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曹雯 杨诗雨
“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需有长流水”,张巧深知只有丰富自己、强大自己,才能让农村孩子接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
与遵义市播州区三合镇隔江相望,是毕节市金沙县的“东大门”沙土镇。地处乌江库区,这里青山叠翠、植被茂盛,省级乡村名师张巧就一直生活在这里。
在金沙,说起张巧,知道她的人大多会回应一句:“哦!那是位英语名师。”
作为金沙县沙土镇官田初级中学拥有正高职称的教师,张巧几度被邀请前往县城里的学校任教,她却一一婉拒。6月中旬,面对记者的好奇,张巧说:“在哪里都是教书育人,乡村教育更是一种事业。”
这个看起来纤弱的女子,骨子里却充满韧劲,总是热情洋溢。坚守乡村教师的岗位,一干就是28年。她大胆改革创新,研究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创立了独具一格的“SCL生本课堂教学流程”,这些学习方法帮助她的一些学生走进国内、国际的一流大学。
时至今日,张巧还记得当年自己去学校报到的第一天。那是1992年,刚刚从黔西师范学校毕业,她被分配到金沙县官田乡青山小学任教。
那天,父亲找来马车为张巧托运行李。28年前的青山村,没有公共汽车、没有自来水,经常会停电,父亲见了直摇头,为女儿的前途感到灰心。但张巧却不理会父亲的担忧,她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山区教育的现状。
张巧扎根在了青山村。她在青山小学担任班主任,上语文课,兼着给学生上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很快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在她的记忆中,那些年放学后总有一大群孩子围着自己要听故事。让张巧欣慰的是,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当地老百姓都很支持教育,和老师的感情也很亲密。
“家里红薯熟了、玉米熟了,都会给我带点,所以那是我青春岁月里美好的时光,从来没有煎熬的感觉。”张巧说。
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之后,张巧渐渐地发现了自己知识结构上的不足。孩子们对知识渴望的眼神,让张巧想方设法地提升自己。1996年,由于金沙县初中阶段英语老师紧缺,23岁的张巧被推荐到毕节教育学院进修英文教学专业。
张巧(右)课后为学生辅导。(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杨诗雨 摄)
“在农村学校,那个时候懂得英语教学的人不多。”1997年,她进修结束,来到了距离县城70多公里的官田中学,开始了“摸着石头过河”的英语教学征程。“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需有长流水。”张巧深知只有丰富自己、强大自己,才能让农村孩子接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
通过自身在英语学习上的感悟,张巧认为学习英语最重要的是交际,而“开口说”对农村孩子来说很困难。于是,张巧的英语课堂一改“填鸭式”传统教法,常常以“你问我答”的情景教学为主,老师问、学生答,学生问、老师答,久而久之,实现教学相长。
2001年,正在遵义攻读本科的张巧接到学校的电话:“你们班英语考了全县第一。”在之后的很多年间,张巧带出了一大批英语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的学生,这也让张巧悄然成为金沙英语教学明星。
最开始,张巧喜欢通过订书订报获取最新的资讯,渐渐地她发现那些写在报纸上的教学方法与自己的实践不谋而合。同时,她博采众长不断汲取经验,在强调口语交际与情景教学的基础上,开始了她的省级课题《核心素养视野下农村初中英语课堂学生自主发展策略研究》的思考,最终得出“SCL生本课堂教学流程”(S代表自主,C代表合作,L代表学习);她又将自己在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梳理成文,出版了20万字的《初中英语教师教研学探索》。
对张巧来说,课堂是严谨的,在这里是知识与知识、思维与思维碰撞的殿堂;课堂是愉快的,在这里是心灵与心灵、爱与被爱交换的场所;同时课堂还应是开放的,在这里是真理与谬误、有知与未知探索的驿站。
“英语教学并不是老师站在讲台上讲知识点,而是应该让学生用心去体会知识点产生的源头,教学要去适应学生的需要。”现如今,张巧的英语课堂把全班学生按照6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老师在课堂上布置任务,学生们则以小组学习探讨,最终成果展示、相互评价。张巧认为从听老师讲到自己讲,从知识的输入到知识的输出,是不一样的学习深度。
“真正地让学生们在团队中成长,不懂要问,懂了的也要帮助别人。”张巧说。
人们也看到,张巧的教育事业并没有因为身处乡村而搁浅,在授人以渔的同时,她也在践行着“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从县级优秀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市级教学名师、省级骨干教师、省级乡村名师、省级教学名师,到马云乡村教师奖、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一项项荣誉纷至沓来。
2016年11月,“贵州省初中英语张巧乡村名师工作室”在官田中学揭牌成立。工作室开展实践的第一站便来到了张巧曾经任教的青山小学,“因为我就是从那里出来的,所以我要把自己在教育上的感悟先带回去”。
此后,张巧带领着自己的团队不遗余力地奔走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前线,她的学员遍布金沙、黔西、七星关等地的学校,又先后把优秀的教育理念送到黄平县、赫章县结构乡、金沙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等脱贫攻坚一线。
时值初夏,绿树成荫,走在官田的山路上,这位为初心而坚守乡村的女教师,笑起来如此甜美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