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视角下区域非公有制企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2020-08-20 12:54项玉娇
全国流通经济 2020年15期
关键词:高层次人才区域发展协同创新

摘要:为积极扩大区域非公有制企业高层次人才队伍整体规模,解决困扰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困境,政校企及社会机构协同共建高层次人才队伍成为助力区域经济转型升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本文以威海市为例,全面分析了威海市非公有制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困境,研究了政校企及社会组织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的角色作用,并从战略协同、引进协同、培养协同三个方面对非公有制企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路径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协同创新;区域发展;非公有制企业;高层次人才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2096-3157(2020)15-0106-02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企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规模迅速扩张,对人才的绝对需求也在提高。在经济全球化及知识型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拥有懂管理、懂技术、善经营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成为非公有制企业“二次腾飞”的关键。威海市作为沿海城市,集聚了大批非公有制企业,充分发挥非公有制企业引才主体作用,协同多方资源,释放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协同效能,对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一、非公有制企业高层次人才发展现状

威海市非公有制企业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新医药与医疗器械、先进装备及智能制造、炭纤维等复合材料领域,基本覆盖全市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根据威海市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公报显示,非公有制企业占全市企业总量的95%以上,营业收入占全市总营业收入的60%以上。由此可见,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威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1.非公有制企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初具规模。截止到2019年年底,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62.5万人,拥有市级以上人才工程专家1158名,高层次人才数量及总量居全省前列。统计结果显示,高层次人才90%以上分布于威海市非公有制企业中,这充分说明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充分认识到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高层次人才竞争的意识越来越强,重视人才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2.高层次人才引培载体日趋完善。近年来,威海市聚焦产业人才发展需求,筑巢引凤,高端人才引培载体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增加,成为威海市引培高层人才和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劲加速器。一是打造了高端人才引进平台,通过举办“中国威海国际英才创业峰会”、成立“威海海外引才工作联盟”、拓宽海内外引才工作站布局版图等方式,全力推介最美威海,广聚人才。二是打造了高端人才培育平台,建成院士工作站、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单位、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引智示范推广基地、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产业园区等创新创业载体,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成长舞台。

3.高层次人才政策环境逐步优化。威海市重点突以企业引才为主体,充分发挥项目带动效应,打造以“威海英才计划”升级版为统领,21项人才工程、13项支撑措施相互衔接的全方位政策体系,细化场地、资金、贷款贴息、生活保障等配套措施,形成了完善的引才政策体系,人才吸聚能力明显增强,在2019年度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排名榜中,威海人才吸引力指数6.9,位列第52名。

二、非公有制企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的角色分析

政校企及社会机构在非公有制企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都从不同层面肩负着重要责任。

1.政府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领航者”。政府在區域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担任引领者的角色,是高校、非公有制企业以及社会机构等组织的“黏合剂”。政府要为区域人才发展提供政策层面的方向指引,通过合理规划,依据产业发展需求,完善高层次人才工作政策体系、优化高层次人才市场环境,提供和谐、有序、公平、公正的“软环境”;要加大对区域高层次人才的资金投入力度,搭建引才平台、产业平台,提供基础设施保障等“硬环境”。

2.高校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蓄才池”。高校作为高科技人才资源最聚集的创新主体,是高层次人才培育的重要一环,更是高层次人才输出的“主阵地”。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应结合市场需求,丰富和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体系,培养能够将在校创新成果市场化和产业化的高层次才。在人才输出方面,通过打造高校创新实践基地、开展订单培养等方式输送给企业所需高层次人才。

3.非公有制企业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主力军”。高层次人才资源已经成为非公有制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资源,非公有制企业要以较低的人力成本实现更高的利润,就需要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开源节流。非公有制企业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人才储备库建设、培训提升体系建设、绩效考评和激励措施等方法,合理提升现有高层次人才的创新能力及归属感,活化现有人才资源。同时,还可通过多样化的柔性引智方式缓解技术紧缺难题。

4.社会机构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加油站”。非公有制企业高层次人才培养需要长期实践锤炼,仅仅依靠高校及单位远远不够,需要社会培训机构补缺性、及时性的培训。社会专业培训机构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有效补充方式,通过实施行之有效的创新能力开发计划,制定针对性培训课程,为非公有制企业高层次人才提供多元化能力塑造平台。

三、非公有制企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非公有制企业协同参与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积极性不高。非公有制企业参与政府引导下的区域高层次人才战略规划、引进、培养积极性不高。部分非公有制企业与政府部门缺乏有效沟通,地方政府无法及时掌握非公有制企业有效人才需求情况,容易出现与企业需求、产业结构匹配度不高,以及高层次人才引培后而不能有效使用的情况。部分企业忽视与社会机构合作培训的必要性,单调的以业务性、技能性为主的内部培训对高层次人才的创造能力开发作用不明显。

2.部分非公有制企业引才留才观念相对落后。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机制落后,企业人才家族化、亲缘化导致后备人才培养意识淡薄,没有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阻碍了非公有制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有些企业内驱力不足,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长期性缺乏耐心,对依靠科技人才和技术进步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缺乏紧迫感。

3.高层次人才缺口依旧很大。虽然威海市制定了一系列的高层次人才“引、育、用、留”新政策新举措,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相比,依旧存在高层次人才储备总量少,无法有效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在经济实力雄厚的龙头骨干企业,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高层次人才匮乏,存在高层次人才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4.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部分非公有制企业因企业文化缺失、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对人才成长投资战略性眼光等问题,为人才提供成长机会和发展空间有限,不能满足高层次人才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重需求,导致人才流失。从宏观环境上来说,威海作为沿海城市,虽然在地理位置、环境质量上占据优势,但在城市规模、经济发达程度方面与其他沿海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吸引人才的能力相对不足,高层次人才更趋向于选择去大城市落地扎根,比较容易出现人才区域外流现象。

四、协同视角下非公有制企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策略

非公有制企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单纯依靠自身力量非常有限,需要协调各方面资源,建立起以政府为引导、高校及社会机构为依托、企业为主体的高层次人才协同开发模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同频共振,形成共同参与和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整体合力。

1.战略协同模式。政校企及社会机构合作开展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顶层设计,政府推动成立以非公有制企业为主,行业主管部门、地方高校院所、社会机构参与的制造业、信息技术业等多行业指导委员会,每个行业指导委员会在各类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标准、培养规模、产学研合作等方面进行综合协调和指导,提高高层次人才培有所用率。在政府支持下,非公有制企业协同高等院校积极参与制定行业人才需求规划和人才培养标准,提前将人才需求目标以订单式、项目式纳入到应用技术大学各专业的培养体系中去。

2.引进协同模式。政府积极搭建引才平台、提供全方位引才服务,充分发挥非公有制企业在集聚高层次人才的主体作用,合力打造利于高层次人才发展的优质环境,吸引更多优秀人才项目落地开花。政府部门要通过不断加强招才引智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各类创新创业及产业平台的承载力和吸引力、扩大海外引才工作站布局规模、举办国际化引才活动等方式,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帮扶力度,协助引进优质高层次人才。非公有制企业要积极参与并充分利用开发好政府搭建的平台效能,按照贡献与待遇挂钩原则,努力为高層次人才提供薪酬、住房等激励措施,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落户企业。非公有制企还可通过顾问指导、兼职引进、项目攻关、退休特聘等柔性引才方式,吸聚更多高层次人才入驻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3.培育协同模式。打造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高校及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高层次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根据非公有制企业高层次人才需求情况,建立多层次、灵活规范的线上线下“立体式”培育体系:线下,积极联合高校及社会机构协同举办重点产业项目专题培训班、创新专题培训班,组织企业后备人才到发达地区和国家参加游学考察,促进企业后备人才快速成长;线上,政校企联合开发“云端”培训系统,打造“互联网+”共享人才培训体系,为各类高层次人才提供便捷式能力提升培训。支持高校及社会机构打造“入园办学”新模式,充分发挥各类产业园区非公有制企业集聚优势,搭建产教资源共享平台,开展产教融合、创新能力提升等对接活动,缓解企业产业升级困难、人才培训资源紧缺等一系列突出问题。

五、结语

总而言之,非公有制企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摒弃单打独斗的传统人才队伍建设方式,合理优化配置政府、非公有制企业、高校及社会机构多方资源,构建完善的协同合作体系,源源不断地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提供高层次人才支撑,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参考文献:

[1]王子明.创新引才聚才机制 为全市跨越发展提供强力支撑[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7,(01):28~30.

[2]覃庆华.校企合作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创造力的影响研究——组织创新鼓励的中介作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04):43~48.

作者简介:

项玉娇,供职于威海市环翠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中级经济师,硕士。

猜你喜欢
高层次人才区域发展协同创新
沁源县区域发展方向研究
跳绳运动区域性发展策略研究
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问题研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企业高层次人才评估指标机制研究
唐山高新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注重实绩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