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2020-08-20 05:19刘静娜
青年时代 2020年12期
关键词: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就业导向

刘静娜

摘 要:随着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不断放缓,导致我国产业、市场经济结构等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各种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倍增,大学生就业问题更为凸显。另外根据教育部公布数据,2020届高校毕业生将达874万,较去年增长40万。在国内高校毕业生规模大幅增加的同时,留学回国的毕业生规模也在逐年增加,2015~2018年,学成回国留学人员分别为40.8万、43.2万、48.1万和51.9万,2019年和2020年估计仍然保持增长趋势,2020年规模估计在60万左右。预计今年上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如何克服当前困难,走出危机,实现突围,是摆在每一所高校面前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日语专业;就业导向;复合型人才

所谓经济新常态从本质上来说是指我国经济从粗放、高速发展阶段向可持续、中低速发展阶段的转变。我国经济呈现出来的新常态势必会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这种变化与市场经济下的就业导向是息息相关的。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心的重点问题,怎样科学地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至关重要,其不仅对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也会对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发挥作用。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如何保证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是当前我国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同时由于毕业生自身素质问题、自我定位不准确、期望值过高以及预期与企业招聘期望不符导致大量毕业生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只有认清当前社会形势,了解就业政策、形势、动向,根据现状分析当前就业环境,认清本专业的就业优势和劣势,才能寻求未来职业的发展之路。

一、高校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原因浅析

(一)社会经济发展、就业供需失衡、人才需求向复合型转变

随着我国的经济持续发展,在华投资的成本在不断上升,日企的投资规模也受到影响。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经济危机席卷全球,使得日本的经济发展缓慢,日语专业招聘需求大幅减少,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大。另外,近年来由于小语种格外受欢迎,开设日语专业的学校不断增加,日语专业的毕业生也越来越多,毕业生与岗位所需要的人才之间的供需关系逐渐失衡。同时有不少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上班族在业余时间参加日语培训班,这也为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巨大压力。另外据这几年的企业招聘信息反馈,企业不仅仅需要从事翻译工作的日语人才,更需要了解市场行情,能用流利的商务日语接待客户,一职多能的复合型日语人才。现在社会需要的不再是“单一型”的日语人才,而是复合型日语人才。

(二)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所需专业脱节

经济新常态下对于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日益增加。调查显示,一部分高校通过校企合作,根据企业人才培养需求,使企业能够获取所需的人才外,其他大部分高校闭门造车,严重与企业脱轨,高校对于企业需求的掌握不准确,已远跟不上企业和社会发展的步伐。要提高日语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就需要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教材选择上也要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和学生就业取向一致。当前很多日语专业教学中仍然更加侧重语言学的讲授,教学方面没有足够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课堂上以语音和语法教学为主,学生在运用语言解决实际能力,商务会话沟通,日汉口头互译以及结合地方经济和区域特色的相关课程较少,在教学中锻炼不足,这些都不符合学生就业和目前企业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要求。

(三)教师能力有待提高

日语专业授课教师研究方向大多集中于日语语言学,日语文学等专业,近年来,商务日语、口笔译专业以及有企业就职经历的日语教师虽然有所增加,但是比例上仍然不足,对于当今就业市场热门的商务、IT日语、旅游日语等专业知识不甚了解,或者知识结构落后。虽然大部分本科院校在高年级增加了一定的实习、实践类课程,但授课中并不能保证学生学习实用的专业知识,教学无法真正做到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教师受自身因素所限不能提供给学生符合社会市场的最前沿的知识,实践课程中学生的练习也普遍不足。

(四)学校与企业合作浮于表面

伴随办学规模的扩大,各高校纷纷结合自身地方特色與当地企业合作办学,学校根据企业与就业市场需求调整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提高实践课比例,企业可以通过与学校合作,降低用工资源的成本。但是当前校企合作还大多停留在表面,双方各取所需。高校设置的实践课程还存在设计不合理,缺乏延续性和科学性的问题,企业为日语专业学生提供的实践实习也存在不能有效地与未来就业或者学生专业相结合的问题,理论与实践结合效果不佳。实践是将学生在校所学的日语基础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升华过程,但是学生实践效果不好,不能在学习中真正得到实践和锻炼,在就业竞争中不能体现出优势,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五)日语专业毕业生行业意识不强,岗位知识欠缺、就业期望过高

据调查,某些日语专业的学生一提到实习、就业,就觉得只有文员、翻译等岗位,而对于自己想进入哪个行业工作没有任何概念。甚至学生并不觉得找工作、好好工作是必须和值得去奋斗的事情,只是处于被动就业的立场。在实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习单位不满,有的频繁更换实习单位,这大多是由于不适应企业文化造成的。另外,大部分的毕业生日语口语表达能力差,无法与日本人顺利沟通,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不达标,同时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商务知识匮乏,无法满足工作需要。另外,企业很看重求职者的职业素质,团队合作精神,沟通交流能力,不断进取积极创新能力等,但是现在的毕业生,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不尽如人意,缺乏积极进取的热情,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创新能力不足,这些都对其顺利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六)学生就业法律保障体系缺失

就目前来看,国家先后制定了《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为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提供了法律基础,同时也很大程度解决了大学生在就业期间存在的各种问题。然而,在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的法律法规方面,国家制定的政策还较少。不仅如此,我国关于劳动合同签订、薪资福利保障、自主创业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在深度和广度等方面,与西方国家完备健全的法律体系的效率和作用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二、经济新常态下提高河南省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策略

(一)坚持以市场需求导向,注重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要抓精准,着力优化指导服务。精准推送个性化指导服务,努力实现岗位信息与求职信息“无缝对接”,提高就业统计科学性、即时性和准确性。学校应通过专业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心理应变能力和就业成功率。促使学生可以尽早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加强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通过各种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锻炼,在全面了解社会现状及职业发展趋势和特点的基础上,培养自我调节的能力,去迎接社会环境和就业现实的挑战。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对企业需求进行充分科学的调研,多开设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优化专业结构,做好学校与企业、社会的衔接。多渠道开拓跨校、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学校应创造条件,拓宽渠道,开设形式多样的日语+X(双学位)、2+2、3+1的人才培养模式。日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在设置专业课程前,首先应进行行业分析,然后再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及所开设课程的性质和内容。在具体操作时,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学校可以建立实验室,请企业内的专家为学生授课;或与企业合作,定期让学生到企业参观、见习及实习,将课程与就业通过校企合作有效连接起来。

(二)高校自上而下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培训,鼓励教师采取多种形式参加企业的挂职锻炼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根据学生实践教学周的安排,在实习实践过程中,实行导师制,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考察,这样既对学生的实习工作进行了跟踪指导,教师也能在实践指导中将自己的专业技能与生产生活的一线相结合,积累教师的实践经验。

(三)加强校企合作或联合办学

有条件的高校应加强校企合作或校企联合办学,并同时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用人单位大规模跟踪调查,完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日语专业学生的首选就业方向是企业,所以人才培养应围绕企业的实际需求。校企合作或校企联合办学则是了解企业需求最直接的方式,学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或企业定制班的办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在企业实习、实践的机会,缩短职业适应周期。创建“校企合作一体化”人才实训基地,加强实战性演练教学不能只局限于书本,脱离社会需求的教育是失败的。我校应利用中原经济区企业发展优势,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让企业能够认真参与到部分教学计划的制定中来,细化实践环节的全程安排。还可以聘请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任实践课教师,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项目中,从实践中获得宝贵的知识并积累经验。

(四)关注学生价值观

其一,学校和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价值观。新时代的大学生其价值观有其先进的一面,但更多的是需要引导和塑造。高校应当引导学生去理解企业文化,适应中日跨文化的交际规则,让其自身的价值观体系与社会的价值观体系互相融合,实现由学校到社会的顺利过渡。其二,端正自身心态、提高自身素质,提前做好就业定位和职业规划,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大学生应了解本专业的就业情况和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多了解就业信息,了解社会需求,关注各类就业动向,从而为自身找到正确的就业方向与奋斗目标。

三、结语

在提高日语毕业生就业质量方面要以更宽的视野打开就业新渠道,以更务实的举措开发“双创”新动能,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宣传落实好创业及培训补贴、保留学籍等扶持政策,加大场地、资金、指导、服务等方面投入力度。要以更优的质量打造就业服务新内涵,广泛应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促进供需精准对接。加强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开展就业困难毕业生专项培训,建立全员参与的“一对一”困难群体精准帮扶机制。严格落实“三严禁”要求,坚决遏制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防范就业欺诈行为。加快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创业指导队伍。

日语专业的毕业生应当充分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和就业动态,把握好本专业的就业优势,同时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为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出色的应变能力的新世纪人才。同时还要有危机意识,要积极主动地了解各方面就业信息,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借助多种渠道,把握好就业机会。还要懂得变通,根据就业形势变化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不要一味固执己见。另外,学校也应加强毕业生的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为学生就业和人生发展的道路上提供指导。在当今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加,许多高校日语专业发展也面临困境。这就要求日语专业要打破传统,不断革新。只有在了解学生就业意向的同时,顺应当今就业市场的需求,采取合适的改革措施,才能培养出一批与时俱进的复合型日语人才。同时也只有这样,日语专业才能实现长远发展。

那么,应对挑战高校毕业生又有哪些竞争优势呢?其实在日语专业基础阶段,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通过严格训练早已掌握了正确的日语语音语调,学习了词汇、句型和语法知识,同时接受了听说读写方面的基础训练;通过外教授课等方式达到了自然、流利的会话水平。而在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专业技能课程让学生培养了运用已掌握的日语知识去阅读理解日语原著,了解日语的表达习惯,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增强对日本社会文化内涵的了解。另外口语角、演讲比赛等实践活动,让大家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外语水平,总结出学与用的差距,在锻炼中不断巩固、提高。实践型教学已经让我系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如何发挥自身优势迎难而上是每一位毕业生投身就业洪流时亟需思量的问题。同時危机不仅代表着危险,也代表着机遇和创新。危机让我们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危机让我们提前为将来做好准备。危机中的就业之旅将更艰辛,但危机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等待着同学们去挑战,不过机会永远给予有准备的人,社会终究是要发展的,危机也只是暂时的,超越自我、战胜危机之后就是更光明的前途。

参考文献:

[1]李慧.从当前就业压力看高校日语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335(12):176-177.

[2]张佳,李敏英.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6(32):31-32.

[3]周荣.后金融危机时代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21):81-82.

[4]于欲晓.如何解决日语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J].中外企业家,2014(29):212

[5]王延红.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商务日语教学改革[J].韶关学院学报,2018(2):43-47.

猜你喜欢
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就业导向
高职日语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日语学科发展建设研究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中《儿童常见病护理》课程教法的实践与研究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