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慧城市思维构建青年发展型城市评价体系*

2020-08-20 08:38徐振强李有增董振国刘元晨
中国名城 2020年8期
关键词:评价发展

徐振强 李有增 董振国 杨 鹏 刘元晨

导语

我国青年基数大,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截至2018年底,全球青年人口(15~30岁)约为18 亿人,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1]。根据《中国青年人口与发展统计报告( 2018)》,截至2016年底,我国青年人口数量约为4.33亿人,14~35 岁青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31.32%。2016年,我国流动人口总数2.45亿(平均年龄约为29.8岁),其中14~35岁青年约占51%[2]。改革开放40年来,青年人口向城市流动极大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3]。青年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发展繁荣和竞争力的源泉,如深圳市,年轻人超过50%、全市人口平均年龄32.5岁。城市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青年在抗击各类城市风险,如生物安全等方面,贡献突出。如疫情期间4.2万多名援鄂医务人员、社区工作者、公安民警、基层干部、下沉干部和志愿者等抗疫一线工作者中,1.2万多名是“90后”,其中相当一部分是“95后”“00后”(图1)。

图1 抗疫青年与总书记给“90后”党员的回信图

《2016年全球青年发展指数报告》显示,中国青年发展指数为0.578,低于0.616的全球青年发展平均指数,位居第118 位[4]。研究表明,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与青年问题集中爆发,主要表现在:“城市病”积重成疾、社会排斥与价值观风险和青年洄游[5]。与特定青年群体有关的新现象不断涌现,如早期大城市“蚁族”到当前的“空巢青年”“斜杠青年”“青年公益人”和“快递小哥”等[6](表1)。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有学者研究了该阶段青年发展的不确定性:社会断裂带来不公平感;快节奏带来不适应感和焦虑感;社会变迁带来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向上流动空间受阻带来距离感和被排斥感[7]。青年发展在新时代面临着内部“四化”倾向(中央群团工作会议所提出的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等)和外部市场化、网络化、全球化、青年变化的挑战和考验,需要转变观念、主动应对、积极探索,实现精准化、一站式、专业化、智能化、生态化、国际化、枢纽型的创新发展[8]。

表1 城市尺度关于青年发展问题的部分调研表

图2 2019中国青年理想城排行榜

与此同时,地方城市在争取青年流动上也着力创造利于“青年发展”的政策措施,出现了“抢人”现象。2017年以来,以“新一线城市”为代表,全国城市出现“抢人大战”,75%的一线城市出现青年人口流失(图2),深圳体现出了对青年人的强大吸引力[11]。支持青年发展不是搞“抢人大战”,而是做一盘“服务大餐”。青年发展要与城市发展同向发力,实现青年与产城融合发展[12]。2019年9月,基于25家互联网公司和数据机构的大数据,以及对超过1500位生活在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的调研数据,财经发布《2019中国青年理想城排行榜》(图3)。链家基于自身平台2016年10月-2019年9月的购房消费数据,发布《2020年中国青年居住消费趋势报告》。

图3 2020年中国青年居住消费趋势报告图

青年发展的同时,与青年相关的社会稳定的不确定性也在上升。香港于2018年3月成立香港特区政府的青年发展委员会。《2017香港青年政策研究报告》显示:香港青年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经济困难(30.13%),其次才是工作环境和学业方面的困难,而香港青年所认为的生活比以前困难的原因主要是物价、楼价比较高(85%),其次为社会流动性比较低(68%)和职业多样性比较低(62%)[13]。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大湾区战略背景下,长期处于殖民统治下的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之后,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在实现“主权回归”之后进一步实现“人心回归”,青年应促进打造“两制”和谐共处、尊重欣赏、融通互鉴、协同发展关系[14]。2019年11月,民政部对人大代表“关于继续推进内地专业社工队伍建设,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外展工作规划,保障社会和谐的建议”进行答复。自从“阿拉伯之春”爆发以来,青年问题逐渐成为影响该地区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主题之一。从摩洛哥案例来看,从2016年的“人民运动”至今的多次抗议活动,大多都是由15~24岁之间的青年人参与和组织。

1 青年发展相关政策与研究实践现状

1.1 青年研究适应国家青年发展规划协同,为青年发展型城市创建提供可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青少年发展和青年工作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提出青年的“四最精神”,到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四有青年”要求;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对青年提出“四点希望”,勉励青年“要爱国、要励志、要求真、要力行”[15]。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中均会涉及“青年”一词,有四次党代会报告设单独段落专门论述青年及青年工作,在历次党代会报告的相关文本中,既有对青年政治状况的研究分析,也有对青年成长成才的殷切希望[16]。截至2018年5月,共有357.9万个基层团组织[17]。

自2015年中共中央召开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以来,共青团改革的议题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热点。2016 年11 月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审议《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时,鲜明地提出了要坚持党管青年的原则,指出要充分发挥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作用,强调要带好青年组织,抓实包括教育在内的十大领域青年政策。团组织要在改革中推动青年发展,重点应该放在解决利益矛盾,核心是优化青年发展环境。通过服务、发现、报告、协调、立法、协商、补位等手段发挥群团组织重要作用[18]。

《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是我国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形成较为完整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把青年发展上升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新时代中国青年是中国的未来和中华民族的希望,促进青年更好的成长和更快的发展,是中国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19]。规划有助于加快构建青年发展的社会协同机制,推进互联网时代青年发展的新格局,积极展示中国青年发展的国际影响力[20]。

20世纪80年代初有学者提出应建立“青年学”。此后30多年里,有关青年研究学科规范建设的争论从未停止,青年研究的学科化进程也没有取得预想的成功。2016年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推进青年研究学科化进程提供了历史机遇,青年研究领域的一些学者顺势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的青年研究。青年研究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领域,其基础理论还相对薄弱,尤其没有形成有着内在逻辑系统的青年发展理论框架。2017年有关青年研究基础理论的期刊文献量在青年研究期刊文献总数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针对《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国青年研究》《青年研究》《青年探索》《青年发展论坛》等还策划了相关专题,并尝试从文献计量的角度,梳理年度性青年研究进展[21]。郭元凯在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共青团权益工作历史沿革和成就的基础上,提出若干问题:对共青团权益工作的整体认识存在偏差;现有共青团权益工作的组织体系尚未健全;共青团权益工作的专业性、创新性略显不足;共青团权益工作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22]。

1.2 促进青年发展的地方实践

省市/区层面“青年发展型城市”开始萌芽。2010年12月,200余位上海世博会、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的青年志愿者代表联合发布《海宝宣言》,提出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的倡议。2017年9月,深圳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构想,明确提出“城市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的理念,具体包含“城市对青年发展更友好,青年对城市发展更有为”两个维度,前者要求营造有利于青年全面发展的软环境和硬环境,提高城市对青年发展的承载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后者则要求广泛凝聚青年共识、激发青年活力、助力青春建功[23]。浙江省于2019年8月,提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程、青年体质健康提升工程、新生代浙商培育工程、青年安居工程、青年志愿者行动工程、青年助力乡村振兴工程、青年发展新型智库建设工程等八项工程,建设“青年发展型省份”。安徽六安市人大代表于2020年3月提出“探索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建议”。同时有学者提出,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探讨青年发展试验示范区[24]。15个“新一线城市”自2016 年底至2017 年中,共有10 个出台了以吸引青年人才为目标的更为包容的社会经济政策,其中成都、西安等新一线城市都围绕就业、收入、创业、户籍、住房、教育、服务等推出了各种创新社会政策[25]。

1.3 国内外“青年发展”相关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我国在《全球青年发展指数报告》之中的排名欠佳,既有自身发展质量上的不足,同时又与我国缺乏相关统计数据以及我们在国际青年发展指数方面话语权微弱等有关[26](表2)。因此,研究设计适合我们城市和青年情况的评价指标是开展评价的关键。《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联合国大会通过)中列举了健康、教育及就业、饥饿与贫穷、环境、药物滥用、少年犯罪、闲暇活动、女孩和青年妇女、青年社会生活和决策是青年发展的10个优先领域。在《2003世界青少年报告》中,进一步提出了全球化、青年与冲突防止、艾滋病、信息及通讯技术,以及代际关系5个其他值得关注的新兴发展领域。其中美国、新加坡和日本等国家代表,较早创立青少年发展指标体系[27]。国内本联合团队在尝试构建城市评价指标,有学者在尝试构建农村青年发展指标[27]。

2 基于智慧城市思维搭建评价框架

青年发展型城市评价,有助于促进营造青年为城市发展贡献力量和智慧,该评价应突出大样本、实时性。在做好基础评价指标遴选的同时,重点突出在城市尺度应用的可操作性、代表性和有效性,致力于真正服务到地方“青年发展型”城市创建能力的提升。(1)强化决策咨询导向:按照“立体化研究评价体系-多维度评测方法-多地同步落地测试-反馈完善评价体系”的技术路径,凝练研究成果并向课题委托单位提交决策咨询,为推动城市/区层面试点示范提供方法论参考。(2)提供强力知识集成:基于开放共享,集成创新,围绕“青年发展”构建五个库的资源,该库不定期更新,建立能够持续支撑“青年发展型”城市评价研究的扎实知识源,集成国内外关于“青年发展”的前沿学术进展,有效指导评价体系设计;(3)引入互联网+大数据平台:以往研究样本量和时效性,受研究方法限制,难于反映青年大样本的最新动态情况。本研究过程充分运用联合团队在信息化和大数据的优势,使用大数据手段和方法,对相关指标体系进行分析评估;使用移动APP用户统计数据研究城市青年活动规律、特点;使用舆情监测数据分析评估青年群体对城市发展环境的认可程度及情绪表达;辅以青年发展大数据展示平台。依托互联网,实现大样本动态实时测评;(4)加强部门内外协同。以促进“青年发展”为核心,针对开发的指标体系,在实施层面,考虑共青团系统下属职能部门协同推进落实的同时,强调从各委办局协同联动机制出发进行研究性设计,以提高评价体系的运行效能。

表2 国内外青年发展型城市指标体系表

2.1 总体设计

研究对象为14-35周岁青年,目标群体覆盖地方省市团系统,兼顾考虑我国地域发展的差异和人口流动性的特征,并同时运用手机信令等大数据技术手段对动态青年样本进行捕捉并分析。结合我国城市和青年的特点,按照分区分类的原则,识别制约青年发展的关键领域,从供给侧矛盾出发,提出能够促进青年发展的指标体系。通过5个库的知识集成,编制符合我国城镇化和青年发展要求,切实可行的“青年发展型“城市评价体系,并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评价体系易于实施和后续优化调整。

2.2 技术实现

通过共性平台搭建,研究国内外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有关政策和举措、梳理国内外已有的青年发展评价体系,在联合团队构建的指标体系基础上,根据当前疫情情况,通过网络专家咨询、线上座谈、线上问卷等方式,构建青年发展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托3个渠道:(1)联合体成员单位自身体系;(2)互联网问卷;(3)城市青年大数据平台。从小样本百人规模内测、修改完善评价指标到万人规模5地+1省全面落地测试,形成结果并展开城市/区间分析比较,在揭示各地青年发展型城市发展特征、问题和建议的同时,重点论证评价体系的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将依托五库一工具,其中五库指:知识库(部分完成)、政策库(已完成)、实践库(已完成)、城市大数据库(已完成)和评价体系库(已完成);一工具指评价工具(指标体系已经有初稿,待完善后,与信息化平台技术结合)(图4)。

开放数据评价:拥有全国近4亿手机用户数据,青年用户数量过亿,地级以上城市全覆盖。成功应用于北京人口行为分析、抗疫高风险人群分析等。基于手机信令大数据,可提供“人+时间+空间”的表达,能够清晰地反映城市人群的职住、迁徙流动、出行轨迹等特征,使城市规划从传统模式走向准实时化和在线化,在城市规划与管理领域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为各地城市规划、人口统计、公安维稳、旅游交通等部门提供全面、高质量的数据产品和业务决策支撑。根据我国青年和城市情况的“青年发展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从宜居、宜业、宜学、高效服务和青年满意5个维度,设计了3级26个指标,并依据该指标,提出了信息化支撑评价工作的平台设计(《基于青年发展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青年大数据平台》)。

评价平台通过收集地方团委系统统计数据、移动APP统计数据、网络空间舆情监测数据,加以整理、统计、比对、分析,展示基于本课题指标体系的特定城市青年发展指数态势,为主管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图4 青年发展型城市评价平台示意图

核心技术支撑平台是评价平台的中枢,主要包括:大数据基础平台、数据资源全过程治理平台、人工智能平台,可针对在线数据、文本数据、视频数据等提供数据接入、数据结构化、数据治理、数据建库、数据开发、智能分析等多方面的支持,可实现多源异构系统的融合、海量数据的价值挖掘、多业务功能的并发访问、多场景的智能决策等(图5~10)。

评价平台所使用部分数据来自某国内领先的独立第三方移动数据服务平台,有关数据收集和应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有关条款要求。使用数据清洗技术对数据进行泛化、清洗工作,不直接与特定的自然人个体相关联。相关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封装后,形成9大类共900多个基本标签:(1)人口属性:性别、年龄阶段、婚育情况等人的基本属性标签,依据APP使用行为通过算法实现;(2)设备属性:品牌、机型、操作系统、运营商等用户使用的移动设备属性标签,通过SDK采集加工所得;(3)地理位置:常去大型场所(机场、火车站等)行为标签,通过SDK采集设备位置与POI位置关联加工所得;(4)应用兴趣:网购类、商旅出行类应用等移动设备端的行为喜好标签,依据APP使用行为通过算法实现;(5)游戏偏好:游戏类型、游戏风格等行为喜好标签,依据移动设备游戏行为通过算法实现;(6)消费偏好:消费品牌类别、消费定位等线下行为标签,依据WIFI采集用户在线下商场的位置信息通过算法计算所得;(7)游戏深度:游戏付费、游戏频度、游戏安装活跃频次等标签,依据游戏APP使用情况加工所得;(8)行业标签:目前已有房地产行业标签,结合行业人群特性和APP使用情况加工所得;(9)定制标签:根据客户需求中的APP进行类似应用兴趣类标签的加工。

图5 系统整体功能架构图

图6 基于评价指标的数据源采集图

图7 大数据服务提供“人+时间+空间”的全面表达图

图8 城市居民职住空间分布图

图9 城市居民特征分析图

图10 人口大数据+场景分析示意图

3 结语

我国青年自身特征明显,在深度推进城镇化的新时代,城市文明的构建需要青年们的深度融入、参与,并共享城市成果,形成“宜居、宜业、宜学、高效服务和青年满意”五维的总体局面,充分形成青年在年龄结构和家庭角色上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通过实时精准有效的大数据人群刻画,促进不同城市青年发展现状与问题的把握、分析和诊断,进而梳理制约青年发展的关键问题,并协同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商议缓解与解决对策,提高政策设计的针对性、有效性,促进不同类型城市的青年发展都得到回应和保障,从而激发城市文明建设的主动性,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评价发展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关于项目后评价中“专项”后评价的探讨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