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江
陈塘沟位于西藏日喀则定结县西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南坡。站在高处俯瞰陈塘沟,可发现其整体呈“丁”字形,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朋曲下游河谷,另一部分是从日屋镇绵延至陈塘镇的拿当河谷。陈塘沟的核心地带是朋曲及其下游支流嘎玛藏布的交汇处,有人曾形象地将这一带的风景,比作陈塘版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但跟气势磅礴的雅鲁藏布江相比,这里少了一些雄壮,多了几分宁静。
在喜马拉雅五条沟中,陈塘沟是最幽闭、最复杂、最神秘的一条,由于公路尚未彻底修通,目前这里还很少受到现代文明的侵扰和冲击,因此保留着纯粹、完整的生态系统,并成为古老的高山族群 —— 夏尔巴人在中国的主要聚居区。
曲秀塘卡位于陈塘沟东口、拿当曲中游,夹在日屋镇和孔定玛村之间,从地形角度来看,它是一个扇形“喇叭口”:拿当曲自东向西奔涌至此后,其流经的谷地逐渐被两侧峻峰夹成窄条状,而岸边的沙石土路则紧贴着河床而修,每当人们行走其上,都会被湍急的拿当曲水濺湿衣裤。从气候角度来看,曲秀塘卡又是一处诡异神秘的“咽喉要塞”:沟谷两侧的群山就像一双即将合拢的巨手,它们扼住了印度洋暖湿气流北上的通道。因此,在曲秀塘卡行走,常常可以在同一时刻看到界线鲜明的“两重天”,即沟内气流翻滚、乌云密布之时,沟外却是另一番晴天丽日、寒冷干燥的景象。事实上,如此鲜明的气候分界点,在喜马拉雅五条沟中并不多见,加上此处约4400余米的海拔,在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地区并不算高,让人不禁心生疑惑:它怎么就能挡住南来的暖湿气流?有时候当人们置身谷底,抬头仰望,甚至可以看到空中的气流打着旋儿、翻着身儿,试图冲破无形的阻隔,但不管它如何上下翻滚,最终都无法越“雷池”半步。直到今日,这种诡秘的气候现象仍是一个难以破解的谜团。
换个角度来看这股南来的暖湿气流,它自打进入陈塘沟后,便停下了脚步,并于无形间滋润着这片谷地,造就了陈塘沟四季如春的气候,孕育出纯粹且完整的生态系统。
以垂直视角来分析陈塘沟的生态系统,谷地周围散布着众多海拔五六千米以上的雪山冰川,山顶处多为终年堆满积雪的高山寒带,雪线附近的寒温带则略呈绿意,生长有高山苔原和草丛。接着,将目光下移到海拔3900多米的地带,能寻到很多高不没腰、盘结纠缠的高山爬地松,还有已发育成参天大树的高山杜鹃。陈塘沟杜鹃的花期不算太长,且会随着海拔高度的起伏而有所变化,通常从初春一直开到初夏,色彩上大致能分为红、白、黄、粉、紫5种,品种上则包括了大叶杜鹃、小叶杜鹃、长叶杜鹃、圆叶杜鹃等18种。继续将视线降低,直到海拔约为3200米时,会发现原本狭窄的沟谷变得豁然开朗,开阔的翠色草甸和瑰丽的高山花园映入眼帘,尤其是每年4月到11月,这一带的花草就会不停地生长、开放,一直从谷底伸展上来,连成一幅铺天盖地的斑斓长卷。
此外,据不完全统计显示,以山顶雪线以下的林线处为起点,一直延伸至谷底,陈塘沟覆盖着约20万亩原始森林,涵盖了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间生长着约300余个树种,亦不乏珍稀树种十余个,以及喜马拉雅雪莲花、虫草、藏茵陈、掌参、天麻、贝母等30多种名贵中草药。同时,陈塘沟的密林丛中和高山之巅,还栖息活跃着雪豹、喜马拉雅长尾叶猴、岩羊、棕熊等珍稀动物。
事实上,在人类活动激烈频繁、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今天,陈塘沟之所以能保留如此纯净的生态环境,与其极难穿越的出沟之路不无关系。甚至可以说,在林芝墨脱县正式季节性通车以后,喜马拉雅地区乃至整个中国,就只有陈塘沟可以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最后一座陆路孤岛”。
此处的出沟之路不长,满打满算约有150公里,具体指的是连接定结县、日屋镇、陈塘镇三地的山路。过去由于不通公路,这段山高林密、断崖纵横的山路,走起来十分辛苦、漫长,当地人穿过陈塘沟单程要走上三四天,如今公路已经修通一段,但走一趟仍需要两天左右。其实,近年来从日屋镇通往陈塘沟的公路一直在修建,但进展十分缓慢,主要是因为地质灾害频发。比如,其中有一条碎石便道,每当泥石流来袭、山体垮塌的时候,都难以通行,若是发生雪崩则更是无法通过。
对于今天的外来者来说,进入陈塘沟必须雇当地的背夫,带上往返所需要的给养,途中得手脚并用,有时在原始森林中穿行,有时在山间溪水中跳跃,有时又要傍着崖壁摸爬……不仅如此,还要面对滑坡、落石、坠崖、雪崩、蚂蟥等无时不在的危险。在当地人的记忆中,仅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这条路上坠河、坠崖死亡的人就有十几个,至于受伤者、死里逃生者,就更多了。
横跨朋曲的铁索吊桥,是陈塘沟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其具体位置在陈塘沟新月形山和藏嘎拉山之间。我们无法想象,古代生活在陈塘沟一带的山民是如何解决交通问题的——朋曲一年四季都奔腾着、咆哮着,流经之处无不水流湍急、涛声如雷,使得人们根本无法涉足过河。不知是古人的智慧,还是上天的安排,整段朋曲河谷的最窄处立有3块天然巨石,它们连成一线,恰好落在了河岸两侧及河道中间的滔滔流水中。于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里就有了一座供人行走的吊桥。听当地人介绍,早年间,这座吊桥是用藤条修建而成的,很难想象行走其上,面对着脚下的汹涌河水,会是怎样一番毛骨悚然之感。现在的铁索吊桥则是由几条飞跨朋曲东、西两岸的钢丝拉着,钢丝约有胳膊粗细,上面铺着数块长方形木板,构成了吊桥的桥面;桥体两侧设有数道垂直于桥面的铁丝,算是保障过往行人安全的栏杆。
据藏文史料记载,夏尔巴人是历史上曾建立过西夏政权的党项羌人后裔。13世纪,西夏被蒙古灭国,生活在黄河中游地区(今宁夏、甘肃一带)的西夏人被迫四下流亡,其中一部分人为躲避战争,经横断山区西迁到日喀则和尼泊尔,后与当地的绒巴族通婚、繁衍后代,并逐渐形成部落——“夏尔巴人”正是日喀则原住民对这支部落的称呼,意思是“东方来的人”。
如今,陈塘沟是中国夏尔巴人的主要聚居区,其人口数量虽占陈塘沟一带人口的八成以上,但人数并不算多,只有2200余人。按常理来说,数量这么少的人群生活在封闭的山沟里,很难避免近亲结婚,可陈塘沟的夏尔巴男子大都长得英俊,女孩大都生得靓丽。这或许与他们的婚姻制度有关,陈塘沟夏尔巴人可细分为加边嘎玛、多吉玉提、珠巴、玛泥普巴、提嘎5个族类,他们实行跨族类通婚,而同一族类内部通婚则是被坚决禁止的。另外,陈塘沟夏尔巴人极少与其他民族通婚,因此他们完整地保留了自己的古老风俗,直到现在,其婚俗仍带有浓厚的原始性,订婚方式主要有三种:指腹为亲、订娃娃亲、抢婚。
不过,近年来,外界之所以了解夏尔巴人,大多是因为珠峰地区最好的高山向导和登山协作人员,几乎均为夏尔巴背夫,有人还把他们称为“世界上最能吃苦的背夫”。事实上,由于陈塘沟一带山势陡峭,夏尔巴小孩从离开襁褓和大人的脊背开始,就要学着独立行走,练就脚力,一天走个十几公里乃至几十公里,都是家常便饭。我曾在孔定玛村遇见一支五六人的少女背夫队,她们中年龄最小的14岁,最大的也刚刚16岁。每到学校放假的时候,她们就会做背夫赚点小钱,用来交学费或补贴家用。通常来说,完成一次商品交易,女孩们每人能赚到四五十元钱。那天,她们背的是听装饮料,其中负重最少的女孩背着4件,最多的背着6件,再加上一些杂物,她们各自背负物品的重量和自身体重相当,有的甚至已经大大超出自身体重。从孔定玛村到陈塘镇城区的路程,长达30公里,中途还要上下翻越一些陡峭的山,她们一路上至少要走9个小时,中间只吃一次桶装方便面补充体力。
说到日常生活,陈塘沟夏尔巴人大都有自己的夏营地和冬居地:春天来临时,他们向高山上的夏营地迁移,在珍贵的耕地上种植庄稼、蔬菜,以储备一年的口粮;到了冬天,他们则从高山上下来,到海拔较低、阳光温暖的地方去过冬。
值得一提的是,夏尔巴人在陈塘沟种植的农作物,在藏区甚至整个中国都是独一无二的。除了爬满房前屋后的豆角秧、名叫“乌鸦嘴”的秧蔓菜,以及形似小煤气罐、被当地人称为“固体矿泉水”的大黄瓜,最特别的是一种因形似鸡爪而得名的谷物——“鸡爪谷”。這种作物于每年5月育苗,6月插秧,9月收获,谷粒成熟后为赭红色。鸡爪谷可做主食亦可酿酒:将其磨成面,可做成“忙加杜瓦”,形态和朝鲜族的打糕差不多;将鸡爪谷淘净、煮熟、发酵后得到的液汁,叫“鸡爪谷酒”,其制作工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鸡爪谷酒是夏尔巴男人的最爱,也是他们招待远方来客的佳酿,这种酒以特制的竹桶、木桶盛之,辅之包银的竹吸管,可以连续加3次水进行品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