师对新技术、方法及要求进行学习,专业的教学终将被“现实”甩在身后[5]。
2.教研室内缺少自主权,院方缺少相应的奖惩制度
专业内的教学往往都严格按照院校或学院制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授课,而院方领导阶层又缺乏对该专业的了解,进而导致专业教师主动性及影响力下降,且随着专业名称的变更,专业教师的工作量增多,但校方却未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教师内部“同薪不同工”,对教师的积极性也产生了少许影响[6]。
三、基于双能力融合的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标准构建对策
(一)推进校企合作的新教育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
我国医疗事业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国内药品标准不断提高,致使医药行业对QC等类型的岗位要求日益严格。如是环境要求学校在对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进行教学时需紧跟当今医药企事业单位的脚步,但问题也由此而来,由于高职院校专业众多,校方难以将大半资金投入该专业中使用,而专业内仪器、技术等方面缺少资金的支持,自然缺少了些许先进性。针对这一问题,各大高职院校必须舍弃以往的教学理念,本着以就业岗位、职业能力及学生素质为重的心态建立新式“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具体实施时,校方可于寒暑假期间组织学生去往当地药品生产企业或质检部门进行实習培训,以增强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除此之外,高职院校也可邀请医药行业的专家与校内教师组成专业教研组,编撰符合岗位要求的药品质量与安全课程标准与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行业调研、企业调研、学校调研及毕业生调研,分析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这一新的专业名称所对应的人才需求及培养规格要求,明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目标、师资队伍、实习要求和实践条件等,从而建立本专业可行性强的教学标准。在教学标准实施一段时间后,教研组需对课程学习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较难掌握的知识进行分化或简化,加强专业内各学科的串联,并通过企业可为学校提供的实践机会进行实训教学,通过实施不断归纳出课程标准中的缺陷,通过不断实施与查漏补缺提高教学效果。
(二)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所谓混合式教学,即将以往各大高职院校普遍使用的传统“线下”教学模式与基于当代信息化技术而衍生的“线上”教学模式进行有机结合而诞生的新型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在于学生不必受到时间与空间、教学资源的限制,从以往的纯“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在对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进行教学标准的构建时,基于双能力融合,“线上”模式的教学正是将“实践能力、教学能力”完美融合的密钥,以往难以聘请专业人才至学院的难题迎刃而解,通过当今线上教学常用的“微课”等方式,相关专家可随时随地开讲,且学生本身也不再受课程时间的限制,若有不懂之处,随时都可以对“课件”进行回放,最大限度地放宽了实训操作的限制。下课后教师也可通过互联网对作业进行在线发布,通过在线监督与交流提高专业教学效果。
(三)构建“学训”交互的实训模式、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药品质量与安全是非常注重实践性的专业,其核心岗位技能在于药品的质量检测,由于该岗位关系着人民的用药安全,因此在实践技能的锻炼方面至关重要。在实际教学时,学院应当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技能培养的原则,构建“学训”交互的实训模式,实训内容主要包括原料药、常规剂型等全检验,借实训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及药品质量观念。除实训模式的构建外,高职院校内传统的考核模式也已无法满足新型教学标准的需求,需根据新型教学标准制定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体系,科学、合理地对学生的成绩做出评价。其中,结果评价应当包括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两类,而过程评价则应包括出勤率、课堂互动情况、作业以及学生创新等。通过实训模式与考核方式的变革,可令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从根本上缓解了教学团队的压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三二分段教学“衔接”
为对三二分段教学实现最大限度的衔接,高职院校与中职院校应当携手合作,共同建立一个“双师型”教学团队,令该团队共同参与教学课程的开发,若有条件,该团队还可在中职及高职院校中同时任职授课,具体实施时,高职与中职方可聘请药学行业内实践能力及教学能力兼备的工程人员或专家教授作为校内兼职教师,从课程与教学双领域实现完美衔接。
总之,我国向来主张“教育强国”,而为迎合国家的发展、实现“职业办学”的特征,高职院校应当在教学思维与标准方面做出创新,构建双能力融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以教学能力及专业能力为根基,构建新式教学标准,提高药品质量与安全乃至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浩,梁颖,王金香,等.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学团队建设:价值包容与实现途径:以我院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11):33-34.
[2]宋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实践与探索[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9(10):38.
[3]曹佳,侯芳菲,房静,等.高职制药类精品资源课程服务社会的研究[J].天津化工,2019,33(5):56-58.
[4]沈岚,王志,张彤,等.“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中药分析学教学思路的转变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6):9-10.
[5]方丽波,刘修树,付恩桃,等.高职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9,40(3):370-372.
[6]魏明斌.校企结合模式在微生物检定技术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黑龙江科学,2019,10(9):82-83.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