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娟
[摘 要] 目的:分析高职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现状,为规范高职学生手机使用、提高课堂使用效果提供有益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某高职院校2123名在校生进行网络施测。结果:手机依赖者615人,检出率达29%。高职女生在手机成瘾倾向总分和四个维度均显著高于男生;大二学生手机成瘾倾向显著高于大一学生;社交抚慰维度非独生子女得分高于独生子女,没有恋爱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恋爱中的学生;各专业比较差异显著。结论:针对手机成瘾问题,从校园文化平台建设、课堂管理制度建设和宣传引导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 键 词] 高职学生;手机成瘾;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52-0034-02
2019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总数为8.47亿,其中20~29岁年龄段占比最高,达24.6%;就职业结构来看,学生群体最多(26%),比上一年同期增长了1.2个百分点,同时智能手机在高校的普及率达到100%。
网络的迅猛发展,智能手机功能的不断改进,大学生相对自由和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使用手机,满足娱乐消遣、释放压力和人际交往的需求,但手机的过度依赖已经成为学生生活学习的障碍。国内学者师建国[1](2009)认为手机依赖综合征实质是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最近几年不乏新闻报道,手机成瘾造成家庭关系紧张、矛盾激发,甚至更壞的消息。研究显示:96.4%的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而且主要用途为娱乐(杨云,2014),很多学生反映无法自我控制过度使用手机,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严重降低,同时出现了诸如颈椎、记忆和睡眠问题。目前大量研究表明[2-4],手机成瘾在心理健康、睡眠质量、人际关系和学业表现中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高职学生大部分本身学习动力不足,自我约束力比较差,这些给手机成瘾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笔者通过访谈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在睡前经常控制不住使用手机,导致睡眠不足第二天上课没精神,由于对所学课程缺乏兴趣跟不上课程进度或者上课状态不好,而选择使用手机,形成恶性循环。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现状,本研究对成都某高职院校212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了解成瘾现状,探讨成因,为高校学生管理部门提供可行的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共有6个专业大类2123名高职学生参与调查,年龄范围在17~23岁之间。男生900人,女生1223;大一学生1304人,大二607人,大三212人;农村生源1595人,乡镇生源186人;县城149人,城市193人;独生子女760人,非独生子女1363人;恋爱中614人,单身1509人。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熊婕[5]等于2012年编制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包含四个维度: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得分越高,表明手机成瘾倾向越严重,48分为成瘾基础分。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3。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18.0和AMOS20.0进行问卷的分数合成与转换以及信效度分析,分析一般人口学资料对量表的影响研究采用t检验、F检验和事后检验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与分析
(一)量表信效度分析
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98,高于心理测量学临界值0.7,各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介于0.66~0.79之间。说明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较好。
AMOS20.0对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合结果显示:CFI=0.884,IFI=0.884,TLI=0.858,RMSEA=0.086,部分指标符合统计学标准,模型拟合尚可,该量表的结构效度尚可。
(二)手机成瘾总体现状分析
高职学生手机成瘾倾向总分为41.02±11.20,条目均分为2.56。四个维度的条目均分比较,高职生在戒断症状(`M=2.76)上得分最高,社交抚慰(`M=2.56)、心境改变(`M=2.49)得分次之,突显行为(`M=2.33)得分最低。
(三)学生手机使用情况
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使用手机是为了娱乐(87.56%)和聊天交友(88.47%),学习及工作占到73.29%。有89.91%的学生会因为使用手机而熬夜;87.1%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过2小时;82.4%的学生会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公共课上使用率高达74.28%。
(四)不同群组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差异
对手机成瘾倾向与性别、年级、恋爱与否、是否独生子女、专业等进行差异性检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学生的年级、是否恋爱、是否独生子女和生源地在手机成瘾倾向总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和专业手机成瘾倾向总分差异显著(t=4.214,P<0.001,F=2.485,P<0.01)。
进一步对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四个维度分析结果显示:女生得分均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突显行为维度大二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学生(P<0.01)。在社交抚慰维度非独生子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t=2.730,P<0.01),没有恋爱的学生显著高于恋爱中的学生(t=2.094,P<0.01),农学类学生显著低于经济类和计信类学生,工程类学生显著低于经济类、畜牧类和计信类学生(P<0.05)。
三、讨论
本次参与调查的2123名学生成瘾倾向人数为615人,检出率为29%。成瘾倾向均分为41.02,低于48分的成瘾界限,说明整体上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不严重。但是,高职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比例高,手机用途绝大多数为娱乐和聊天交友,课堂利用率低,由于过度使用手机而熬夜导致学生身体素质降低,这些情况不容忽视。
从性别上看,女生在手机成瘾倾向总分及各维度均显著高于男生,通过个别访谈发现女生更多地使用手机进行购物社交、游戏以及使用各类视频软件,使用内容比男生更丰富,且女性更多地使用手机达到情感宣泄和社交娱乐的目的。男生则更多地使用手机打游戏,较女生而言,男生在使用手机上功能需求较为单一,有更少的社交需求和情感带入。
从社交抚慰维度看,非独生子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生活中没有姐妹兄弟,他们的社交主要来自同学朋友,大学环境并没有改变他们主动寻求朋友的社交习惯。对于非独子女而言,有稳定的兄弟姐妹关系,来到大学,急需寻找新的社交圈子满足社交需求,一旦满足不了,更倾向于使用手机与以往的伙伴联系。社交抚慰维度未恋爱的学生显著高于恋爱中学生,说明稳定的恋爱关系可以较大程度满足学生现实的社交需要,使得他们不需要通过长时间高频率使用手机缓解由社交需求带来的焦虑。
从年级上手机成瘾倾向的突显行为维度看,大二学生得分高于大三学生和大一学生,大二学生和大一学生差异显著。大一学生初来大学事务相对高年级学生多,中学的管理习惯延续,教师对新生的引导和关注使得新生更多地进行现实社会交往。大二学生自主安排时间多,生活圈子扩大,无论是社交需要还是对手机使用的习惯抑或是周围同学的影响,都使得手机使用频率上升。大三的高职学生面临着毕业设计、就业,虽有更多的时间接触手机,但把更多的心思放在毕业相关的求职就业上,因此手机过度(依赖)使用相对减少。
不同专业手机成瘾总分及社交抚慰维度差异显著,农业类学生实训实践课程较多,需要动手,手机使用少;以文科女生为主的经济类专业学生课程多以课堂教学为主,他们有机会花更多的时间使用手机。信息工程类学生经常与电脑和枯燥的数据编程打交道,相对而言他们现实生活中缺乏一定的社交技巧和时间,手机不仅是他们专业需要的工具,也是满足其社交需求的工具。工程类学生以男生为主,这种差异体现了男女性别差异。
四、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更丰富多样化的平台,满足学生社交娱乐等需求
调查显示学生使用手机进行聊天交友比例高达88.47%,大部分学生使用手机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交的需要,丰富的校园生活能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构建社交系统,减少依赖手机使用来满足交往的需求,鼓励学生加入感兴趣的社团和协会,参加体育活动,加强体育锻炼。
(二)加强课堂管理,制定严格的上课制度
课堂手机的无关使用使得教学效果不好,学生本身难以戒断,教师在教学时可加强对学生上课手机使用的管理,课前说明、课中提醒,将课堂手机的无关使用与学业成绩结合起来,以降低手机的使用。学校也可在固定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区域进行网络管控以达到减少手机使用行为的目的。
(三)加強对学生正确使用手机的宣传引导
减少过度使用手机的行为,关键在于学生自身意识到手机依赖对自己身体、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消极影响,学校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事务常规管理等工作时机进行宣传,引导学生理性对待手机使用,增强自律意识,避免陷入无法控制的阶段。而对手机成瘾严重的学生,做好评估干预工作,必要时制订个性化的帮扶方案。
参考文献:
[1]师建国.手机依赖综合征[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19(2):138-139.
[2]梁莹.手机依赖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及其干预策略[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5.
[3]刘国艳,王亮亮,刘志军.医学院校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睡眠质量调查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2):161-163.
[4]荣婷.手机依赖强度对大学生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学习状态的影响研究:基于全国2240所高校调查的实证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6):114-118.
[5]熊婕,周宗奎,陈武,等.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的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3):222-225.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