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浪 周喜军 刘喜军 张淑贞 马小华
[摘 要] 2019年1月,林学院申报的教改课题“学分奖励办法探索与实践”列为榆林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研究学分奖励,对推动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学分奖励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划分了类型,明确了认定标准与结果使用,探讨了对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并进行了成效举例。创新性地将学分奖励划分为成果类、评比类、时长类3种类型,对应提出数量统计、等级换算、时长折算3种认定标准,学分兑换与学分累加2种结果使用途径。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学分奖励;成果类;评比类;时长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52-0028-02
2019年1月,林学院教改课题“学分奖励办法探索与实践”列为榆林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项目建设期2年,目前已经完成学分奖励两轮试运行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通过学分奖励办法的探索与实践,对破解高职教育教学工作难题、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充分发挥特长、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内涵界定
本研究题目中的学分奖励指全日制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利用课外时间,参加各类竞赛、评比评选、创新实践、素质提升活动,取得了成果、获得了认可或积累了一定的时长,按规定办法换算后获得了奖励学分,通过累加奖励学分衡量学生课外时间学习成效,或通过兑换学分用以免修部分课程。
二、类型划分
(一)成果类
成果类指在各种平台上形成的各类成果,按数量结合规定折算获得的奖励学分。具体包括: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论文、成果或在媒体上发表消息、通讯;参加外语、计算机、普通话、各专业考试获得等级证书或资格证书;校内各项活动中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学院建设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学生个人或集体典型被社会媒体广泛赞扬;参加各类公共技能、专业技能提升强化,通过考核;其他有资料可以证明的成果。
(二)评比类
评比类指在各类评比中获得奖励,取得证书或其他证明材料,按获奖等级或参照获奖等级折算的奖励学分。具体包括: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技能竞赛、创新创业比赛和文体竞赛获得奖励;参加学术论文、科研项目、专利、出版著作等项目竞评活动获得奖励;获得政府部门授予的各级各类荣誉称号或受到上级表彰、奖励;获得学院或教学院系、各部门授予的各级各类荣誉称号或受到表彰、奖励;参加校内争先创优活动被学院授予各类荣誉称号;在德育量化考核中名列前茅;其他有资料可以证明的评比结果。
(三)时长类
时长类指参加各类课外与教学有关的活动,积累了一定时长,按时长折算的奖励学分。具体包括:参加校企合作项目积累了一定时长;参加产教融合项目积累了一定时长;参加创新创业项目,积累了一定时长;参加图书阅读,积累了一定时长;参加其他与教学有关的课外活动,积累了一定的时长。
三、认定标准
(一)数量统计
成果类奖励学分,主要根据学生获得成果的数量进行折算。具体标准如下表所示。
(二)等级换算
评比类奖励学分,主要根据学生参加各类相关活动获奖的等级进行折算。具体标准如下表所示。
(三)时长折算
时长类奖励学分,主要根据学生参加各类相关活动的有效时间进行折算,原则上参照学分制中各类课程学分的换算标准,每16小时折算1个奖励学分。
四、结果使用
(一)学分兑换
学生获得奖励学分,可申请免修相应学分的课程。体育课、军事训练、思想政治课为必修课,一般不允许申请免修。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用来代替部分补考不及格课程的学分。
(二)学分累加
扣除已经兑换的奖励学分,将剩余奖励学分进行累加,作为其他评比的参考。
五、对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
(一)保障理论课程基础化
推进教学改革五化进程,即实践课程标准化、理实课程一体化、理论课程基础化、兴趣小组多样化、技能大赛常态化。高職学生在数学、英语等文化课程及专业理论的学习方面往往会存在一定困难,通过理论课程基础化,降低学习难度,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配合奖励学分,代替部分理论课程的学习,解除学生理论学习的后顾之忧,促进教学改革工作顺利推进。
(二)推动兴趣小组多样化
时长类学分奖励为大多数学生提供了获得奖励学分的途径与可能。关联学分奖励与参加兴趣小组的有效时长,为参加各类兴趣小组的学生奖励学分,提高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组织专业拓展、兴趣培养、素质养成3种类型的兴趣小组,结合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实现兴趣小组多样化的目标。
(三)实现技能大赛常态化
评比类学分奖励为学有所长的高职学生提供了获得奖励学分的途径。关联学分奖励与技能竞赛的结果,为在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奖励学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定期组织院系级、校级技能竞赛,择优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技能大赛,实现技能大赛常态化的目标。
六、成效举例
(一)评比类学分奖励与技能大赛
林学院将学分奖励与技能竞赛结果相互关联,定期组织技能竞赛,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成效明显。2018年春季学期,林学院组织2018年技能竞赛,包括竞赛项目17个,涉及38个班级、597人次。2018年秋季学期,组织了2018年榆林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计算机平面设计、数字影音后期制作技术两个项目的比赛工作,涉及学校14个,参赛学生54人,林学院8名参赛学生获得二等奖2个、三等奖6个。2019年春季学期,组织林学院2019年技能竞赛,包括竞赛项目12个,涉及38个班级、406人次。参加2019年陕西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艺术插花项目的比赛,获三等奖1个。
通过组织技能竞赛,结合学分奖励,实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标,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提升了技能水平,发现了一批优秀学生。通过项目负责人制度,形成了包括报名组织、赛前训练、比赛组织、统计颁奖的一套较为成熟的体系。
(二)成果类学分奖励与创新创业
根据《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初赛实施方案》,组织了林学院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将奖励学分与比赛相结合,明确:每成功提交一个作品奖励1个学分。榆林职院共成功填报129个参赛项目,其中林学院填报了47项,创意作品提交数量较2018年大幅增长,圆满地完成了大赛的网报任务。五个项目入围了林学院一等奖,作为林学院的推荐项目参加榆林职院的校级初赛。最终,“脏话提示机”获榆林职院三等奖,同时获得陕西赛区三等奖。2020年继续组织林学院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提交作品81件。
(三)时长类学分奖励与图书阅读
2019年3月,林学院(陕西省榆林林业学校)对原有阅览室进行了环境改造,新增了图书与报刊。4月起,林学院阅览室组织学生开展集体阅览活动,每班级每两周安排一节集体阅览,同时在课余时间开展自由阅览。学生阅览工作与学分奖励相结合,学生每阅读16学时,计奖励学分1个,结合每月进行的“阅读之星”评选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自由阅览开展以来,学生人数每天保持在50人左右(总座位数60)。部分班级在阅览室上语文课,试用阅读学习卡,效果良好。学生积极参与,自愿报名,由指导老师组织了两个主题阅读兴趣小组,开展阅读活动,初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时长类学分奖励与兴趣小组
2020年5月,林学院通过兴趣小组的形式,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明确参与兴趣小组的有效活动时间,每16小时折算1个奖励学分。通过腾讯问卷发布《关于征集林学院学生兴趣小组活动创意的通知》,征集创意20项,最终落地12项。通过腾讯问卷发布“林学院兴趣小组学生报名平台”,组织学生自愿报名,收到报名信息316条。开展活动的兴趣小组包括专业拓展、兴趣培养、素质养成3个大类,焊接、美术、插花、网店装修、网络设备、数字影音、航模、播音主持、睿智棋社、籃球田径裁判法、阅读越乐、趣味数字等12个项目,涉及学生276名。活动开展过程中,充分利用线上资源优势,落实线下工作条件,以“兴趣小组”为载体,完善了创新创业工作流程,形成了运行标准,创新创业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参考文献:
[1]朱京津.探索建立奖励学分制度,促进学生多元化高质量发展:以江苏医药职业学院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6).
[2]徐华,郭炳心.国内外高校学分制发展历史综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