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探析

2020-08-19 12:54署光
求学·教育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汉语国际教育问题

署光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汉语逐渐成为世界上学习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逐渐受到广泛关注。该专业结合了语言学、教育学、跨文化传播学等多个领域,具有较强的跨文化特点。文章就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的跨文化传播进行探讨,以让汉语国际专业教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跨文化传播;问题;策略

一、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跨文化传播的理论知识

(一)语言和文化传播

語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学习一种语言就必须同时了解其所属文化,否则就很难真正掌握这一语言。跨文化传播不仅仅是传输或者传递文化的工具和手段,其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由此可见,传播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或者手段,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所以要注重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的跨文化传播,从而促使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人是文化传播关系的纽带

人类和传播之间是密切相连的,两者缺一不可,且人类之间的传播关系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社会关系,与此同时,人类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在社会各成员协商、参与过程中发展和传播的。由此可见,传播对人类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它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社会关系,要是没有传播人类就不会形成所谓的人类主体,就更别说营造和发展文化。总的来说,传播对人的社会关系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

(三)“他者”对自我的意义

“他者”,不仅仅是他人的意思,同时还是自我和主体的对立面,它会对主体地位产生负面影响。由于他者的贬义思维方式根深蒂固存在于学生的思维模式中,致使学生在接受新的文化知识时都存在较大的抗拒性。由此可见,这种“他者”思维对跨文化传播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阻碍。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西方哲学家和跨文化传播实践者,都加强注重反思这一逻辑,让“他者”对自我构建的重要作用彰显出来,让人们明白“他者”对自我有着重大的影响,没有“他者”,就没有主体,也没有自我。因此,主体和“他者”之间的关系并非单向的,而是相互发展和促进的。

二、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跨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工具思维

语言工具思维对语言专业学科有着重大的影响,它让人们一致认为语言就是一种手段或者一种工具。这一片面的思维模式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因素,让人们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定位产生了误差,同时也对汉语语言的本身认知产生偏差。西方国家有位语言学家指出:“语言并非仅仅是一种工具,它还是一整套思维方式。”不同语言就会有不同的思维逻辑方式和价值观念,所以语言的跨文化传播就不再只是“工具”传播,而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交流和融合。国际汉语教育既是语言教学,又是文化教学。而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本身具备跨文化传播的过程和手段,传播的内容不仅仅是语言和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播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文化翻译和融合视域。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教学中要重视这一认知。

(二)视角受到局限

近年来,全球孔子学院、孔子课堂数量不断增长,在语言文化教学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绩,在各国各地区的合作交流中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而同时西方社会对孔子学院心存质疑,面对这一情况,习近平到访英国孔子学院时指出:“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孔子学院是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平台。”还有的学者认为孔子学院只注重传播自身的民族文化和传播目的,没有注重国家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简单地说,就是只顾表达自我的观点,忽略了来自“他者”的意见和建议。要是在传播过程中只管自己传输信息,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和意见,就会让跨文化传播失去了本质意义。传播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同时,更应该考虑“他者”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以及两国、两个地区之间的差异等因素,开阔视野,顺利推进孔子学院的发展,促使跨文化传播交流的更大发展。

(三)“我群”中心思维

由于在汉语国际教学中存在“我群”中心思维,导致学生和教师都存在以“我群”为中心的“他者”思维。在这一思维模式中,“我群”就是传播者,“他者”就是学习者。换句话来说,这是人们的固定思维模式和偏见。甚至还有的教师在进行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时忽略了当地的语言交流学习,只是单方面传输教学内容,这些现象体现了“我群中心思维”是在“他者”思维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谨记批判对象,避免出现我群中心思维。

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跨文化传播的策略

(一)一切文化交际都是跨文化传播行为

要想彰显汉语国际教育的专业特色,就要对专业进行正确定位,合理地设置课程,同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教学大纲和计划,让汉语国际教育包含语言、文化、文学三大类课程。除此之外,还要在课程中采用“一切文化交际都是跨文化传播行为”的教学观念。就以“文学”为例,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不同地区的民族和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影响,让学生掌握中华文化的源流,促使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中国语言文化。此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以跨文化知识为核心,将不同地区民族的历史文化源流进行联系,而不是一味地追求一门文学,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创造,而且还能扩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优良传统文化。

(二)坚持培养跨文化意识

高校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引导和鼓励学生培养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引导在教学中让学生对其母语和目的语进行比较,在对比的视角下找出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进一步加深对汉语文化的了解。比如英语没有四种声调,但英语句子可以根据不同的句意发出不同的声调,而汉语拼音有四种声调,语调变化较为丰富;蒙古语中打招呼方式为“最近有什么新鲜事闻?”汉语里前些年会说“吃饭了吗?”,而近些年人们会问“最近工作忙吗?”等等。因此,汉语国际教育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不仅要加强培养学生的汉语能力,而且还有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清两者之间的差异,让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对其母语文化和目的语之间进行思维反思和对比,促使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和学习中国语言文化。

(三)注重“他者”带来的影响

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要打破“我群”中心思维。这需要意识层面的认知、态度层面的转变和知识层面的积累的共同支撑,才能得以恰当灵活地运用。要想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稳定发展,就要将跨文化传播的作用彰显出来,注重“他者”带来的影响。同时高校还要注重学生的专业教育培养,更多地促进文化翻译和视域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促使汉语国际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应用。

综上所述,国际汉语教育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文化教学,还是一个复杂的跨文化交际行为。由于该专业具有跨文化传播的目的,同时还具有较强的跨学科专业性质,致使该专业课程教学中跨文化传播存在语言工具思维、视角受到局限、“我群”中心思维等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坚持语言文化的融合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注重“他者”带来的影响,以此来促使汉语国际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猜你喜欢
跨文化传播汉语国际教育问题
汉语国际教育中教师利用对学生的正面评价促进教学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中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发挥的作用
浅谈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拼音教学方法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中西文化差异下影视传播的现状与对策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都市电影中正面形象所带来的跨文化传播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