茆邓 王如兵 李传增
摘要:目的 探讨网络成瘾、孤独感的关系以及自尊的中介作用。方法 问卷调查170西北民族大学本科生,进行差异分析以及中介模型检验。结果:网络成瘾与孤独感呈显著的正相关(p<0.01),网络成瘾与自尊呈显著的正相关(p<0.01),孤独感与自尊呈显著的正相关(p<0.01),自尊在网络成瘾与孤独感之间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的效应量为22.75%。结论 大学生减少网络依赖的时间,对于提升生活中的自尊,减少孤独感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网络成瘾;孤独感;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B8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7-0-01
引言
孤独感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往往源于个人期望的社会交往出现问题时产生。孤独感的重要特征是:(1)源于人际关系的缺陷。(2)是个体内在的感受状态,而非外在的社交状态。(3)体验是消极的、不愉快的[1]。长期的孤独感状态可能会引发个体的情绪障碍,降低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大学生的成长。诱发孤独感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社会因素、个体心理因素,由于人的心理情感可以控制外在的行为表达,因此个体心理因素是影响孤独感最重要的因素。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成瘾成了诱发孤独感的重要原因之一[1]。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是一种由于重复地使用网络而导致生理与心理上依赖的着迷状态。这种成瘾状态的消极作用的是多方面的,如,损害身体健康,降低人际关系,影响学业,增加抑郁和孤独感概率等。目前,大学生群体的网络成瘾现象日益凸显,《第4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表明,在校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大量研究已经表明,网络成瘾与孤独感具有正相关关系[3]。对个体而言,网络成瘾往往伴随着个体“宅”的状态,在固定的地点重复进行上网活动,致使社交活动大幅减少,最终导致产生孤独感。
由于网络成瘾危害的普遍性与严重性,该问题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学术界普遍认为,网络成瘾是由网瘾者的个体素质及外部环境三者交互作用形成,涉及心理、社会和生理三方面的因素。其中,心理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因素。自尊是个体最基本的需要之一,低自尊个体可以在网络上表现出不一样的自己,从而网络中有更高的自尊。研究已证实,自尊越低的个体网络成瘾程度越高[4]。
Rosenberg将自尊定义为:一个现实自我特征和理想自我状态之间的感知差异,当感知到的现实自我特征大于感知到理想自我状态时,此时为高自尊状态;反之则为低自尊状态。自尊是一种稳定的心理情感,通过内部的心理情感来控制行为的表达[2]。
目前,有关于网瘾、孤独感与自尊之间的相关研究比较少。虽然国内外对网瘾、孤独感、自尊的单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则很少。为了更好地探究自尊在网络成瘾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本次研究提出如下假设:(1)网络成瘾对自尊与孤独感有正向预测作用。(2)自尊对孤独感有正向预测作用。(3)自尊在网络成瘾与孤独感之间起中介作用。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选取170名西北民族大学本科生进行研究,其中有效问卷154份,有效率为90.5%,其中男生60人(36.7%),女生91人(61.3%),年龄为19.54±0.951,城镇户口49人(32.5%),农村户口102人(67.5%)。
2.研究工具
网络成瘾采用《大学生网络成瘾量表》测量,包括人际健康、学业问题、强迫性、戒断性、突显性和时间管理问题共6个维度, 共11个题目。采用利克特5点分数, 量表得分越高表明网络成瘾程度越深,得分30分以上可以认为是网络成瘾者。量表信度为0.949。
孤独感选用《UCLA孤独感量表第三版》进行测量, 总共20个条目, 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得分越高,表示孤独感越强烈。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4。
自卑感采用《自卑感量表》进行测量,量表包括30个条目,分为自尊、社交自信、学习能力、外貌和体能5个维度,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自卑水平越高。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9。
3.数据处理
使用Excel对数据进行汇总,整合数据后用SPSS.23对数据进行人口学变量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回归分析,中介模型检验分析。
二、结果
1.描述统计
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样本学生网络成瘾的得分为(22.6±6.7)分,自卑感得分为(82.3±16.9)分,孤独感得分为 (56.9±7.4)分。
2.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网络成瘾与孤独感呈显著的正相关(p<0.01),网络成瘾与自尊呈显著的正相关(p<0.01),孤独感与自尊呈显著的正相关(p<0.01)。
3.中介效应检验
由于变量之間相关性显著,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检验。经过散点图,残差检验,数据基本符合正态分布,进行中介模型检验后结果报告如下:
网络成瘾可以正向预测孤独感(p<0.001);网络成瘾同时可以正向预测自尊(p <0.01);在模型中同时加入网络成瘾和孤独感之后,发现网络成瘾在可以直接正向预测孤独感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自尊正向预测孤独感(p<0.001)。即自尊在网络成瘾和孤独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总效应量为0.313,中介效应为0.0712,中介效应的效果量为22.75%。
三、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网络成瘾对自尊与孤独感有正向预测作用验证了实验假设1;自尊对孤独感有正向预测作用验证了实验假设2;自尊在网络成瘾与孤独感之间起中介作用验证了实验假设3。
根据才源源等人网络成瘾与心理需求理论,网络本身不会诱发成瘾,成瘾本身和人的心理补偿密切联系在一起。个体在生活中自身可能会自尊感较低,但是为了补偿在生活中的这一部分的低自尊感,他们将这部分的自尊需求寄托在游戏以及网络当中,通过在网络中的成就提高他们的自尊,最终这种网络补偿的高自尊会引发人的孤独感,使学生更加逃避社交,增加孤独程度。同时网络成瘾可以直接正向预测孤独感,网络成瘾得分更高的群体,在孤独感方面有着更高的得分,这部分群体将人际交往时间减少,对集体的认同感不高,更多的时间用于虚拟网络,增加了自身的孤独感[3]。
综上所述,本研究解释了自尊在网络成瘾和孤独感的中介作用。对于大学生而言,减少网络依赖的时间,对于提升生活中的自尊,减少孤独感具有重要作用,对高校的学生网络管理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苑文.网络、手机成瘾青少年的同伴依恋与孤独感的特点及其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2]宋广文,孔芳,刘美婷,袁小帆.大学生孤独感在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倾向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03):331-333.
[3]BetülAydm,SanSV.Internetaddictionamongadolescents:Theroleofself-esteem[J].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11,15(none):3500-3505.
作者简介:茆邓(1998—)男,汉族,江苏省扬州市,本科,西北民族大学,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