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彦涛 赵炫 尹凯丹 刘波 袁利鹏
[摘 要]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做好高职教育的关键,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的焦点,一直立足于职业教育的舞台。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经营也从贸易逐渐转向创新研发,校企合作也陷入了新的困境。因此校企双方需要选择新的合作方式和方法,共同促进校企合作可持续健康发展。基于此,针对目前现状,就合作方法的创新研究等提出新的建议。
[關 键 词]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困境;创新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52-0072-02
高等院校作为最基础、最大规模的人才培养组织,其主要教学、科研任务就是对接企业,帮助学生择业、就业,可以说高等院校每时每刻都处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变、经济模式的转型,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的焦点,暴露的问题也逐渐增多[1-2]。因此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响应十九大号召,相关部门相继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和《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意见”旨在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布局,深化“引企入教”改革;“办法”则主要就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提出了合作形式、从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四个方面提出促进办法以及保障措施。本文结合自身专业,分析国家近年的政策和校企合作现状,寻找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方法,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的创新型专业人才。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困境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扩大就业创业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高等职业学校思想理念、目标利益、培养方式等因素与企业存在较大差异,导致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很难达到深度合作,这给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带来一定困难[3-5]。
(一)政策主导作用弱
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和《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发布以来,各级政府也相继出台各项政策,号召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对当地的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仍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包括对深度参与校企合作且成效显著的企业予以表彰和相应的政策支持,以及把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情况作为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及其他有关示范企业评选的重要指标。同时企业在校企合作的支出可抵扣应纳税额,参与的各级人员可给予补贴。这些政策都属于鼓励性性质,并且执行力度不足,对促进校企合作作用有限[6-7]。
(二)学校与企业分歧严重
如今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发展,中国企业的生产理念也逐渐发生变化,已经由贸易至上慢慢转为追求产品研发创新,但职业教育仍是传统简单的技术技能教育。职业院校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无法跟上市场的发展,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社会需要[7-8]。如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专业的学生,参加工作后反馈有些技能用不上,需要的技能又没学,不清楚哪些证书需要考、哪些证书不需要考,定位很不明确。另外,目前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参与度低,其主要原因:一是高职院校吸引力有限[9]。在农产品加工与检测行业,随着本科院校的增多和扩招,高职院校专业对企业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二是合作范围有限[10]。企业可能只是参与部分学生实训,或者提供实训场所,不会参与到日常理论和实训教学工作,更深层次的可能是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后续担心学生离岗问题,并不愿意传授更多技能和经验。三是利益回报有限[11],有些企业认为校企合作增加相应的投入,但效益回报较少,所以参与的积极性较低。
(三)学校师生不够重视
校企合作离不开“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12]。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薪资水平对相关行业的高级人才吸引力不够,专业的“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还较低,而且双师双能型专业教师也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承担者,平常教学任务繁忙,导致难有时间参与企业实践培训。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对企业提供的机会和资源重视程度低,其原因一是管理机制存在缺陷,院校专业对学生的宣传教育不到位,导致学生不会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对企业的顶岗实习,任务安排、学习态度不端正;二是反馈、评价、监督机制不完善,学校对学生进入企业后要求不高、放任不管,没有建立及时、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
二、校企合作的问题解决对策
(一)政府:政策主导,落到实处
全力支持高职院校发展,营造高职教育良好发展的社会环境,促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加强指导、支持和服务,按规定落实财税用地等政策,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和企业参与办学。教育行政部门应把校企合作作为衡量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的基本指标,对校企合作设置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新专业,应当予以支持。设立专项财政基金,专门服务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支出,做好基本保障。对在校企合作取得良好效果的校企双方给予实质性的奖励,树立标杆院校。提出明确税收减免政策,对于积极参加校企合作的企业以实质性的补贴和奖励。
(二)高校:精准对接,全程服务
1.要完善校企信息平台
目前,校企双方不能进行合作,或合作后各项目推进缓慢,或停滞不前,其主要原因在于合作之前两者的需求互不了解,只是在跟风、逐流。不同企业类型、需求不同,不同学校的层次、专业侧重、需求也不同,因此在校企合作信息平台上,学校可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和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企业进行合作。因此搭建校企合作信息平台,保持校企双方信息互通,确保能够提供对方所需。
2.合作也需量力而行
企业对人才的学历要求、专业技能要求对于校企合作能否取得成效至关重要,高校在选择企业合作时,不要只关注企业的经济实力、品牌影响、规模大小等,更要注重企业招收学生的专业要求。某些大型企业在招聘时,对学生学历、技能均不符合本院校专业,即使是学生勉强进入该企业,也不会得到有效培养,最后学生与企业也是不欢而散。所以高校在合作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就业问题,企业不是越大越好,适合最重要。
(三)企业:引校入企,广纳人才
1.积极打造校企共同体
企业应重视高校的品牌效应。现在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如果要获得效益,就要广为人知,很多时候,广告费用占企业的大部分支出,而且收效甚微。但是部分企业一旦进行校企联合,往往如鱼得水,这就是高校的品牌效应。高校作为育人基地,其信誉名声、技术水平都深受好评。并且因为财政支持,很多科研成果都集中在高校,搭建校企共同体,企业也有机会去转化高校成果,占领技术的前沿阵地,保持同行业的技术领先。
2.自己定制,按需培养
在当今社会,高校教师队伍一定程度上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前沿的科研水平,企业可根据自身行业需要,与高校联合,可节省成本并且技术有保障,也能促进高校教师成果转化。例如种植业、养殖业和食品安全行业,很多高校教师的水平都很优秀,企业可完全依托于高校,按需培养、成立研发中心等,提高自身技术水平,扩大品牌影响力。也可带动本领域内高校学生就业,巩固校企之间的合作。
(四)促进高校创新创业
在法规允许范围内,可鼓励学校创新创业。随着中国教育的发展,如今的高校可谓人强马壮,专业涉及范围广,与其困于寻求企业合作困难,受制于人,不如在规则允许范围内,准许院校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组建企业,不仅能够促进本校学生就业,而且能转化教师科研成果,獲得收益也能反哺专业和实训建设。成立企业也能更好地了解企业,也能够紧跟专业市场需求,及时更新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同时可根据自身需要,打造一支优秀卓越的“双师”队伍,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健康良性发展。
三、结论
产教融合下,有效深入的校企合作对办好职业教育、校企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加强政府政策的主导作用,树标杆、给奖励、讲实效,同时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精准扶持;高校要一如既往保持积极性,合理定位,寻求企业合作,紧抓实训和工作室建设,注重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培养,完善学生反馈制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升,要细水长流,要耐下心、放缓步,才可促进职业教育平稳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杰.产教融合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质量有效性及其提升措施[J].成人教育,2020(5).
[2]陈学平.校企合作的现状及模式研究[J].卷宗,2013(10).
[3]陈文宾.我国校企合作现状及发展模式分析与研究[J].科技资讯,2009(29).
[4]潘建华.建设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型企业的逻辑基础与基本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9(11).
[5]刘芳.基于校企合作的科研课题的合作与开展[J].中外企业家,2020(16).
[6]于洋.食品类专业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20(8).
[7]贾晓琪.校企协同创新实习实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科研教育,2020(3).
[8]王寿斌.职业院校如何打造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J].中国建设报,2020.
[9]王寅峰.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信息化周报,2020(19).
[10]曾慧.深化高等职业院校药学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思考[J].药学教育,2020(2).
[11]崔淑林.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研究分析[J].管理论坛,2020.
[12]赵杨.校企合作背景下“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模式研究[J].机电教育创新,2020(5).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