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辉 尚慧萍 王丽虹
[摘 要] “劳模工匠精神”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背景下劳模文化与工匠精神紧密结合生成的思想产物,学界对高职院校劳模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但如何深入解读和构建仍是实践难题。深入解读“劳模工匠精神”新时代意识形态内涵,剖析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精神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高职院校培养“劳模工匠精神”顺应经济社会发展且具有可复制、可操作的路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教育时代性。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劳模工匠精神”;新时代内涵;问题现状;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8-0206-02
我国“工匠精神”文化已有悠久历史,无论是从古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手艺人”称呼、近代英国行业发展规定的“学徒、帮工、师傅”等级,还是现代德国职业教育“学徒制”发展和对“工匠精神”的培育,都将“工匠精神”传承作为技能训练中最重要的思想文化保留延续。尽管如此,我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时期,古人“匠心独运”的手艺精神一度在社会大工业机器生产中湮没,直至近十几年来经济社会转型、就业结构改变、社会建设与服务需求的巨大变化,加快了国家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应用技术技能型高职院校的步伐,高职院校才从原来单单培育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开始转变。
高校的创建性质决定了高校始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优化高职院校思政体系建设,以“劳模工匠精神”为切入点助力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探索高职院校职业精神延续的“劳模文化”与“工匠精神”优良品质相结合的教育路径尤为必要。
一、“劳模工匠精神”的新时代内涵
根据已有资料发现,学界重视职业教育“劳模工匠精神”培育研究由来已久,但对“劳模工匠精神”范畴一直未提出明确的界定,直至2014年王丽媛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文中,将“工匠精神”定义为:“从业者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人生观、价值观相连,是从业过程中对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具體为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专业和敬业。”笔者在梳理和思考文献中发现,前人对高职院校培育“劳模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分析是顺应了党的十八大前后国家经济发展规律,但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对高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深化、细化、实化。
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内涵和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劳模工匠精神”思想文化教育实践,本文将“劳模工匠精神”新时代内涵具体界定为以下四个方面。
1.“红色基因”是“劳模工匠精神”育人的政治本色,中国革命胜利的伟大实践和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是劳模工匠精神优秀品质传承的重要表现,坚定的理想信念、端正的价值追求、砥砺意志品质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涵。坚定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强化师生担当强国使命的历史自觉,实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办学目标。
2.“工匠精神”是“劳模工匠精神”育人的人生态度,坚守执着、精益求精、专业专注、追求极致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新时代“劳模工匠精神”培育的树人内涵。紧扣职业教育特点,坚持育训结合,把“劳模工匠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扎实的技术技能和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的态度习惯,不断提升学生成为“一流工匠”的意识和能力。
3.“创新能力”是“劳模工匠精神”育人的本质要求,创新精神发展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保持持久生命力的重要源泉。提升师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思维训练、创新创业实践,强化师生不断超越自我的创新观念和创新精神,使之努力成为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新时代要求的创造性人才。
4.“全球视野”是“劳模工匠精神”育人的时代特征,是从“全球一体化”到“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重要保障。按照国际水平的职业院校标准要求和规划,积极营造国际文化氛围、参与国际交流、开设跨文化课程等,培养具有全球视野、掌握世界技能、胸怀大国责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国工匠。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历史溯源
(一)职业院校人才教育地位低
我国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化的重要表现,笔者在梳理教育历史发展文献时发现,从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教育的论述可追溯对职业教育的论述。研究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史发现,国家资源和关注集中于一类高校,二类普通高校资源和人才关注度次之,职业教育长期表现为可获得资源少、人才认可度低、毕业学生难以走向社会管理高层。近十几年高职教育的发展刚从培养“学生混文凭”转变为“徳技双修的技术技能型”的价值定位,毕业学生流向社会一线技工行业。
(二)职业院校思政教育边缘化
历史办学教育定位形成的社会认知以及教育资源和社会认可度问题,高职院校难以和其他高等院校“研究型”“学术型”“管理导向”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发展定位相媲美,长期处于培养“技术工人”的办校目标和“中国制造”蓝领的发展定式。高职院校缺乏普通高等院校思政课程系统化和多元化设计,产生了“学生思政课单调、成效差”的结果;思政教育长期处于“搁浅”状态,形成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层层认为思政教育不重要的意识,思政教育主体缺位、功能缺位成为高职院校的典型特征。
(三)职业院校文化育人抓手弱
相较于高等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在“青马工程、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杰出思政教授学者、思政队伍建设、各色思政主题研讨领导小组”等方面都较为薄弱,因此,在思政理论研究、课题建设、学生课程建设、校园综合思政能力培养、“三圈三全+育人”体系建设和具体操作实施过程中与本科院校存在较大差距。宣传部门作为牵头部门负责统筹全校思政工作,但力量有限,难以在思政教育抓手能力较弱中单独发挥作用,因此,以“劳模工匠精神”育人为切入点构建高职院校特色思政工作文化内涵,以文化引领价值落实高职院校思政工作成效成为学界共识。
三、“劳模工匠精神”文化育人路径分析
(一)围绕内涵,形成新时代劳模工匠文化育人环境
“人在环境中”是学生在校学习思想文化、技能和塑造良好品行最具成效的教育理论之一。以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为例,立足院校建设目标,力求营造“红色基因”“工匠精神”“创新能力”“全球视野”的新时代“劳模工匠精神”文化育人环境,摸索高职院校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政治内涵的核心路径。充分结合自身城市建设院校定位,对接行业转型过程中充分体现“劳模工匠精神”文化培育实质,凝炼形成技能培养与思政文化育人紧密结合的学校精神,以此作为学校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指引。在形成“劳模工匠精神”文化育人环境的过程中深入挖掘学校文化载体,围绕新时代“劳模工匠精神”内涵,在校训、校徽、校歌等标识系统和随处可见的文化符号上做宣传;在“劳模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廊、文物修复与保护展厅、校重点专业大师工作室、树人林等文化设施建设上做工作;在校园建筑和环境布置上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内涵上充分实践;在创新创业培育“劳模工匠精神”主阵地上形成特色育人环境;在对标国内外优质高职院校发展上下功夫,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劳模工匠精神”,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全面形成高职院校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新时代“劳模工匠精神”文化育人环境。
(二)多措并举,构建新时代“劳模工匠精神”文化育人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學生“劳模工匠精神”的主渠道,高职院校要加强“劳模工匠精神”思政发展定位,全方位、全过程人才培育统筹规划工作,构建新时代“劳模工匠精神”文化育人体系是践行高职院校“三圈三全十育人”思政工作的关键路径。上海城建职业学院着眼于劳模(工匠)在职业技能、职业规范、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方面对学生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依托“新时代劳模(工匠)精神教育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基地、共青团组织、学生工作部、创新创业学院、国际交流部、思政教育队伍等,构建新时代“劳模工匠精神”文化育人内涵体系。牢牢把握“劳模工匠精神”文化育人体系与学校发展定位、人才培养计划相结合,掌握学校各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路径,统筹和集聚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发挥团组织功能,形成全校师生劳模工匠精神文化育人共识,激发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育人活动,搭建优质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和渠道,劳模工匠精神文化育人内容落实双语教学、双语标识、双语官方信息发布平台建设。
(三)凝聚共识,形成新时代“劳模工匠精神”文化育人制度
学界一直高度认同思政教育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诸多落实问题,而在建立新时代“劳模工匠精神”文化育人校园大环境、新时代“劳模工匠精神”文化育人体系的基础上,将新时代“劳模工匠精神”文化育人制度落实是真正把以“劳模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校管理和发展的攻坚路径。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实践宣传较为“零散”,缺乏系统的、制度化、常规性“劳模工匠精神”育人特色和亮点工作,仅仅依靠宣传部门对日常思政工作亮点的捕捉和牵头营造思政育人亮点是低能低效的。要在充分领悟“劳模工匠精神”文化育人与职业技术技能教育内涵、职教特点和“劳模工匠精神”文化育人体系的基础上,制定以教师工作部为主导的教师“劳模工匠精神”思政工作制度、以学生工作部为主导的学生“劳模工匠精神”思政工作制度,制定青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劳模工匠精神”研究基地思政工作章程和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制度等,推进“三圈三全十育人”思政工作体系建设落地。将“劳模工匠精神”融入学校各项制度、活动、学习、研讨之中,把“劳模工匠精神”融入学校教育、行业文化、社会人才需求和服务之中,为提升学生社会服务能量和国际竞争能力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冰洁.工匠精神与高校院校思政教育的融合的路径探究[J].智库时代,2019(37):120,122.
[2]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职教论坛,2014(22):66-69.
[3]蔡颖,王冬凤,罗洪保.新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价值观培养探究:兼论工匠精神培养[J].职教论坛,2018(8):154-158.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