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平
[摘 要] 康养旅游作为一种体验型专项旅游,正在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重点从山西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文化、饮食文化、药茶文化和宗教文化五方面文化资源切入,分析了山西康养旅游在文化资源方面的开发模式。
[关 键 词] 康养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模式
[中图分类号] F590.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50-0150-02
一、康养旅游
(一)康养旅游内涵
新时代,康养旅游正在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康养+旅游”新元素融合,作为一种新兴旅游业态,与传统观光游相比,康养旅游更注重游客的亲身体验与感知度,是一种深度体验型旅游。康养旅游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养生文化,是寓养生于旅游、寓旅游于养生的一种新兴特色旅游活动[1]。
(二)山西康養旅游政策
山西有得天独厚的发展康养旅游全生命周期产业的优势,拥有地理、气候、地质、饮食、医疗和文化六大康养资源[2]。发展康养旅游不仅要深挖原有资源,更要在资源创新上下功夫。康养事关国计民生。山西省委书记在2020年首届康养产业发展大会上表示:“在大健康、大康养、大文旅深度融合、竞相发展的格局下,着力打造富有山西特色的康养事业、康养产业,以康养助推高质量转型发展、人民高品质生活。”
二、山西康养旅游在文化资源方面的开发模式
作为华夏民族的文明发源地和历史文化名城,山西有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古迹和遗迹,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较强的旅游吸引力,为许多地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优秀的旅游资源。同样,在康养旅游开发模式上,文化资源的优势不容小觑。
(一)历史文化+康养旅游模式
在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山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五千年中华文明可以在古老的三晋大地找到印记。“游山西,读历史”活动,再次向世界人民发出了邀请。山西历史文化纵横交叉,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游山西,就好比在读中华文明演进史、黄河文化变迁史、长城军事斗争史、民族融合发展史、读古代建筑艺术史、在读汇通天下晋商史等。游客在山西游历,历史在山西延续。
我们知道,文化自信是最根本、最持久的动力,弘扬文化发展理念,已经成为一种时代风尚。游客在选择康养旅游目的地的时候,会在很大程度上考虑景区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意境,所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人民大众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借助山西历史文化资源这一平台,发展历史文化+康养旅游模式,打造与康养旅游各板块相对应的产品或项目,是极具吸引力的。
康养旅游资源开发中,结合山西历史文化特色,使游客在感叹老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产、建筑、碑刻等景观旅游资源的同时,更有兴趣挖掘其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魅力,从人文历史、文化溯源等角度得到更多元的修身养性的旅游体验,提升康养旅游的多内容和高品质。
典型历史景观建筑及文化资源:云冈石窟、五台山、悬空寺、关帝庙、晋祠等。这些特色景区,自然环境的康养作用毋庸置疑,且其营造的文化氛围浓厚,使游客不禁肃然起敬,身心得到净化。
(二)民风民俗文化+康养旅游模式
在康养旅游中,游客通过各种参与活动和体验获得身心放松和满足,获取相应的幸福感,实现健康养生旅游。
山西民风民俗返璞而悠远,各种文化与习俗杂糅并存,专项旅游资源丰富,如民俗博物馆、民俗节庆旅游活动、民俗文化村等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观赏性高、体验性强,深受其他地区人民的喜爱。依托各种互动式旅游创意体验项目,对独具特色的山西康旅产业新业态进行打造,比如以古镇、村落特色、节事、节会、庆典、演艺为载体,深化康养旅游过程体验,营造体验高峰,充分运用优秀的文化元素,大大增强地方文化的吸引力。
现代人的工作职场压力大,生活交际范围有限,常常生活在写字楼和办公桌前,在节假日休闲时刻,倘若能走出办公楼,离开生活区,走进那些仅在书本上、视频里见到的真实民风民俗,亲身参与其中,获得真实的体验,是对身体和心理极大的放松,无论身心均得到收获感、体验感和满足感,极为有益。同时,在所闻所见中,还能收获知识、增长见识,自身文化修养得到有效提升与满足。
典型民风民俗:晋商民风、晋中社火、平遥剪纸、晋南面塑花馍等。不同年龄段的游客,对民风民俗的体验性旅游有不同的期待。年龄稍大些的游客群体,希望在现代化的传统民风民俗体验中,回忆儿时的时光,给晚辈讲那些年他们的古老习俗,体现中国人代代传承,口口相传的传统理念;年轻游客群体,会带着小孩,一同体验老人们口中的那些“绝活”,从“真实体验”带孩子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感受古老文化的魅力,感叹艺人们精湛的手艺活。
(三)饮食文化+康养旅游模式
1.依托杂粮养生,开发杂粮产业园区旅游资源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温带气候,南北横跨6纬度,中南部的温暖湿润与北部的寒冷干燥气候并存,境内山间、河川、盆地交错,形成了适宜各种杂粮生长要求的独特气候和地理条件,注定山西是优质杂粮的黄金产区[3]。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丰富的杂粮品种资源,造就了山西“小杂粮王国”的美誉。山西杂粮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很高的声誉,一年一熟的种植方式,同品种杂粮的营养成分高出省外2~3个百分点,“世界杂粮看中国,中国杂粮看山西”是实至名归的溢美之词。其中杂粮面食,堪称山西面食一绝,更是山西立足世界舞台的一件至宝。
杂粮中富含丰富的膳食纤维,蛋白质、维生素、多种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且含糖量低、热量低,可以达到降血脂、降血糖的作用,也是众多健身爱美人士的首选。
民以食为天。现代人的生活和饮食水平日益升高,越发精细。但往往富贵病、亚健康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很多人已经认识到健康和养生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旅游也不再是满足了人们基本物质需求后的更高层次需求,而是在追求精神层次上获得感的同时,追求更加休闲健康、养身养性的康养旅游。
典型杂粮生产地:大同、忻州、长治、晋城等地。依托粗杂粮产业园区及优质杂粮的品牌,打造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体验地,如膳食馆、素食坊、养生屋等。
2.依托山西面食文化及文化节,开发面食及文化旅游资源
山西面食,不仅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世界饮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山西人善于粗粮细作,细粮精作。将面食不断地翻新花样,达到一面百样、一面百味的境界。
不论是山西面食“走秀”美国纽约,还是山西面馆落地洛杉矶,都在见证山西面食的国际化进程。每年的山西面食文化节,向全国、向世界进行了一个很好的展示,成为交流、探讨中华面食文化的大舞台,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览参观。
典型面食文化节展示:太原、大同、永济等。面食文化节上的面塑制作展品,多数破吉尼斯世界纪录,如大同面食文化节世界最大的云冈大佛面塑造型(1∶2),直径1.58米的世界第一景泰蓝大面碗;永济面食文化节面塑制作展品,最大动物造型黄河大铁牛(1∶1.5),最高建筑造型普救寺莺莺塔(高7.8米),还有小盘中展示山西好风光的景泰蓝铜盘。这些面食文化与艺术与当地旅游资源完美结合,相互促进,引来更多热爱中国饮食文化、面食文化、面塑艺术、健康休闲的旅游群体加入,不断丰富山西的旅游元素,发挥文化旅游在康养旅游中的作用。
(四)药茶文化+康养旅游模式
药茶是中医药文化与茶文化的有机结合,药食同源、同根,山西药茶之功效,与康养旅游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内涵不谋而合。深化茶旅康养旅游过程体验,让茶旅体验下的康养旅游产业能够延伸出更多旅游活动,进一步给游客一个休闲体验、康养研学的旅游综合体,构建具有山西特色的康养产业基地,无疑是一个新思路。
山西药茶兼食用、药用和饮用为一体,既可作饮品,又可作药品,是修身、养性、健体、养生的有机结合。山西“文旅茶”融合是新尝试,已形成连翘叶茶基地、黄芩和党参茶基地等六大药茶业产区,正在努力将“山西药茶”打造成为中国第七大茶。比如祁县昭馀古城作为晋商万里茶道重要枢纽,发展以茶促旅、以旅带茶,吸引游客享受田园生活,体验农业生产,感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生态环境,打造乡村休闲康养产业基地。
典型药茶:连翘叶茶基地、槐米茶、菊花茶基地、黄芪茶、枸杞芽茶基地、沙棘叶茶、红枣叶茶基地、桑叶茶、黄芩茶、党参茶基地等。在逐渐热化的茶养文化宣传中,药茶、养生茶、健康茶、中药茶等系列茶产品,在茶产业园区、茶文化体验、茶商茶道文化研学等旅游组合下,打造山西药茶及其文化,吸引众多康養旅游群体。
(五)宗教文化+康养旅游模式
山西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既包含有形的物质资源,又包含无形的精神资源,在旅游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宗教文化丰富的文化内涵,超凡脱俗、节俭简洁的生活及修行方式,深刻的体验性、绿色生态健康行等特点折射出很多的康养文化,皆与养生密不可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探索将宗教文化与康养旅游相结合,以旅游业为基础、康养为核心、宗教为特色的多元文化综合体,积极挖掘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社会功能,建立核心康养产品体系。人们在康养体验过程中,观赏有形的宗教文化,如宗教建筑、园林、壁画艺术、禅茶、朝拜、进香和祈福等,从中既可学得较为专业的领域知识,提升审美和鉴赏能力,又能感受相应文化的核心内涵及寓意,提升品位和文化修养。通过无形的宗教文化,如静谧、禅意的环境,超脱世俗的感觉等,体验宗教文化的修行与修心,去除消极情绪,领悟人生,陶冶情操,颐养身心,提高旅游者的精神修养。
典型宗教景观及文化圣地:道家文化圣地如永济市的五老峰景区、永乐宫、关帝庙;佛家文化圣地如五台山、云冈石窟、悬空寺、普救寺等。
康养旅游对旅游生态环境质量和文化资源要求很高,从最初打造较低层次的“养眼”生态景观观光游,到中层次的“养身”休闲娱乐健康游,再到高层次的“养性”康养文化游,文化资源在康养旅游中的开发优势已经凸显,不论是传统理念的未病先防,未老先养,还是职场去疲劳、减压力的养精神、复元气,更或是新时代的新孝道,老有所养,老有颐养,都促使人们不断养成感受自然和文化之美、体验运动和健身之美、培养修身养性之美的情操与习惯。
参考文献:
[1]宁晓梅.宗教文化的康养旅游开发研究:以峨眉山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8.
[2]成宏峰,马兆兴.山西康养旅游人才供给体系构建研究[J].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2):26-29.
[3]王燕利,刘瑾,秦忠武.山西省小杂粮标准化现状及体系框架研究[J].学术研讨,2017(10):64-68.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