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邵桂
摘 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注重纵通与横通及以国家公职人员的视角发散哲学思维的现实观照,是周德义哲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并由此形成周德义哲学研究创新性、丰富性和现实性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周德义;《心觉》;哲学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BO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3-05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3-0005-02
周德义长期从事哲学研究,最新力作《心觉》于2019年11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笔者是长期关注周德义哲学研究的读者,现以该书为例分析周德义哲学研究的方法。
冯友兰在《新理学》一书开篇指出:“宋明以后的道学,有理学心学二派。我们现在所讲之系统,大体上是承接宋明道学中之理学一派。我们说‘大体上,因为在许多点,我们亦有与宋明以来的理学,大不相同之处。我们说‘承接,因为我们是‘接着宋明以来的理学讲的,而不是‘照着宋明以来的理学讲的。因此我们自号我们的系统为新理学。”冯友兰在这里提出了哲学研究“照着”讲和“接着”讲两种方法。所谓“照着”讲,即传承。所谓“接着”讲,即创新。科学研究既不能没有“照着”讲(即传承),又不能停留于“照着”讲,而应以“照着”讲为基础“接着”讲(即创新)。按冯友兰关于哲学研究方法的上述说法,周德义的哲学研究有“照着”讲,更注重的是“接着”讲,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
心学是儒学的重要内容,后形成一个学派。周德义在《心觉》一书的开篇介绍了儒家心学源流,也就是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心觉”这一全新的哲学范畴,并从人的生物性到人的社会性逐步展开,创立了将主体认识世界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理论体系。正如该书在内容提要中所介绍的:“本书通过对儒家文化心学的源起与演变的研究,阐述了心学的基本观点与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诸如“人心第五端”“心觉”和“关于王阳明‘四句教的看法”等心得体会,进而探讨了作为哲学本体意义的人心,……由此拓展开来,论述了人心与人身及心身调适、人心与自然及心物同一,人心与世界及如心所在、人心与文化及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人心与人生及人生舞台角色、人心与未来及其预期等方面的关系,以及探求养心、治心与求得安心的人生道路。这就是《心觉》的理论体系,一个既来源于传统又根植于生活的现代心学理论体系。因此,《心觉》也是继梁漱溟1984年出版的《人心与人生》以来,又一部重要的心学著作。
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是周德义哲学研究基本的思想方法。牟钟鉴在《走近孔子——读〈论语真义〉有感》一文中,介绍了匡亚明提出的读经“三义”说,即准确把握“本义”,多方参考“他义”,努力推出“我义”。周德义从事哲学研究特别注重把握生活和历史的“本义”;并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深入比较,即多方参考“他义”;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即推出“我义”,也就是冯友兰所谓的“接着”讲。这是周德义研究哲学长期运用的方法和形成的思维品质。
李洲良在《清逸 清拔 清远 清淳——袁行霈先生的治学风范》一文中介绍:袁行霈倡导“横通”“纵通”的研究方法。横通,是将文学与哲学、政治、宗教、绘画、音乐等学科打通,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纵通,是对研究课题的来龙去脉要有纵向的把握,对局部的问题也要做历史的、系统的考察。袁行霈倡导“横通”和“纵通”的研究方法,在周德义著《心觉》一书中也体现得很充分。
关于“纵通”方法的运用。周德义著《心觉》一书,就其理论体系而言也可以说是一部简明扼要的心学史著作。作者从开篇“儒家心学研究源起”落笔,一直写到“对未来的预期”,最后提出“养心”“治心”“安心”的“探求心觉之路”,时间跨度2000多年。
关于“横通”方法的运用。《心觉》作为一部哲学著作,涉及生物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的综合运用,并借助文学表现方法。
关于生物学科理论的运用。周德义在《心觉》中专门列了一节《生命进化与人心形成》,说明“人之为人”是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他在论述“构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时,认为人的生物进化与价值观演变具有相关性:“追溯起来,不难发现,价值观有着一定的生物学的渊源,在一定的程度上,它受到生物与生俱有的本能的制约和调节。从最低等甚至是原生生物开始,就有了趋利避害的机制……一个生物的进化图谱,说得上是生物趋利避害的本能或机制的不断完善进步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价值行为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该书在论述关于人的本能的基本特征时,还涉及“遗传与變异”等生物学基础理论。
关于心理学科理论的运用。周德义在《人在其中的世界》一节中,论述“感觉的世界”的“可感觉性”“独创性”“经验性”三个特性,是以心理学科理论为基础的,现摘引其中两段为据。其一,“人体内部的心脏跳动、胃肠蠕动、体温变化,痛苦、寒冷、饥饿等,人体外部的各种刺激作用于五官而产生的种种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使我们感觉到自我表现的存在,感觉到外部世界的事物的存在”。其二,“通过所有感官传来的不同印象,既有对象外形特征的,如形状、颜色;也有对象机能特征的,如声音、运动状态;还有与对象相互接触的感觉,如气味、滋味等,它们仍然不可能产生知觉和概念一样的东西,而是只能产生一些零星的某个方面的一些印象,只有当这许多印象反馈于心灵时,心灵在综合分析它们之后,心灵洞开,知性的观念的存在才会显现出来”。
关于借助文学表现方法,以该书《心态与心动》一节为例予以说明。
首先,以文学语言表达哲学道理,周德义在这一节的开头写道:“我时常坐在江河岸上,看漫江碧波,朝霞落日,江河顺势而下。生命总是抵抗约束,希望总是向上、向外、自由地生长。人的思想之花总是希望自由开放。”这是人的心态,却是通过创造意境表达的心态,是哲学道理,也是文学语言。
其次,在这一节不大的篇幅中,周德义多处引用从唐宋到毛泽东的诗词名句来表达哲学道理。在论证“情绪决定心态,心态决定处事的方法和态度”时,他引用杜甫《春望》一诗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予以说明。他对“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表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有成功,也有失败;有进步,也有停滞不前;有表扬,也有批评。在论述“人生在世,首要的是管住你的心。心不可以不动,也不可以妄动”时,他引用《红楼梦》的《好了歌》,并指出:“《好了歌》确有消极之感慨,但也道出了人生在世,无非受到‘功名‘金银‘娇妻‘儿孙之累。”无须赘述,读者更易于接受以这样的方式表述的哲理。周德义引用毛泽东的诗词名句以证哲理也是恰到好处的。“人们往往只有在心态平和的时候,才能在面对复杂问题的境况之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在纷繁复杂中,做出理智客观的分析判断,找出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途径,做出正确的决策,取得理想的成绩。毛泽东的诗句,‘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和‘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等都描述了这样的情形,如果在‘乱云飞渡的时候,我们不是冷静镇定地‘从容‘应对,又怎么能够领略到‘险峰上的‘无限风光。”这一段要说明的是“心态”与“决策”的关系,引用毛泽东的诗词名句,使“心态”影响“决策”的表达更为形象生动,也更易于让读者接受。
注重纵通和横通的哲学研究,使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彩,这也是周德义研究哲学长期运用的方法和形成的品质。
梁启超在为黄遵宪诗集《人境庐诗草》写的《跋》中说:“古今之诗有两大种:一曰诗人之诗,一曰非诗人之诗。”黄遵宪是诗人还是非诗人?他的诗是诗人之诗,还是非诗人之诗?梁启超提出并回答了上述两个问题:“其诗人耶?……其非诗人耶?”他认为处在近代中国大变局时代的黄遵宪,是诗人吗?不是,他是外交家、政治家不是诗人吗?他又创作了那么多诗歌。所以说,黄遵宪既是诗人,又不仅仅是诗人,他是在公务之余从事诗歌创作的,因此,诗歌创作与他所从事的外交、社会政治工作实际是紧密相连的。哲学研究同样如此,从古到今,有专门从事哲学研究的学者,也有政治家从事哲学研究的。从贾谊到毛泽东,形成了政治家从事哲学研究的湖湘文化传统。政治家的哲学研究,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更为注重现实观照。周德义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继承了政治家从事哲学研究的湖湘文化传统,注重现实观照的哲学研究思维方式和方法。
周德义写在《心觉》一书绪论的第一句话:“面对时下世人心态浮躁、居住生态环境污染和社会世态炎凉的状况,人们往往有些迷惘,不知道这个世界怎么了,自己应当何去何从,怎样决定取舍与选择。”这就是《心觉》一书理论体系建构的逻辑起点。可见,作者是从现实生活出发而不是从理论概念出发来建构《心觉》理论体系的。这既是周德义研究哲学的思维方法,也是周德义长期从事哲学研究形成的注重现实观照的风格和特色。周德义作为国家公职人员进行的哲学研究,不是纯理论研究,而是对现实生活问题的思考,是为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服务的。
综上所述,周德义的哲学研究,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的,也就是冯友兰所说的是“照着”讲更是“接着”讲,既注重纵通也注重横通,是以国家公职人员的视角发散哲学思维的现实观照,并由此形成周德义哲学研究创新性、丰富性和现实性的基本特征。
参考文献:
[1]冯友兰.新理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2]周德义.心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3]牟钟鉴.走近孔子——读《〈论语〉真義》有感[N].光明日报,2017-02-04.
[4]李洲良.清逸 清拔 清远 清淳——袁行霈先生的治学风范[N].光明日报,2016-12-15.
[5]尚文华.比较研究与中国哲学学科基础问题[J].社会科学,2019(12):118-126.
[6]尚真洁,杨华祥.过程哲学与华严佛学的比较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9(12):91-96.
[7]吴圣正.继承传统与立异标新——张立文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研究[J].贵州文史丛刊,2020(1):3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