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敏洁
[摘 要] 以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效性为目标,在顺应互联网的发展和新媒体工具高频使用的背景下,剖析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效性指明了新的研究方向,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授课形式和内容,真正实现思政课的新质变。
[关 键 词] 新媒体;思想政治;高职院校;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52-0106-02
一、前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愈发加快,高职院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和引导的任务迫在眉睫。新媒体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颠覆了学生对传统学习方式的认知[1]。从新媒体的角度出发,将思政课的教学进行改革,才能够真正做到思政课程走入学生的心中,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现状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不到位
新媒体带来的是信息的互通,而信息不对等的壁垒一旦打破,人人都是“媒体人”,人人都能够成为“媒体人”。在如此环境下,大量的信息混入大学生的视线,鱼龙混杂,鱼目混珠。截至2019年,我国总域名数量高达5000多万个。其中,“.CN”域名数量为2243万个。[2]大学生成为新媒体巨大的使用群体,并且现在大学生的思想比较前卫、性格比较个性。但是当前思政课堂还存在传统的单一式灌输,不能够做到时效的变化。[3]
要想真正实现“三全育人”,就需要更好地顺应和抓住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大学生自身的想法,从而达到打动学生的效果。
(二)思政课教学设计的短板
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一次重要创新,但是往往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到位,过于注重形式的创新,而忽略了内容为王的道理,最后又把问题归结于形式过于单一,如此发生了恶性循环,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思政课的教育者亟须与互联网相结合,在此过程中要注意规避形式主义的问题。[4]不能够只关注形式,让内容为形式服务,这就容易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一定要是形式为内容服务,这样会减少“失语”现象的产生。
(三)互联网使用的路径单一
目前,我国网民人数呈现出指数型的增长,而且学生的使用群体占据了总人数的近四分之一,是所有群体中的第一。[5]虽然教师也在使用互联网,但是在进行教学和管理的过程中,将互联网仅仅当作是简单交流的通信工具,并没有直接关心学生思想的波动。所以也就无法真正利用新媒体的数据去处理问题,让新媒体变成了“假把式”。
三、新媒体视域下思政课的转变
(一)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思政课的转变,首先是从观念上转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思政课必须贯彻的方针,头脑不能乱,一定是“脑袋”指挥行动。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看来,对于新媒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全盘否定或是全盘肯定,皆是不正确、不全面的。在新媒体的发展中,需要将新的方式和理论进行结合,才能够更好地实现飞跃。[6]在新的媒体使用中,能够充分理解思想政治课的育人作用,从而发挥思想引领的效果。教师在探索新的互联网使用方式中,可以参考其他较为先进的城市或者成功学校的经验方法,将思路加以创新。同时,在整个学院规划和引导中,将整体的路径进行规范和总结,并从思想角度做好引领工作。
(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在新媒体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脚步应当加快,甚至要超前,教师口中的价值澄清的速度已经赶不上学生接受新信息的速度了,这时候就要转变观念,需要讲透价值的本质,走向价值抉择,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价值究竟是什么。
首先要创新思政课的工作,利用好互联网中的资源。了解学生使用比较多的平台和方式,譬如说:直播时代的到来,很多的互联网平台,如抖音、快手等,非常受大学生群体的欢迎。所以可以借助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直播平台,进行优质思政课教学资源的分享。近日,在抖音直播平台出现很多教育资源,得到了网友称赞,说:自己也可以听到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的课程了。那么我们的思想政治课程同样可以参考,利用网络直播上比较好的思政资源,例如:陈果老师讲思政等,用诙谐幽默的方式来让更多的學生感兴趣,同时,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
另外,利用好互联网载体后,还需要将思政课的内容做到拓展和升华,除了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之外,充分发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主阵地的作用,能够将新时代我党的基本理论让学生掌握并接受,真正地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文情怀和科学的发展素养。并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范围,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和更新学习的方式。
(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要想在新媒体时代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就必须发挥其载体功能,首先就是要提高新媒体从业者的素质,并且对其进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责任意识和行为担当,不把“造话题”和“抢噱头”作为媒体宣传的手段,敢于向虚假宣传说“不”,摒弃“标题党”的行为。
其次,理解当代大学生思想发展的规律和特征,能够利用好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并且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够走进课堂,走近学生,了解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当然,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政理论水平,牢牢抓住以习近平同志为领导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理论体系,更好地应对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四、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对策性建议
(一)加大新媒体技术的建设投入
首先,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建立学习平台,使学生可以随时从中了解到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成效。自2020年,很多学习平台走向了大学生的课堂中,尤其像思政课这样的公共基础课,需要很多班级合班进行,而通过线上教学能够极大程度上降低人口聚集的风险。通过线上平台的学习,授课教师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将课程的教授进度做到更好地了解,从而实现个性化的学习目标,让优质教育资源更好地普惠大学生,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获得感。
其次,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育人机制。高职院校目前都在使用新媒体,通过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采用热门话题大讨论的形式,最大限度地打开大学生的思路,通过大数据实时观测到学生数据的波动,还可以“防患于未然”,更好地做到大学生思想的引领和价值观的塑造。
最后,在很多高职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都配备有专业的实践教室,将VR和AR技术引入课程中,实施的感观历史事件。比如:在红军过草地、长征精神通过新媒体的发展,能够更加生动地展现给大学生。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使用新媒体的能力
要想打破两代人之间的鸿沟,需要从大数据的角度出发,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够真正做到自我的更新和进步。而这对于教育者来说,更是如此。当无法识别学生最新的网络用语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无法掌握思政教育的高地。课中和课后,校内还是校外,而是要通过新媒体这个载体,到达能去的一切地方。
高校应该加强对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力的培训,鼓励一线的教师和辅导员,不断提高自身对网络技术的掌握程度,提高自媒体中信息的提取能力、大数据的分析能力和优秀的软文书写能力,从而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三)新媒体视域下的“理论联系实际”
符合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和新技术的结合,能够将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和生动的新媒体技术相结合,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在《资本论》写作的后期开始研究微积分,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可以说是多种课程思维方式的叠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一体化的发展需要,更好地实现我们国家兩个百年计划”。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解答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学生的疑惑,回应社会关切,这样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们的科学理论是与时俱进的。譬如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是如何坚持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的例子都和思政教育相契合,容易让学生更加准确和深刻地理解当今的一些社会现象和出现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2018-08.
[2]黄佳伦.新媒体传播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及措施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8,2(10):134.
[3]葛荣霞,郭文玲.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探析[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9(4):19-22.
[4]张燚.道器并重:当代中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J]. 社会主义研究,2017(3):87-94.
[5]于志丰.新时期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D].喀什:喀什大学,2017.
[6]何莲,王双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理论观察,2016(7):46-49.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