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骥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被称为“诗佛”的王维,酷爱写山水田园诗,诗歌的总体风格是空灵静逸的。但是,有些诗则写得气势飞动,豪气逼人,颇能体现天宝初期社会局面具有的生气勃勃的一面。
王维和盛唐时期许多诗人一样,既在当时的首都长安当官,又常被派往边疆,参与一些文职工作,熟识军旅生活。特别在青年时期,即使深受佛教思想影响,也有建功立业的劲头。他常和一些游侠少年交往,写过《少年行》四首,说自己和他们意气相投,“系马高楼垂柳边”,痛饮新丰的美酒,赞美他们精于骑射左右开弓,“偏坐金鞍调白羽”,“一身能擘两雕弧”。他还认识一些老将军,说他们:“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教邺下黄须儿。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这些诗,写得意气干云,也充分表现出王维豪情勃勃的心态。对在战场勇敢杀敌的战士,王维是衷心地赞美的。例如在《燕支行》中他写道:“麒麟锦带佩吴钩,飒沓青骊跌紫骝;拔剑已断天骄臂,归鞍共饮月支头。”特别是对那些曾被弃而不用的老将,在外敌侵扰时,王维便赞美他们挺身而出,说他们:“愿得燕弓射天将,耻令越甲鸣吾君。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
《观猎》这首诗,应是王维早期的作品,据有些版本,诗题作《猎骑》。我没有机会看到这种版本,不知道它是否最早出现。但从整首诗意看,题目作“观猎”,显得更为确切。因为这首诗不是描写一般的打猎队伍,也不是写诗人也参加了打猎活动,它明明说“将军猎渭城”。王维当然不是将军,他只是作为旁观者,观看将军的打猎活动,从中抒发情感,八句诗全是写观察所得。因此,无论如何,这诗以“观猎”为题,应该是合适的。
诗的第一句“风劲角弓鸣”。角弓,是以动物的角作为弓梢装饰的硬弓。“角弓鸣”,是指弓弦颤动,发出嗡嗡的声响。为什么从弓弦会鸣响?是由于“风劲”。这风不是指冬末吹过来的寒风,因为风吹过来无论如何猛烈,弓弦也不可能鸣响。显然,这“风”只能是箭射出去时,其疾如风而带出的劲风。射猎者臂力愈大,箭速愈快,势挟风雷,弓弦猛烈震动,便发出嘭然响亮的声音。这一句,正是诗人写他在猎场上看到将军弯弓射箭狩猎的雄姿。后来,宋代词人辛弃疾不是也有“弓如霹雳弦惊”的描寫吗?其意味也与此相似。
紧接着,诗的第二句才说“将军猎渭城”。原来,这让人震惊的一箭,是将军在猎场上猛力射出。按一般的写法,应是先让将军出场,然后再描述他狩猎的姿态。王维恰恰相反,先以强弓劲弩的声音表现狩猎者的威武,然后才说明这是将军在渭城一带打猎。这奇兀的艺术手法让读者猛然一惊,取得了先声夺人的效果。方东树认为,这起句“直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艳”(《昭昧詹言》)。沈德潜也指出:“起二句若倒转,便是凡笔,胜人处全在突兀也!”(《唐诗别裁》)其实,为了强调某种特定的情景,把叙述方式前后倒转,也是王维惯用的手段。像在他另一篇著名的五律《使至塞上》里,起首两句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当时,王维被任命为“典属国”的小官,朝廷让他到属国居廷慰问边疆将士。为了强调他轻车简从,也把叙述的前后句子倒转过来,先强调他是以“单车”出发,再说要到边远的地方,便为后面表现荒漠的景色和落拓的心情做出铺垫,这就有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名句。可见,在诗句中叙述过程的倒置,如果运用得好,确能收到首先让观者抖然一惊、精神一振的艺术效果。
《观猎》的第三句“草枯鹰眼疾”,实际上是紧接着第一句,写将军弯弓放箭,命中了猎物的情景。当时,狩猎者多带着猎鹰出猎。那鹘鹰,站在猎者的臂弯上,威风凛凛。到猎场上,猎手放出猎鹰,让它在天上盘旋。当发现猎物,鹘鹰便飞速从天而降,把猎物一口叼住。在冬末,草已枯黄,低伏于地,狐、兔、麇、鹿之类动物没有野草的掩护,鹘鹰居高临下,更容易发现目标。于是兔起鹘落,将军放箭,命中猎物;鹘鹰眼快,疾扑而下。在这里,王维用“鹰眼疾”来形容鹘鹰的迅猛,是颇费斟酌的。按理,形容鹰眼,说它的锐利,不更准确一些吗?但这一来,便失去快速扑下的意味。王维选用“疾”字,这既是形容词,也是动词,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同时,用“疾”字,也让读者感受到诗歌节奏的快速。
第四句“雪尽马蹄轻”。冬之末,残雪尽消,马蹄没有障碍,便能轻快地奔跑。王维选用“轻”字来形容马的奔驰,同样是有考究的。这说明,猎手驾马,不是狂奔追逐,因为猎物唾手已得,他便心安理得。何况地面清爽,没有莽藤野草绊蹄的问题,马儿便可轻快地前进。而马蹄的轻快,实际上是出猎者愉悦心情的写照,也是作为观猎者的诗人感受狩猎之趣。在这里,我们也可以体会诗词中“炼字”的重要性。所谓炼字,亦即选择最合适的字来表达情与景,这需要作者具有驾驭文字的非凡能力。
这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作为颔联相对成文的十个字,已经写尽诗人在猎场上观看的景象。但作者并没有把狩猎的全景铺开,他只写鹘鹰发现猎物,以及跃马捡取猎物的两个细节,便概括了狩猎的全过程。而其中,又只突出鹰眼之疾以及马蹄之轻两个细部,却能表达出狩猎者和观猎者那种紧张而又愉悦的心态。叶羲昂在《唐诗直解》中认为:“‘草枯二句同是奇语。”说它奇,是谁也想不到用细节描写中的两个细部,竟能概括了整个狩猎的全貌。叶羲昂还说,这两句“上句险,下句秀”。确实,上句写草色枯黄,凶猛的鹰疾扑过来,态势奇险;下句写残雪尽消,矫健的骏马轻快奔驰,遣词俊美。这两句相互连接,一险一秀,相得益彰。叶羲昂的评价也很能道出这诗的韵味。而在诗句中,将军作为狩猎的主角,作者并没有给予正面的描写,只从侧面突出他所放出的鹘鹰,以及他所驾驭的骏马,也能让读者清楚地看到了将军英武的姿态。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这颈联和颌联紧紧连接,诗人立即写狩猎的队伍踏上了归途。在这描述将军率队回营的两句中,王维选用了“新丰市”和“细柳营”两个名词是颇有深意的。新丰市盛产美酒,王维不就说过“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吗?古人多以能饮表示豪气,选择新丰作为将军回营的路线,其中包含着对猎者气概豪迈的展现。细柳营是汉代名将周亚夫驻军的地方,周亚夫以治军有方和纪律严明著称。王维说这出猎的将军还归细柳,等于把他比喻为周亚夫,采用这一典故是隐喻地表示对出猎将领的歌颂。
请注意这诗的节奏,王维安排非常奇特。他不是写观猎吗?这就应该稍为全面地描述将士狩猎的全景或全過程。其实,在狩猎的场景中,有许多情景是可以细致描写的,像猎者如何披挂?如何埋伏?如何侦察?猎场景色如何壮观?猎者如何神勇等,都可以铺排展示。在唐代,狩猎之风颇盛,`这是检阅军容和武力锻炼的大好机会。因此,不少诗人也以此作为创作的题材。像张祜也写过观看狩猎的场面,我们不妨先看看他是怎样写的:“晓出郡城东,分围浅草中。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背手抽金箭,翻身控角弓。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观徐州李司空猎》)
张祜的诗写到观猎的方方面面,也不能说它写得不好,但有面面俱到之嫌,没有特色可言。王维就不同了,他只选择了几个狩猎的细节:将军放箭,猎鹰追捕,骏马奔驰。这几个动态性的细节都有快速递进的特点,就如电影中接连出现几个“蒙太奇”镜头,给人以节奏飞快的感觉。紧接着,第五、六两句就写打猎的返程,王维用的是“忽过”、“还归”两词相互连接,灵动飘忽,更给人以马快如飞迅速归营的感觉。其实,且不算猎场和新丰市的距离,就从新丰市到细柳而论,也有七十多里。显然,王维选择闪电般的动作细节和飞快的节奏,这支狩猎队伍神速以及将军英武的形象,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颔联和颈联的意象又紧密连接,才说发现猎物,便说跃马凯旋;才说忽过新丰,便说回归细柳。这叠进式的运动和快速的节奏,如同飞流奔泻,山岩坠石,形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气势。
所谓“气势”,《淮南子·兵略训》中说:“三军之众,百万之师,志厉青云,气如飘风,声如雷霆,诚积逾而威加敌人,此谓气势。”其实,行兵如此,行文运笔何尝不是如此。方东树说:“诗文以豪宕奇伟,有气势为上。”(《昭昧詹言》)王维在这诗的首句,写箭风如霹雳;跟着两联,则气如飘风,把他观看到将军狩猎全过程的气势展现得畅快淋漓。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在诗的最后两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诗人竟让诗的意象和节奏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变化。“射雕处”泛指打猎的地方,雕是比鹰体型更大的猛禽。王维的出塞诗也提到了射雕,如“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不过在《观猎》中,他使用“射雕”这词还有更深的意味。据《北史》称,斛光律“尝从文襄于洹桥校猎,云表见一大鸟,射之,正中其颈,形如车轮,旋转而下,乃雕也。丞相属邢子高叹曰:‘此射雕手也!当时号称落雕都督”。在这里,王维分明是使用了与斛律光有关的典故。若就全诗看,前面已经提及“草枯鹰眼疾”,那将军捕获的显然是地面上的动物;他射的,更不是比猎鹰体积还大的空中之雕。这些王维无暇顾及,因为他在诗中之所以运用斛律光的典故,实际上是暗喻出猎的将军有如斛律光般的神勇。
现在,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看看王维是怎样处理他所看到将军猎后回营的情景了。他写那将军没有表现得兴高采烈,他率领的队伍也不是欢呼喧嚣,而是将军勒转马头,回首眺望,他纵目云山,只见在白天狩猎的远处,千里暮云躺在天边,平平静静,这无言的气定神闲的举动,显得很沉着、很自信,那将军悠然自得、豪情满怀的神情也跃然纸上。
从诗的节奏看,这最后的两句和前边的几句明显不同。前边节奏急促,后两句倒是写将军停了下来,眺望远方,注视着千里暮云的状态。这动作的节奏明显是缓慢舒徐的,诗句呈示意味也显得细腻悠长。如果说,《观猎》的首句和两联的节奏快速进行的時候,那么结尾的两句节奏忽然缓慢了下来,这快与慢节奏变化,起伏跌宕,意味深长。也可以说,前边的六句既极写猎手英武矫健的英武之姿,更重要的是它那节奏的快速,正好衬托出结句节奏的缓慢,从而突出表现将军在返回营地时一刹那的神情。他勒马回缰,遥看“千里暮云平”的景色,那“回看射雕处”的姿态,恰切地表现出他的威武和豪气。
按说,将军在白天的“射雕处”,离军营顶多不过是百里之遥吧!但诗人写将军的目光竟放到千里的远方,那已经是西域甚至更遥远的边疆了。将军看到的是暮云平展,态势安定,一片祥和;他的心境也从狩猎的过程中,知道将士用命,势如飞虎,所以意气昂扬,信心十足。特别是诗人在“暮云”后着一“平”字,这在夜色中风定云平的图景,既是表达出边境安宁的景象,是将军回首眺望时心理状态的呈示。当然,这也是王维对唐朝军事力量充满信心的感受。试想,如果把“暮云平”写为“暮云生”或“暮云横”,虽然同样是押庚韵,但景象和意味完全不同了。周珽的《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中提到:“结(句)见非疆域宁靖曷得此举?闲淡超逸,机圆气足。”他又引唐仲言的话说:“结谓边疆宴然,无复有射雕者”,“岂开元全盛之时乎?”可见,懂得王维心意的人,是明白《观猎》结句所要抒发的意韵的。
王维的《观猎》写的是作为旁观者看到将军狩猎的场景。如果以电影的手法表现,那么前面几句,则是几个连续快速出现的蒙太奇镜头;最后一句“千里暮云平”,则是在天空出现一条横线的“空镜头”。以简单的构图,抒发复杂的意绪,是王维惯用的艺术手段。像上面提到的《使至塞上》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据杜佑的《通典》称:古代守边规矩,若平安无事,便点起狼烟一堆;若有事态发生,则点起两堆。大漠孤烟是平安无事的意思。在广阔无垠的平面中,一缕黑烟冲天直上。而在天边,长河横躺,圆形的落日悠悠西下。于是,平面上的直线,横纹上的圆形,简练明快的线条组合在一起,确能表现塞外无比壮阔而又无比单调的景象。但是,也许人们没有注意,这两句所呈现的景色和王维的心情是密切联系着的。这首诗的首句是:“单车欲问边。”作为低级的钦差,只能是单车出塞;面对着归雁南返,自己却孤孤单单;面对着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不禁勾起落寞的感触。所以,王维对景色的勾勒渗透着作为审美主体的情感。在《观猎》一诗中,王维也以同样的艺术手法,写那远方天际,出现一条平稳的云彩。这景色,不也是他对边疆的局势颇为欣悦的心情写照吗?
无独有偶,和王维处于同一时代的著名诗人王昌龄,也写了一首有关狩猎的七绝,连题目也是《观猎》。且录如下:“角鹰初下秋草稀,铁骢抛鞚去如飞。少年猎得平原兔,马后横捎意气归。”王昌龄这首诗,题材和王维的《观猎》一样,但是水平就不一样了。王昌龄也写到观猎的情景,写到角鹰秋草,写到快马如飞,写到少年猎手的得意,但只是平铺直叙,格局不大。和王维的《观猎》相比,不是同一个档次。这一点,相信读者自能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